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作者少儿时代生活的投影与折射。作者叙述了保姆阿长所做的七个事件,倾诉了作者引发的内心复杂感受。解读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应当细致推敲保姆阿长所做的七个事件,体会作者引发的内心复杂感受,从事件和感受交织而成的意义之网中打捞作者表达的意义内涵。
一、推敲作者叙述的七个事件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以作者的回忆片段去拼接看阿长所做的七个事件,让作者自己三十年前的记忆越发显得清晰。七个事件的点点滴滴都复活在作者笔尖下,都呈现在读者的心灵里。作者叙述的七个事件有什么精妙之处呢?我们有必要进行如下探究。
作者在欲叙述事件之前,当确定恰当的题目。《阿长与〈山海经〉》这个题目,非常恰当,让读者细读起来感觉意味深长。阿长是一个身份卑贱的保姆,鲁迅却有意把她排在了经典名著《山海经》的前面,用意何在?细究下去,我们不难发现有以下三种微妙的用意:首先是这个题目指明了体裁,该文的体裁不是别的,而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其次是这个题目凸显了主要事件,该文要详写的主要事件就是保姆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最后是这个题目亮明了作者对保姆阿长的情感态度,在作者心里保姆阿长的地位是排在经典名著《山海经》之上的,是比经典名著《山海经》还要重要的。
作者在欲叙述事件之前,当确定合理的顺序。作者叙述七个事件的顺序好像很凌乱,如同蜘蛛结网,任性延展,随意铺排。但其实作者的叙述顺序安排得非常高明,其高明之处在于作者用严密的心理逻辑来编织事件的内在关系,编织出来的事件的内在关系是这样的:作者先概述保姆阿长身世,再具体描绘保姆阿长事迹,最后表达对保姆阿长的深情。
作者在欲叙述事件之前,当确定合适的详略。全文叙述了七件事,笔墨详略得当。第一件事保姆阿长喜好切切察察,是略写。第二件事保姆阿长睡相摆成一个“大”字,是略写。第三件事保姆阿长给我吃福橘,是详写。第四件事保姆阿长教我许多古怪仪式,是略写。第五件事保姆阿长给我讲述长毛的故事,是详写。第六件事保姆阿长谋害了我的小隐鼠,是略写。第七件事保姆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是详写。应当承认,该文叙述详略是鲁迅精巧设计出来的,作者略写的部分呈现保姆阿长的缺点,作者详写的部分凸显保姆阿长的优点。略写和详写结合起来,就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呈現出真实的阿长人物形象。
作者在欲叙述事件之前,当确定叙述的技巧。细读该文之后,我们发现作者确定的叙述技巧是这样的:生活原本是碎片化的,是毫无内在关联的,写出来的生活就应当是记忆中的生活碎片随意拼接。所以,作者叙述的这七件事也无内在关联,好像是作者的思想流动以天马行空的方式自由运行,仿佛是作者随意抒写而成。
鲁迅叙述的这七个事件有哪些精妙之处呢?从外在看,是作者让思想意识自由流动,想到啥就写啥,想到哪就写到哪。从内在看,作者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描绘阿长,尽可能再现出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概而言之,作者叙述这七个事件的精妙之处在于以保姆阿长所作的七个事件为经线,以作者内心引发的复杂感受为纬线,经线和纬线相互交叉,彼此配合,就能够编织出意义之网,就能够把该文的多重意义内涵在意义之网中悄然隐藏。作者之所以采用如此叙述这七个事件,说到底是为了让“作品表现出真的个性,捕捉了自然人生的姿态,将这些在作品上给予生命而写出的”[1]。
二、体会作者内心引发的复杂感受
作者不仅仅巧妙叙述了保姆阿长所做的七个事件,而且流露出自己内心引发的复杂感受。作者内心引发的对保姆阿长的复杂感受不是恒定的,而是变化着的。作者一会儿对保姆阿长贬,一会儿对保姆阿长赞,但总体上却是突出自己对保姆阿长的赞扬。
文似看山不喜平,越是好写人记事散文,就越应流露出事件引发的复杂感受。如果细致体会保姆阿长所做的七件事所引发的作者的复杂感受,会发现作者内心引发的复杂感受就是从敌意到敬意的曲折变化,就是从对保姆阿长的贬到对她的赞的曲折变化。具体言之,第一件事保姆阿长喜爱切切察察,鲁迅的内心感受是不大佩服,是在贬阿长;第二件事保姆阿长睡相摆成一个“大”字,鲁迅的内心感受是无奈的,是在贬阿长;第三件事保姆阿长给我吃福橘,鲁迅的内心感受是惊异的,是在赞阿长;第四件事保姆阿长教我很多古怪仪式,鲁迅的内心感受是厌烦的,是在贬阿长;第五件事保姆阿长给我讲述长毛的故事,鲁迅的内心感受是崇敬的,是在赞阿长;第六件事保姆阿长谋害了我的小隐鼠,鲁迅的内心感受是愤恨的,是在贬阿长;第七件事保姆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鲁迅的内心感受是产生新的敬意,是在赞阿长。由此观之,鲁迅借助叙述这七件事,流露出自己对保姆阿长的或贬或赞。贬阿长或赞阿长这两者到底哪个才是鲁迅的本意?很显然,赞阿长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如何突出自己赞阿长的本意的呢?作者通过叙事的详略不同来突出自己赞阿长的本意。所以,贬阿长时,就采用略写,篇幅简短,简要概述事件。赞阿长时,就采用详写,篇幅较长,凸显生活细节。
作者为什么用详略不同的七件事流露自己内心引发的复杂感受?是因为想全方位、多角度写活保姆阿长这个底层人物形象。在作者笔下,保姆阿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阿长喜爱切切察察,表明阿长是个口无遮拦的人;阿长睡相摆成“大”字,表明阿长是个率性而为的人;阿长过新年时给我吃福橘,表明阿长是个淳朴善良的人;阿长教给我很多古怪仪式,表明阿长是个循规蹈矩的人;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表明阿长是个有很多逸闻趣事的人;阿长谋害了我的小隐鼠,表明阿长是个怕我玩物丧志的人;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表明阿长是个关注我精神成长的人。
一个阿长在鲁迅笔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物形象?首先是因为鲁迅想写出有血有肉、鲜活灵动、富有性情的人物形象。作者为了能够写活这样的人物形象,尊重生活本身的逻辑,描绘出阿长这个残缺的美的人物形象,让阿长的精神本色好像是略微带有瑕疵的美玉,让阿长的灵魂的大美去遮蔽住小的丑陋。其次是因为鲁迅想写出自己的第一个人生启蒙老师阿长的形象。作者根本不拘泥阿长生活中的小过错,着力凸显阿长对我的启蒙教育,内在美的阿长即便在外在言行上有一些不美之处,作者仍然一辈子心怀感激和感恩。作者之所以把阿长写成好坏兼而有之的浑圆立体的人物形象,正如钱谷融所讲:“真正的艺术家把他的人物当成一个人,当成一个和他自己一样的有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着独立的个性的人来看待的。”[2]
三、領悟作者表达的意义内涵
作者既然以阿长所做的七个事件为经线,以作者内心引发的复杂感受为纬线,进而编织出意义之网。那么,在作者叙事的过程中,经线与纬线这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准确地说,经线与纬线这二者的关系是这样的:先有保姆阿长的所做,后有作者内心引发的复杂感受,是保姆阿长所做的七个事件引发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而引发的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反过来又赋予阿长所做的事件以意义,如此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意义之网才能够让作者表达出多重意义内涵。鲁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经历的保姆阿长的生活往事,自己的内心一定有一腔衷肠要向人诉说,作者必然要表达多重的意义内涵。欲领悟作者表达的意义内涵,必须先找到作者凭借什么手段来表达意义内涵。作者凭借什么手段来表达意义内涵?一是凭借描述保姆阿长如何对待“我”的外在行为,二是凭借保姆阿长外在行为所引发的作者自己的内心复杂感受,三是凭借保姆阿长遭遇的凄苦命运处境,四是凭借保姆阿长越善良却越不幸的人生历程。
细观作者凭借的表达意义内涵的手段之后,我们再去领悟作者表达的意义内涵,就不会产生误读。作者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意义内涵呢?作者凭借保姆阿长如何对待“我”的外在行为,感人至深地复原出一个文盲如此艰辛地为“我”买回《山海经》,作者表达的意义内涵是赞扬底层人物善待孩子、关注孩子成长的美好精神品质。作者凭借阿长的外在行为所引发的作者自己的内心复杂感受,再现出一个保姆如此无微不至关怀她照看的幼年的“我”,作者表达的意义内涵是呼唤人们建立起不带任何功利的纯真友善的人际关系。作者凭借保姆阿长遭遇的凄苦命运处境,客观本真地还原出一个保姆如此辛酸的命运遭际,作者表达的意义内涵是同情底层人物的命运处境。作者凭借保姆阿长越善良却越不幸的人生历程,客观真切地呈现出一个卑微保姆的命运悲剧,作者表达的意义内涵是批判旧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
如果往更深处思考,我们不禁会发问:作者为什么要在保姆阿长辞世三十年后撰写此文?很显然,作者此时此际写作是为了纪念缅怀阿长,也是为了深刻地批判社会,更是为了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作者纪念缅怀保姆阿长的往日恩情,批判社会的不公正所导致的善良人的凄苦命运处境,表明作者的心志是把保姆阿长当作自己的启蒙老师一样终身难忘。正是有此种心结在,作者回忆起往事是那样鲜活灵动,重温既往生活细节是那样真切感人,描绘保姆阿长的人物形象是那样栩栩如生。文章中的一切仿佛从作者心灵深处中涌出,又从作者笔下流淌出来,散发出生活的芳香,洋溢出性情的本色。
综上所述,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以事件为经线,以事件引发的复杂感受为纬线,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为意义之网。在意义之网中,保姆阿长所做的七件事详略得当,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曲折变化。作者的这篇写人记事散文以经线和纬线交织配合,非常巧妙地表达了四重意义内涵。
参考文献:
[1]老舍.走向真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81.
[2]钱谷融.当代文艺问题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8.
王飞,河南省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