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子暄
新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媒介正在影响着电影以及网络视频创作的未来生态,从技术上来讲,新媒体作为一种在数字与网络技术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媒体形态,具有独特的融合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交互性”指的是参与活动中的双方可以进行双向的交流和互动。相较于原先传统媒体的单向性模式,交互技术能够实现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互动,受众能够在互联网上带有目的的主动使用媒介。在影视领域,受众可以参与到作品内容层面,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或者改变作品中原始存在的元素,类似主要角色、叙事视点、情节转折等来达到沉浸感的体验效果。这样的设置能够增加受众和作品内容之间的粘合度,使得我们能够对既定的艺术作品进行二次加工和改造。在影视作品方面,“交互性”的概念在2005年由北京电影学院孙立军教授首次提出。早期胶片放映时代的默片和黑白片被称为第一代电影,之后数字电影和有声彩色并存的时代属于第二代电影。“数字交互式电影”是继“胶片电影”“胶片数字并存的电影”之后的第三代电影模式,是以计算机程序为载体的电影时代。
游戏本能。在有关艺术的起源的讨论中,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游戏说”概念,并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具有无功利性、自发性、秩序性等属性。同样,艺术创作也具有类似的属性。对于电影创作而言,往往是由艺术家能动的自发活动开始,基于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进行的创作。一部电影的创作也可以被视为一场影像的游戏。互动技术帮助欣赏者更好地在艺术情境里“游戏”,将“游戏”这一隐秘活动外显出来,迎合了人们的游戏本能,赋予了受众参与作品创作的权利。
影游融合:打破媒介次元壁。交互式的影视作品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游戏到电影的过程,在交互式影片发展的初期大多采用游戏的分支选项来和受众进行互动,通过受众的选择决定下一步的“去向”,但目前的交互式影片更多地调用了移动终端设备中的360°全景视频技术和重力体感技术。以“爱奇艺VR”APP为例,登录进主界面后会提醒用户进行VR设备连接,有近20多种VR设备供用户进行匹配选择,从而让用户更好地进入到沉浸式的环境当中,所以无论是交互式电影游戏还是交互式影片,它们都是电影和游戏的一次联姻结晶。偏向电影叙事的游戏(以游戏为出发点)和带有互动行为的影片(以影片为出发点),它们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在下文中要讨论到的互动影像作品就是以更加直观可感的视觉形象,利用画面、声音、蒙太奇的不同感官组合方式进行的更大限度的延展,从而使得受众能够在娱乐性中进行艺术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仅是影像和游戏的简单结合,而是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和碰撞,打破了影视与游戏之间的“次元壁”。
审美主体的体验感。在艺术接受理论中,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表现出三个不同的审美层次,即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进行审美体验,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是鉴赏主体通过直观的感受去注意到艺术作品,而在审美体验阶段则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此时的鉴赏主体心理呈现出一种主动状态。鉴赏主体的审美想象越丰富,审美理解越透彻,那么他的审美情感就会越强烈、越深刻。鉴赏主体的参与度可能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各个阶段,在艺术创作阶段,鉴赏主体可以参与大数据筛选作品类型,参与内容生产等,在观看阶段鉴赏主体可以即时参与影片叙事进程并影响角色发展。在最后的阶段鉴赏主体可以参与到作品的反馈评价当中,所以在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鉴赏主体通过多样性身份的参与成为了作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审美主体,人们可以体验到交互性影像作品中的人物情绪、叙事逻辑、自身情感等多种因素。一般来说,作品能够使受众认为“真实”是体验感的关键所在,部分VR作品能够做到真实场景的再现,但场景的真实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真实的感受。也就是说,当外界给大脑发出真实体验信号的时候,身体才能感受到作品所带来的真实感,人们才能真正进入到这样的虚拟世界中。在《隐形守护者》中,跟随主人公肖途的潜伏之路,情感、事业、生活中的每一步,玩家都在进行着参与和选择,使“鉴赏主体在作品和形象中认识自己、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作用”。
召唤结构下的交互性。对于影片的鉴赏者——游戏玩家来说,对作品无限创造的过程来源于作品本身的召唤性特征,鉴赏主体接受艺术的同时也在完成着对作品的审美再创造,假设导演和编剧进行的是“一度创作”,那么鉴赏主体就成了“二度创作”的主体。
德国著名美学家伊瑟尔认为:“作品中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就是所谓的“召唤结构”,它能够吸引受众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因素对作品内容进行补充。当受众开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参与,这恰恰就是新媒体介入影视传媒的出发点,互动电影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了参与电影内容的权利,从这方面来看,交互性的特征成为了一种自发的积极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消极的行为。在《隐形守护者》中,主人公肖途和方敏二人的感情连接是其中一条主线,但游戏在刚开始并没有关于二人过往的信息,于是我们就在召唤结构的驱使之下通过二人的对白和行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选择。在游戏中,人们通过搜集人物的关键信息梳理人物脉络,直至最后玩家才能够看清楚由众多细节所组成的整体效果。如同上文所述,创作者把玩家安排在这样的限制性空间内,玩家提供少量的故事信息,保留部分信息为角色营造神秘感,让玩家对于角色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这同样也是多数悬疑片和侦探片中经常出现的处理方式。
分支化的路径叙事。互动电影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观众在剧情推进过程中所遭遇的数量可观的决策点(decision pointing),每个决策点都拥有两个及以上的分支选项。因此在互动影视作品当中,人们不仅仅要考虑到故事发生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也要需要考虑到分支化路径所带来的决策影响。
在《隐形守护者》中,创作者一开始就营造出一个非限制性的空间范围,故事的时代背景设置在抗战时期,主人公肖途从日本留学归国,回到上海拜访他的恩师方汉州。作为中共党员的肖途被下令执行地下党的潜伏任务——作为记者潜入亚辉通讯社这一亲日机构进行秘密联络活动。游戏由此展开了章节化的分支结构,主人公如何巧妙周旋成功骗过敌人和同伴,在艰难选择中选择一条更好的道路并保障潜伏顺利进行等都是玩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隐形守护者》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场景变化,和爱奇艺出品的VR互动作品《杀死大明星》不同,这部游戏涉及到多个场景互动——图书馆、街角、会议室等。非限制性的空间范围能够给作品分支化路径提供一个良好的叙事环境。创作者对于作品中分支的选择更多的集中在剧中人物的交流上,即玩家可以影响主人公在关键时刻的态度和交流内容。譬如在序章部分,肖途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恩师的质疑:“当年是不是你出卖了学联干部?”玩家此时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保持沉默,二是直截了当解释:“老师不是我,一定另有隐情!”若选择前者,游戏可以继续进行;若选择后者,主角肖途就会被认定为不适合潜伏工作被恩师送到边区,潜伏之路就此终止。但在之后游戏会进行温馨提示:“方老师的问题中暗藏玄机,请谨慎回答”,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游戏的时间持续性。此外,剧情内部的分支中还会涉及到帮派老大与其手下相识的故事,如某配角童年的回忆等,让玩家能够看到反派人物脆弱和感性的一面,使得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角色形象更加饱满。但与此同时,情节的过度分支容易引起剧情内容超负荷,信息量过多带来剧情的冗长和繁杂,目前大多数的互动叙事作品采用的是整体线性叙事局部网状结构叙事的叙事方法。
和其他AVG游戏不同,《隐形守护者》的节奏非常紧凑,各个章节进行收放排列,避免用户对情节盲目选择。游戏中有很多选择和分支,遍布各个层面——从观察到互动,从动作到语言,从目标到流程,玩家都可以自由发挥,基本上1分钟的时间内就需要做出1-3个关键选择,而大部分选择都会直接影响剧情甚至有可能立即让玩家看到“全剧终”。游戏将国产谍战片中勾心斗角互相猜忌的套路发挥到了极致,故事的前后逻辑、人物立场关系、主角人物弧光都有显著的变化。
多视点的角色呈现。在大多数互动电影中,人物角色的内心体验会通过外化的形式体现出来,而在互动游戏作品中,多数会通过内心独白字幕提示体现出来。在作品《隐形守护者》中,通过男主角肖途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二人称旁白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呈现,两方视点的切换并不会使玩家感觉到情节上的跳切。这种内聚焦(叙述者=人物)和零聚焦(叙述者>人物)相结合进行呈现的方式能够将主人公的主观内心和客观现实环境结合起来。在作品第一章《太阳之影》——“纯子的好奇”中,面对日本领事武藤志雄女儿纯子的重要提问,主人公肖途需要在“讲述日军滔天罪行”和“感激日本人”之间做出选择,玩家在选择第一种选项之后,旁白会作为一种连接的身份进行剧情参与:“你把自己所了解的真相全部倾吐出来,狠狠打击这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女人。”第二人称的参与方式能够准确刻画出主人公肖途的心理和情感,使玩家能够更加深刻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
作品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增加对事件和人物叙述的真实性。第二人称的叙事可以增加亲切感,营造出一种双人对话的环境,通过文本中的“我”和游戏中的“我”进行对话,无形之中拉近了和玩家之间的距离。
图片剧式的拼接影像。图片剧是指以图片或照片为主体,其间穿插部分视频,构成一个完整的剧集结构。
在视觉呈现方面,以图片或照片为基础的同时还会增加类似于画面分割、动态分屏等特殊效果。在《隐形守护者》中,创作者通过连续图片的拼接带来类似于帧定格的效果。此外,创作者也会运用后期图片放大或缩小来进行图片动态化的呈现,从而减小单一图片拼接给剧情带来的苍白感,在故事情节当中涉及多人物群像或人物神态特写的片段也多会以分屏的画面进行呈现。
在听觉方面,图片剧的形式会保留影视剧中的声音效果,包括人声、自然音响等,图片与图片之间的过渡会利用划像音效作为补充。《隐形守护者》运用了大量的镜头切换手法,图片会伴随着音乐节奏点切换,玩家就像是在看一部电影的分镜故事板一样。除此之外,根据人物、情节和空间关系,创作者还从图片的摆放位置入手,提升戏剧化效果。
对于类似于《隐形守护者》的图片剧来说,具有创新意义的一点是作品中不再单单是图片的拼贴,而是会将动态的视频穿插其中,营造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特殊效果。此影片作为谍战悬疑剧,对于人物神态和环境描写极其重视,在作品的多个章节中,创作者会进行人流车流视频的穿插展现环境氛围,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式成为了它不同于其他互动作品的创新之处。
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受众更加希望自己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强烈的参与心理促使受众想要提高自己的主体地位,对于本文讨论到的互动电影来说,互动性无疑是受众从传统媒体参与到新媒体中的一个优势所在。但在提高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同时,受众的心理因素也会根据文本的结构编排产生相应的变化。
在多数封闭式的互动电影结构中,创作者在创作时就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每一个选项对应不同的故事走向,不同的故事线索都会导向不同的故事结局,如Tobias Weber导演的《夜班》和大卫·斯雷德导演的《黑镜:潘达斯奈基》基本都是采用这样的编排结构。
另外一种故事结构属于开放式的结构,这样的故事结构能够根据数据采集的规则按照用户的实时反馈生成新的故事情节,所以故事的后续情节是具有较强不确定性的。无论是封闭式的结构,还是开放式的结构,对于用户接受影像始终存在一点缺陷,即叙事过程中人物境况的不确定性和叙事情节的割裂感会带给用户一种“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的感觉。
在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传播媒介对传播内容的反向塑造能力越来越大,人们必须打破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投身到新媒体带给我们的个性化环境中。但在迎合受众和用户需要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意识到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思想内涵的重要性。大众的观影环境、观影方式、审美习惯都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作品只有进一步寻求内容和传播方式的融合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推陈出新的同时也应提高作品的思想性,为未来影像作品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①《隐形守护者》steam游戏界面开屏简介。
②张明.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历史变异性初探[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00.
③施畅.互动电影崛起:媒介脉络与游戏基因[J].当代电影,2020,(09):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