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东(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3)
尿道下裂作为十分多见的男性泌尿生殖缺陷,有着发病概率高的特点。根据相关临床数据统计表明,尿道下裂发病概率达到1∶120-1∶250,会对患儿的生理与心理带来极大危害[1]。现阶段,相关研究学者发现大部分尿道下裂病例没有明确的发病原因,部分患者发病可能与单基因突变有关,而多数研究学者认为尿道下裂的形成与多个影响因素共同参与存在联系[2-3]。对于尿道下裂的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从而促进阴茎排尿功能、性功能的恢复。但是对于尿道下裂的临床治疗手术方式非常多,不同的手术方式其适用范围、预后效果有明显差异。常规尿道板纵切U形卷管法尿道成形术Snodgrass术式目前应用较多,该术式需要将阴茎头游离出皮瓣包埋人工尿道,由于阴茎头血运丰富,术中出血较多,而且此处包埋尿道容易出现术后尿道狭窄[4],部分阴茎头发育较差的患儿缝合此处有较大张力,术后容易出现尿漏,为了减少上述的并发症发生,我科采用保留冠状沟皮桥,经阴茎头打隧道将人工尿道拖出的方法,对传统Snodgrass术式稍作改良,为进一步验证此改良方式在小儿尿道下裂治疗中应用可行性,本次研究选取60例小儿尿道下裂的患儿作为研究主体,现将治疗过程与结果汇报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男性尿道下裂患儿,选取时间均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之间,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纵切U形卷管法Snodgrass手术治疗方式)与观察组(30例,采用改良纵切U形卷管法尿道成形术治疗方式),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均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2.64±3.21)岁,尿道下裂位置:20例为阴茎阴囊型,10例为阴茎体型;观察组:患者年龄均在3-7岁之间,平均年龄(2.82±3.71)岁,尿道下裂位置:22例为阴茎阴囊型,8例为阴茎体型。两组患儿的年龄、尿道下裂位置对比等经统计学分析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分组形式可比。纳入标准:所有患儿有阴茎下弯者均已行一期阴茎下弯矫形术纠正下弯,患儿家属对此次临床研究表示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儿身体耐受度高,可以正常接受手术治疗。排除标准:排除存在精神疾病的患儿;排除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患儿;排除中途退出或转诊的患儿。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入临床路径,在手术之前均交由专业医护工作者为患儿及其家属耐心讲解手术过程、注意事项等,便于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于尿道下裂与手术治疗的认知程度,改善患儿与患儿家属的心理情绪,保障手术治疗有序展开。
对照组运用尿道板纵切U形卷管法尿道成形术(Snodgrass)治疗方式,让患儿保持仰卧位姿势,进行全身麻醉,在患儿阴茎头部位置入牵引线,并顺着尿道置入10#多侧孔脑室引流管留作支架管。完毕后,以支架管为中心,于尿道板两侧作平行切口,尿道板宽度控制在1.2cm-1.6cm,近端绕原尿道口近侧位置形成“U”形切口,远端至阴茎头两翼,因切开阴茎头出血较多,可适当予以双极电凝,用6-0可吸收缝线包绕支架管连续缝合形成新尿道,尿道口尽量在阴茎头中心。用6-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至冠状沟平面。距冠状沟0.5cm做环形切口,同时加固皮下筋膜与附近组织,将阴茎腹侧筋膜覆盖新尿道,最后适当游离包皮皮瓣,必要时转移背侧皮瓣,覆盖创面,缝合皮肤。经尿道支架管置入小号胃管作为导尿管,手术后加压包扎阴茎,3日后拆除敷料,术后实施抗感染处理,尿管需在14日左右拔除,尿道支架管任其自然脱落。
观察组运用改良纵切U形卷管法尿道成形术治疗方式,让患儿保持仰卧位姿势,进行全身麻醉,在患儿阴茎头部位置入牵引线,并顺着尿道置入10#多侧孔脑室引流管留作支架管,以支架管为中心,于尿道板两侧作平行切口,尿道板宽度控制在1.2cm-1.6cm,近端绕原尿道口近侧位置形成“U”形切口,远端至距离冠状沟0.3-0.5cm处,应用6-0可吸收缝线包绕支架管展开连续缝合,于远端尿道口切开尿道板,对人工尿道适当游离,避免损伤海绵体,新尿道口两侧缝牵引线。于阴茎头腹侧切开,适当切除部分残余纤维块,用眼科剪向冠状沟处打隧道,保留冠状沟处皮桥,此时有一定出血,予以适当压迫止血,经隧道将牵引线拉出,从而将新尿道拖至阴茎头中心(见图1),将新尿道口与阴茎头创面缝合。同时加固皮下筋膜与附近组织,将阴茎腹侧筋膜覆盖新尿道,最后适当游离包皮皮瓣,必要时转移背侧皮瓣,覆盖创面,缝合皮肤。术后处理同对照组相同。
图1 经冠状沟处皮桥隧道拖出人工尿道
1.3 观察标准 对两组患儿手术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长进行观察,同时,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评估标准根据阴茎外观正常、可以正常站立排尿、阴茎下曲校正完全为指标[5],记录患儿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主要以尿瘘、尿道狭窄、伤口感染为主。
1.4 统计学分析 两组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展开数据分析,手术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长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展开t检验;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展开χ2检验,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则P<0.05。
2.1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长情况 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长,相较于对照组更具优势,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长情况比较(±s)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长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出血量(ml) 平均手术时长(min)对照组 30 18.63±1.53 58.34±2.15观察组 30 12.13±1.32 51.21±2.01 t 17.6184 13.2686 P 0.0000 0.0000
2.2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一次性手术治愈率达到96.66%,相较于对照组的23.33%、76.66%优势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现如今,医疗技术水平日益提升,临床研究出许多有效修复尿道下裂的方式,并结合医疗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改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6-7]。因大多数尿道下裂患儿都有阴茎下曲畸形的情况,一般采取分期手术治疗,一期先行阴茎下曲纠正治疗,二期再实施尿道成形术。过去一般采用纵切U形卷管法治疗小儿尿道下裂,特别是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术后或多或少会出现尿瘘、尿道狭窄等不良情况[8-9],尤其是位于冠状沟至阴茎头处位置,一旦出现尿瘘,再行尿瘘修补术则显得更加复杂。为此,如何减少此位置尿瘘的发生,促使临床医生设法去改良传统的方法。
改良纵切U形卷管法尿道成形术的关键就在冠状沟至阴茎头一段,通过阴茎头向冠状沟处打隧道,经隧道将人工尿道拖出至阴茎头处缝合[10-11]。与过去常规手术方式相比,该方法优势作用明显,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阴茎头血运丰富,传统方法需分离阴茎头皮瓣,出血较多,改良方法不需要游离阴茎头分离出皮瓣,减少出血。第二,由于保留了冠状沟处皮桥,与传统法相比,减少了缝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由于缝合因素而出现的尿瘘、尿道狭窄。第三,对于阴茎头发育欠佳的患儿,游离阴茎头皮瓣显得困难,改良方法可将尿道口拖至阴茎头正常位置,有着良好的整形效果[12-13]。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长相较于对照组更具优势,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一次性手术治愈率达到96.66%,相较于对照组的23.33%、76.66%优势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小儿尿道下裂临床治疗中,运用改良纵切U形卷管法尿道成形术治疗效果更加理想,可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手术出血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使患儿尽早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在小儿尿道下裂治疗中,改良纵切U形卷管法尿道成形术的运用,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操作相对简单、手术用时比较短,不会给患儿带来较大的损害,手术出血量比较少,阴茎外观比较美观,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