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慈维敏团队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马潞林团队合作,解析肿瘤组织和配对癌栓组织的肿瘤生态系统。该研究通过全景式地刻画肾透明细胞癌原发肿瘤和癌栓的肿瘤微环境差异,为进展期肾癌治疗和缩减癌栓提供潜在的治疗通路及靶点。该研究还发现组织驻留型CD8+T细胞可作为潜在肾癌免疫治疗标记物,进一步为肾癌和癌栓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以“Decoding the multicellular ecosystem of vena caval tumor thrombus in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by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为题,发表在Genome Biology上。
肾癌伴癌栓生长是肾癌恶性特征之一。约10%-30%晚期肾癌患者合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未经治疗的肾癌癌栓患者自然病程短、预后差。根治性肾切除及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可有效改善预后,但手术难度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多。目前,术前新辅助治疗可有效缩小肿瘤体积,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然而,多项临床研究发现肾癌和配对癌栓对同种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基于bulk组学测序分析找到差异有限。因此,亟须提高对肾癌和癌栓的认识,解析癌栓发生发展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
▲单细胞水平解析肾透明细胞癌和癌栓肿瘤微环境差异
该研究收集了肾透明细胞癌癌旁、原发肿瘤和癌栓组织来源的120000多个细胞。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组织驻留型CD8+T细胞在癌栓中显著富集。研究整合CheckMate 025 PD-1免疫治疗队列,证实组织驻留型T细胞丰度和PD-1免疫治疗敏感性相关。以上结果提示免疫治疗对癌栓可能更加有效。研究还发现,癌栓组织中肿瘤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内胞外基质重塑相关通路均显著增强;细胞和细胞间互作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肿瘤-间质相互作用与透明肾细胞癌患者生存期降低显著相关。以上研究成果为晚期肾癌缩减癌栓的新辅助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并为靶向细胞外基质的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