从一份课例看“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2022-05-09 14:39姜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流行语语言语文

高中语文《课标》对“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表述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其中,“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属于意识形态的要求,“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属于实践行为的要求,“增强文化自信”是本任务群的教育成果,核心学习行为是“学会分析和评价文化现象”。显然,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习意识和学习过程。

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课程标准的要求属于指导性意见。“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新的、陌生的概念。教科书中没有具体的文本,完全涵盖了过去的社会实践调查、学校社区活动、当代文化探索、校本课程和地方文化课程。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当代文化参与的内涵?哪些文化现象可以成为“当代文化参与”的教学内容?一线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哪些课程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做哪些改变?师生如何紧扣核心素养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以下课例。

《网络流行语“C”位出道》教学实录

梁 琦/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教学目标:

1.分享交流近三年的部分网络流行语,了解其内涵。

2.合作交流,借助网络流行语在生活中的使用,探究这种文化现象背后所折射的社会心理。

3.通过探究,能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下恰当得体地使用网络流行语。

一、导入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的课题,我就使用了一个流行语——“C”位出道,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抢答):我的偶像蔡徐坤,就是“C”位出道。

师:是的,明星老是用这个词,就是在重要中心的位置登场。今天这节课,网络流行语就占据了最中心的位置,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流行语。这是我最近两天看到的大家发的朋友圈,征得同意,我摘了三条放在这里,大家看看,这里面都有哪些流行语?哪一条最让你有共鸣,你的心情和他一样吗?(PPT展示学生的朋友圈截图)

学生典型表现:看到朋友圈的内容,都非常兴奋,并互相讨论。

生:第三条最有共鸣,因为我期中考试考完后和他的心情一样,看到成绩的那一刻,真的就是凉凉了。

生:第三条的评论太有意思了,好多都是刚流行的词,让我有共鸣,因为平时我在说,大家也老是说。

生:昨天刚看了第二条这场比赛,乒团的小哥哥小姐姐们真帅!给力和点赞,形容他们最合适。

师:我跟你们有着比较大的年龄差,想读懂你们有时还真的要过语言关。这是我找到的近五年的流行语,放到了大家的学案上,同时让大家在课前挑选了5个自己最常见的流行语,然后我为大家合并同类项。夸张一点说,就是千淘万选之后,最终确定了35个大家常见的流行语。(PPT展示)

二、追根溯源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分享交流筛选出的这些网络流行语,说一说它的内涵!

生:我最经常使用的是佛系,尤其是考试考得不好的时候,心情特别郁闷,有时就会说一句“我佛了”,就是真的不想再学了。

师:那你是真的不想学了吗?真的放弃了?

生:不是,我其实就是发泄一下,然后继续努力。

师:所以只是嘴上说说。

生:我常用的是“盘”,每次遇到很难弄的事情时,我都会用“盘”,其实就是给自己鼓鼓劲,就像说“加油”一样,但感觉“盘它”更酷,更有力度。

师:为什么它更酷?

生:因为它符合现在青年人的语言体系。

生:我老是用“我太难了”。就是现在学习压力大,有的时候自己很焦虑,所以用“我太难了”来发泄一下,然后就成为了口头禅。

三、语出有因

师:大家谈的都特别好,而且在谈内涵的时候谈出了流行语背后所蕴含的人的一种心态。其实网络流行语能够流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从心态上满足了使用者的一些需求,正如《咬文嚼字》主编所说的那样:“网络流行语是民众心态的晴雨表。”那么接下来,请大家从民众心态这个角度出发,小组合作,从我们刚才交流的那些网络流行语中挑选出具有共性的几类词语,并阐述你的理由。时间是3分钟,请大家对照今天给大家发的学案开始讨论。

讨论结束,我们请这一组同学先来分享你挑选出的一类词语,并阐释理由。

生:给力、点赞、店小二、工匠精神、硬核、接地气、正能量、教科书式,这些都是鼓励称赞类的。

生:笔芯,用词不规范,但为了追求可爱的感觉,写错字表现迷糊感。这些都是标新立异类的。

生:洪荒之力、逆襲、C位、蛮拼的、盘他,尤其是盘,我很喜欢,从有棱角到圆润,里面有想改变现状的主观性,万物皆可盘,充满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活力与精神。这些都是奋发向上类的。

生:锦鲤、诗和远方。这些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类的。

生:且行且珍惜,表达对过往的留恋,一边走,一边珍惜着、还有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些是对过往的留恋。

生:配图具备视觉化,在发音上将汉字改变,比如,蓝瘦香菇,就是难受想哭的意思;我方了是我慌了的意思;小公举,是小公主,就是指拥有少女心的男生。这些都有着戏谑心理。

师(追问):源于发音不标准,那发音不准确为什么能流行?

生:因为大家都说,是从众心理。

师:那这个词的来源是什么?

生:调侃方言。

师:拿着别人的缺点开玩笑,所以这里面的一种心态,是对别人口音的嘲笑,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但以此为乐的氛围一旦形成,几乎所有人都不再认为这是不对的。

生:还有一些不太好分的,我们觉得既是赞美、又是恭维、也有点不尊重的,例如小姐姐、小哥哥。

师(追问):生活中会使用吗?如何使用?使用时的心态如何?你叫别人小哥哥、小姐姐时什么心态?当你被叫小哥哥、小姐姐时什么心态?

生:看是什么人在什么环境下叫我,如果是年龄很大的人叫我小哥哥小姐姐,我会不舒服,但有时我会叫比我年龄大的人小姐姐小哥哥,其实是亲近。

师:语境不同,心态不同。

生:我太难了,救救孩子,水逆,凉凉,这一类属于消极焦虑。

生:佛系。这是属于淡然的。

生:颜值即正义。

生:杠精指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爱发表不同的意见,通过贬低、挑刺、反驳凸显自己高明的人,用精这个字其实就是批判。巨婴也是,是特殊的成年人群体,特别幼稚自私的人,一个婴字,就特别形象!这些都是批判类型的。

师:好的,通过我们的分类,我们发现,其实我们只是触及了网络流行语的部分心态。今天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所以民众的心态也是多元化的。通过刚才的分类和探讨,也会发现,有一些流行语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但也有的是社会群体长期积压下的产物,渲染消极焦虑,或者是一种戏谑嘲笑的心理,或者存在争议,更有甚者,体现人们对社会的恶趣味,这些并不能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甚至会加大一些人的负面情绪。所以我们在使用时就要学会甄别判断,要看流行语是否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存在冲突,尤其在公众平台发声时,更要恰当得体地使用流行语!

四、学以致用

师:现在回到我们本课开头看到的这三条朋友圈,结合本课所学,就可以发现,同学们在使用流行语时存在一些问题,当然也有使用恰当的地方!

我们就学以致用一下,请大家结合本节课的讨论,以所给内容为主题,恰当得体地使用网络流行语,重新编辑一条朋友圈,或者对其中的一条朋友圈进行评论。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撰写或评论,两分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生:我选择第二条,评论改为“颜值不是最重要的,实力才是战斗力,为乒乓健儿点赞”。

生:我选择第一条,把“祖国空军V578”改成“祖国空军守护我们的蓝天,威武四方!”

生:选择第三条,改文字,“期中考试下来,只想说我太难了,看到成绩直接佛了,可年轻的心岂可未老先衰,打起精神,数学再来为难我,一句话,盘它”。……

五、结束语

师:今天,我们通过筛选出的一些例子,分析体会了网络流行语的内涵,以及这背后所折射的社会心理,并通过真实的使用感受体验到如何恰切地表達和使用流行语。其实,网络流行语只是中国语言文字的一小部分,所以,老师也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去了解语言文字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的发展。

这是“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一节常态课,主题是学习网络流行语。教学意图非常明显:

1.明确对象。网络流行语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迅速普及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年轻学生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活动本身能得到学生的热烈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流行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心理,可以使学生有一种自觉的汉语景观,随时随地学习。

2.关乎学科本质。从语言层面切入教学,通过对网络流行词汇的收集、分析和比较,能更好地体现语文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针对语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网络语言和汉字标准化入手,整理事实和数据,探讨社会语言热点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努力在实际语言运用中促进祖国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这一过程具有语文学科特色。

3.心有情怀。选择网络时代的新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信息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识别、筛选信息的媒介素养和处理多媒体信息的能力。流行语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坐标。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时代的飞速发展,蕴含着社会群体的心理需求。从辩证统一的角度来看,词汇的创造和传播,也能帮助学生保持道德规范和心理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性格和家庭的孩子的不同观点和深度,以及他们的观点因讨论和争论而发生的变化。

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相比,“当代文化参与”的特殊价值在于更强调文化理解、参与和体验。《课程标准》中“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语言表达的词频统计显示,“文化”一词出现22次,“汉语”一词出现6次。强烈的文化感显而易见。这一课例也印证了这一点:学习任务、主要活动和活动成果重是激发学生的文化参与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强化真实的文化实践情境,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境则相对弱化。

一、“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

高中语文教材学习任务群的编写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以读写为基础,另一种以语文综合实践为基础。“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属于后者。活动色彩更加突出,体验意义更加明确,它强调通过开放式学习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作为一个综合性、实践性的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的真正难点在于理论依据和设计理念。

如何正确理解当代文化参与的内涵?从概念上讲,文化体现在文学创作、历史地理、传统习俗、价值观和公众行为中。“当代文化”既包括新的当代文化现象,也包括传统文化的当代表现。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文化现象,只要它们在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和哲学层面上仍然发挥作用,就属于当代文化参与现象,就可以成为“当代文化参与”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中进行研究。基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程和文化生活中的参与和互动。从这个任务群中,可以看到高中语文课程理念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实用语文、文化语文和大语文观。

一线语文教师应该掌握这些课程理念,“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设计宜凸显整体性,落实“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单元设计。

如此,本课例的总任务即可定位在:走近网络流行语。

任务一,通过问卷调查、报纸、杂志、网站、APP等,收集整理网络流行语,感知流行语的特点;阅读相关文章,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任务二,通过调查分析,追溯网络流行语的起源,进而找到流行语的契机,探究流行语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内涵,在理解语义的过程中形成对网络流行语的理性认知;形成或撰写“网络流行语流行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任务三,通过调查发现问题,观察网络流行语的未来和发展,辩证地对待这一文化现象,感受流行语对汉语语言的贡献和不足;在讨论、沟通、思考、辨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网络流行语的看法,完成相应的问卷调查、视频编辑等实践任务,以及意见陈述、语言表达等写作任务;向相关部门提出“规范网络流行语”的建议。

在总任务的指导下,三大任务由浅入深、紧密相连,实现当代文化的真正“参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强调任务设计的情境性,可以附编一本反映本班语言特点的《班级十大流行语》手册,要求按照词语、词义、语梗、例句的体例编写;也可以结合课本“语言,存在的家园”这一专题,探究流行语流行的原因,写一篇小论文,要求以课上所涉及的词语为主要陈述对象,体现自己对语文资源把握、积累、探求的能力。将上述任务分配给几个课时,并分阶段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看到学生如何以最终任务为目标,在一系列阶段性任务的推动下,在真实和虚拟的课堂中开展活动;同时,也可以看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跟进指导。

语文涉及的文化侧重于语言形态,“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活动首先一定得是语文活动,落脚点一定要在语言文字上,也就是说,最后要回到语文素养上。”[1]任务群作为语文训练的一种形式,要考虑语文学科知识在教学环节设计中的实施和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本课程中的“网络流行语”可以从语义、句型、语法、修辞、语境等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内涵。例如,课例中的“锦鲤”一词,它原本是指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高端观赏鱼。后来,在借助微博的推动,它成为了“好运”的象征,被《咬文嚼字》评选为2018年十大热门词汇之一,赋予了新的含义。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词义分析入手,联系新时代的变化。这样,不难发现“锦鲤”的含义有了新的创新。它的流行和意义的泛化意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汉语活动——语言和写作——语文读写能力贯穿一条主线。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网络新词的价值,摒弃那些不规范甚至低俗的网络流行语,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观念。

二、“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师生如何紧扣核心素养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全方位覆盖和多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每年,网络流行语都成为人们表达生活的重要载体,也频繁出现在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中。2014年第三版《现代汉语词典》也收录了一些网络热门词汇。本课程作为“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网络流行语”研究课的起始课程,从语言到社会心理因素,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初步的提炼和分析。但学生真的理解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吗?与传统词汇相比,网络流行语有哪些特点?如何恰当地使用网络流行语?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地去理解流行语,这不是一项孤立的技能培训,而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解決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网络流行语从内容上构成了当代文化的学习资源,它不仅可以描述当代文化,也可以渗透当代文化。“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从语文角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智慧,创造出新的教学价值。第一,学习目标:在具体、真实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目标从“记忆知识”转变为“使用知识”,在语言领域体现为“学习语言”和“用语言学习”;第二,学习方式: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的重要目标。这个任务群的重要特点是参与,把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探索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来体验和建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参与和探索。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做哪些改变?教师应意识到“观察”和“体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有丰富的思维活动。第三,学习内容:从“点式教学”到“整体整合”设计,从“全方位”的分析解释到对核心知识和大概念的深入解读。这意味着这种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学生能够联系日常文化生活,从“尝试”和“探索”中提高思维水平。

与传统词汇相比,网络新词的意义和用法往往较窄,因为传统词汇的构词过程较长。用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态度分析这些网络流行语,提高学生理解和解释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让学生梳理、分析和表达网络流行语背后的心理、流行语的表面特征和内在含义,这是一个思维方向。本课例设计了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丰富的语言实践,这也是任务群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课堂开始时,学生的状态是肤浅的,在老师的引导下,下半部分开始逐渐积累和深化。对这些词在作文中如何选择,对“国家已经在高考中提出笔试一律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题的明确要求”[2],同学们会有更准确的认识。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将这些网络流行语运用到网络或现实的言行中,每个群体都留下了思考的印象,他们不仅认识到网络流行语在丰富语言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而且也有消极作用,从而认识到独立、理性和深入思考的重要性。

基于课程标准,语文学习注重学科核心知识的重构和思维迁移,从而促进学习的深度;指出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驾驭问题,并通过高级思维推动低级学习。网络流行语需要在现实世界和抽象思维之间建立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应该与已有的言语经验和学习经验相联系。例如“杠精”,能不能多找几个同义词?书面的、课文内的、北京方言里的,都可以;“杠”这个字跟北京人说的“轴”“拧”,对比一下,内涵和情感色彩都有哪些不太一样。如果学生在这个领域做更多的研究,他们可以沿着对比思维的道路走得更远。假如为了联系“杠精”,非要完成一个跟课文内的词联系起来的任务,学生就需要把课文再翻一遍,这就是任务驱动。即便最后的报告是,“这个‘杠字我没有在课文里找到”,那也很好,花了时间,达到目标。从材料和书籍中寻找联系和比较,这是一个发展思维和深化思维能力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北京版选修教材里边的课文《新鲜的网络语言》,应该会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对语言规律就有更多的把握。

语文课程中的“参与”不是社会学中的“参与”,它应该以语文的方式进行。生活是多样的,是流动的。因此,对于当代文化的参与,要抓住最合适的时机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应该预测中学生可能关注和触及的当代文化问题。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应该把教材搁置一边,我们需要思考“参与”的当代文化问题与教材学习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文化参与”过程中遵循的程序、获得的技能和学习的路径,可以通过这些“参与”促进他们在“做”中“学”。通过“参与”,学生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现能力和素养的实际增长,有效地证明语文学习的有用性。所有实践都以语文的方式进行,完成任务,提高学习和使用汉语的素养。

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一个人“踏进生活之河,毫无惧色”。当代文化参与,正是当代中学生的生存方式。

注释:

[1]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1).

[2]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N].光明日报,2017年1月6日。记者:柴如瑾.

姜峰,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流行语语言语文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排行榜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我的语文书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