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馆藏:基于数据驱动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2022-05-07 11:24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馆藏图书馆资源

张 雪 周 毅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1 问题陈述与研究现状

1.1 国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短板

网络全球信息环境的引入掀起了公共记忆机构信息资源建设热潮,这一热潮下,印本与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和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的空间经费预算重组分配之间的矛盾和用户需求多样化和图书馆预算有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图书馆达成了资源建设的合作共识——基于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20世纪90年代末,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等合作项目推动了我国信息资源建设,其具体内容包括:建设特色馆藏体系;实施网络联合编目;开展馆际资源互借;开发联机公共检索系统;合作进行馆藏资源数字化;协调书刊文献的订购等内容,基本形成公共、高校、科研三大图书馆系统三足鼎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1]。

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进入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跨时空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阶段,但仍然存在问题。从资源共建的角度来看,各馆资源的建设思路以自身馆藏为中心,沿着“大而全”的建设思路展开建设,资源共建下缺乏跨地域、跨系统下印本和数字资源全局系统下的规划和组织,忽视了资源在整个资源体系中的分散和冗余,富有特色和重点主题的数字资源被反复建设。此外,印本资源和数字资源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图书馆资源购置和管理的难题。据统计,104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Spring Link、PQDD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 Host的引入率分别达到86%、61%和49%。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引入率达到100%、89%和54%[2]。不同馆内的自建特色数据库内容存在交叉重复,以家谱专题数据库为例,27%的公共图书馆将家谱数据库作为特色数据库建设内容[3]。此外,南开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也建设了家谱研究文献数据库以供校内研究使用。单个馆内的特色数据库之间也存在内容的交叉,例如浙江图书馆的35个自建特色数据库中,内容重复和交叉的数据库比例高达34%。

从资源共享的角度来看,资源共享专注于系统内部已有资源的共享传递,且系统内部的资源共享范围受限,缺乏同图书馆系统以外的资源联结以及对已有资源深层次的内容挖掘。资源共享采用“限制+授权”的服务模式,用户只能在校内或校外的授权IP范围内访问资源,34家有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中,校外不可访问的图书馆占比高达76.47%[4]。元数据不完备、更新慢、揭示内容有限导致机构共享和利用元数据的动力匮乏。CALIS联机编目中心的2015—2018年的数据指出,仅40%的成员图书馆参与上传和下载书目数据,核心活跃成员图书馆仅占8%。书目元数据按年更新,更新较慢;揭示内容以印本资源为主,且揭示内容多为描述文献资料的内容本身和内容表现的馆藏内容信息。

1.2 研究现状

馆藏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低效共享直指共建共享的合作效益低下,随着资源经费上涨、图书馆经费紧缺、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弊端日益突出。2017年7月《“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从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化的战略角度指出加强各级公共图书馆与其它系统图书馆间资源的共建共享,完善文献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柯平教授在《图书馆未来2035与“十四五”规划编制》中也指出,空间和资源一体化是未来图书馆行业的重要战略[5]。空间资源化意味着打破空间对于资源的限制,离不开当下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

2012年OCLC提出的集体馆藏为提升资源共建共享效益提供了新思路,利用已有基础数据形成全系统下的馆藏视图,不同角度的数据整合和挖掘驱动了集体馆藏资源多角度的优化配置并兼顾每个成员图书馆利益的特殊化和最优化,帮助以效能作为牵引探寻资源建设合作的最佳路径以及对合作对象[6]。现有研究针对共建共享的低效合作展开探讨,并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的选题和整体规划,建设全国特色资源的查重制度[7]、统筹协调制度避免重复建设[8];②对已有资源进行纵向整合和横向共享,突出资源的特色化和专业化[9];③加强资源标准规范建设,建立统一共建共享平台[10];④是强化馆藏资源的揭示深度和广度,增加馆藏资源揭示元数据的细粒度和质量[11][12];⑤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政策保障、传递交流监督保障等机制[13]。上述建议围绕图书馆间共建和共享提出,此外有学者针对合作效益低下的问题提出以数据共享为合作基础,基于数据实现精准的资源调度。上述建议为本文提供了启发,但现有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现有建议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如何从实践层面联结分布分散的资源并针对区域、馆内和用户的需求实现资源的精准调度等相关内容缺乏细致和深入地探究;二是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利用紧密相连,现有研究多从共建或共用的角度单独阐述,如何将建和用紧密相连,并解决目前合作中建用脱节的相关研究仍然欠缺。

因此,需要研究和解决以下问题:①集体馆藏下的资源共建共享如何展开,具有什么特点?②集体馆藏下的资源建设能够为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何种借鉴?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研究审思集体馆藏背后的资源建设,以期为我国协同合作下的信息资源建设提供有益洞见。

2 集体馆藏模式下的信息资源建设

集体馆藏是联盟环境下多个图书馆共同协作管理的馆藏。相比其它馆藏具有4个属性:①明确承诺:承诺以更协调的管理、构建和共享馆藏;②最佳分布馆藏:基于自主馆藏发展层面,有目的地跨图书馆协调馆藏;③高效的网络实现:将已有的资源和服务无缝衔接,帮助用户轻松发现并交付资源;④系统全局意识:概览整个馆藏及分布方式,良好掌握联盟馆藏和资源流量。

2.1 馆藏资源的全局数据视图

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人工管理馆藏资源的方式,MARC格式对题名、责任者等8大著录项目进行编目,产生的书目元数据用于图书馆系统内部的资源的描述、存储和检索,数据驱动的意识初步显现。但这种编目的方式具有以下缺点:①以文献为中心的扁平化结构;②MARC记录仅支持Z39.50和SRU/W等检索协议,仅适用于图书馆系统。机器可读编目随着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和图书馆职能的转变弊端日益突出。

集体馆藏改变了机器可读编目扁平化的资源表述方式,采用Web标准的XML和RDF原生格式描述资源。如图1,单位XML文件采用Schema语言描述文件中的各种元素,这种描述方式强调书目记录作为一个实体(资源),通过书目记录的单个数据元素强调书目记录描述的实体、关系和属性。单位资源看作一个本体,被赋予一个OCLC编号作为事物的URI以证明其唯一性[14],沿作者、项目、位置、事件、组织、概念等多个维度重新组织内容,描述遵循FAST、VIAF、DOI、LC Linked Data Service等词表,通过词汇表相互映射,在单语言或多语言环境下定义实体—关系模型,一个概念标签就能检索具有相同语义的概念描述的所有记录。

图1 集体馆藏模式下单位资源的关联数据模型图

馆藏资源量化后形成资源视图,具有4个特点:①单位资源的全系统视角。机器可读编目受限于文献的类型、版本,资源描述针对某一特定文献,并且以单个馆藏为视角进行记录。集体馆藏下模式,围绕某一特定内容,不同文献类型、版本、作者以及相关内容都会作为概念标签并且支持检索,形成全系统视角下的馆藏视图;②实体—关系的灵活呈现。机器可读编目仅简单呈现描述内容和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仅呈现了资源本身以及资源和资源所属机构的关系。集体馆藏模式下,资源实体通过不同概念标签表述,相同概念标签的内容匹配后反映出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15]; ③多维度的资源视角。传统以资源为中心的视角下,OCLC编号是文献内容的检索途径,集体馆藏模式下,通过对人物、版本等不同维度下概念标签的搜索,能够从其它资源视角获取内容;④非库环境下的资源链接。资源描述遵循多个词表,其中包括外部资源LCSH、DBpedia维基百科的语义网络等,支持资源在非库环境下的资源交换。

2.2 数据驱动下的资源动态配置

集体馆藏模式下图书馆的环境、馆藏、利用等数据汇聚成动态的馆藏视图,利用商业产品同图书馆的合作仪表盘功能基于馆藏数据的组合与可视化,基于馆藏数据分析与决策解决了共建共享什么和同谁共建共享两个问题。

2.2.1 基于馆藏现状探寻建设方向

基于worldcat对馆藏进行重叠性分析帮助成员判断不同馆藏、不同主题以及不同资源在全局系统下的冗余程度和区域覆盖状况,基于馆藏的优劣势展开建设。基馆藏资源的重叠性沿着内部重叠和外部重叠两个方面展开,根据某一出版物不同格式的拥有量及分布场景判断资源在整个系统内部的重叠程度;在外部重叠方面,同Worldcat、Hathitrust等权威的数据集合进行比较,得出知识内容在同行机构中的持有状况。基于重叠性的分析可以得出系统馆藏的重叠性和独特性。例如SACAP项目与会者基于已有的馆藏资源分析取消了52个位于“核心区域”中间地带的主题类别,释放的资金用于建立186个新的主题。这些主题涵盖了新的收藏领域并且涉及的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并未得到较全面的覆盖[16]。

基于ILL系统和worldcat收集馆内资源借阅、馆际互借等系统下资源流通数据,将馆藏、流通和馆际互借数据结合,合理估计图书馆提供和拥有的信息资源的相对收益,基于用户和区域范围内的潜在兴趣点和需求点展开馆藏建设。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指标进行评估[17]:

①馆藏持有百分比=特定学科馆藏持有数量/同一地区馆藏特定学科馆藏持有数量。

基于worldcat和本地目录仔细分析特定学科领域的馆藏持有情况。

②流通使用百分比(PEU)=特定学科的流通百分比/特定学科馆藏持有百分比。

根据特定学科领域的藏书和发行量评估材料的预期使用水平。

③借阅与馆藏百分比(RBH)=特定学科的馆际互借比/所在地区馆藏比。

评估特定学科领域的馆藏与超出馆藏获取尝试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计算特定主题馆藏持有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并同PEU和RBH结果进行比较,得出以下四种结果,当PEU和RBH超过馆藏持有系数,该学科领域的馆藏材料被过度使用,应增加对该学科领域的资源采购并考虑增加访问途径。当PEU超过馆藏持有系数而RBH低于该系数,该学科领域的馆藏材料被过度使用,但是现有的馆际借阅功能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这种情况下,单位馆藏应增加对该学科领域的资源采购。当PEU低于馆藏持有系数而RBH高于该系数,该学科领域的馆藏未被充分利用,也不符合用户需求,单位馆藏可以扩大该领域的馆藏并且保持材料的可获取。当PEU和RBH低于馆藏持有系数,该学科领域的馆藏材料足够满足现有用户需要,并且需求较少,单位馆藏应考虑减少购买或者采用其他获取途径以释放馆藏空间。

2.2.2 以效能为牵引探寻合作路径

参与成员的存储地区租用成本、存储容量、存储设备数量、存储环境条件、风险防范设备、人员配备、数字化扫描设备、数字化效率等内容量化后汇总至决策层,洞察各成员图书馆的集合优势和弱点从侧面反映出成员图书馆在资源数字化各环节中最大参与程度。SACOOP项目中围绕南亚国家多语种馆藏材料展开合作,参与成员参与了数据收集的调查,这一调查指出当前资源的积压程度和各机构的潜力[18〗。在这一基础上推动合作,机构之间的合作潜力。其中杜克和伊利诺伊大学就南非的非传统材料展开合作,伊利诺伊香槟分校收集了超过1200件由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南亚语种描绘的漫画和图册故事,杜克大学图书馆收集了几百份街头和市集文学,包括大幅报纸、畅销故事书、黄色书刊、唱片、寺庙文学等珍贵材料[19〗。二者除了在合作下继续深入和扩大该领域的收藏材料,同时尝试建立非传统材料的语料库,加强对非传统材料的学术研究。

表1 SACOOP合作机构调查表

2.3 集体馆藏的资源共建共享效益

基于数据驱动的资源共建共享效益体现在三个方面:集体授权许可的成本效益、印本资源集成管理和维护的成本效益以及特色馆藏资源的互补效益。

2.3.1 集体授权许可下资源购置的成本效益

图书馆基于集体授权许可协议同资源提供商谈判并以较低折扣购置馆藏资源。资源服务商凭借垄断地位采用打包销售、数据库拆分、涨价等营销手段进行资源讹诈,并制定许可协议限制控制资源的利用和共享[20]。图书馆在资源选择和审查中发挥的作用最小化,在资源购置上被迫投入更多经费。集体馆藏模式下,追踪成员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购入、需求状况、交付操作、使用限制等情况绘制全系统下的数字资源授权状况图,通过计算衡量单位或合作区域的成员对某一特定专题或期刊内容的需求程度,创建最大限度的共享电子内容预算,针对授权用户、资源开放获取、价格定制等制定了许可协议。联盟作为授权代表以优势地位同内容提供商谈判,基于参与库的数量、总体支出或其他创建联盟优势的组指标享受更高级别的折扣。BTAA的资源购置的折扣目标通常为降价65%,是个别学校实际购买的折扣的50%[21]。据BATT的许可评估报告,集体许可授权帮助BTAA在2010年节省了811183美元,这一金额逐年上升并在2018年达到2258687美元,表2是BTAA 2010年至2018年集体授权许可节省费用表[22]。

表2 BTAA集体授权许可节省费用

集体授权许可的另一优点是打破资源提供商对资源的共享限制,单位成员的资源利用范围从单个馆藏扩大到整个系统。传统许可协议中资源购置是图书馆从资源提供商获取资源的唯一途径。集体许可允许系统范围内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如俄亥俄在线订阅的期刊包为大学图书馆的用户提供了平均4倍以上的图书,文理学院的在线订阅期刊增加了20倍[23]。成员通过共享获取资源而无需重复购置其它馆已有的馆藏内容,资源购置成本降低。

2.3.2 印本资源集成管理和维护的成本效益

低使用率印本资源集中存储降低资源管理和维护的成本。UKRR一项评估指出2015年英国高等教育图书馆将短缺45亿个书架。图书馆馆藏空间压力日益增加,为此,成员图书馆投资了高密度存储设施作为纸本共享仓储,其存储容量是传统图书馆书架的15-20倍,有利于转移图书馆的低利用率文献的管理压力。15年UKRR处理了近13万米的印刷期刊材料,释放了36个图书馆的近9.8万米的线性货架空间。集中存储的印本文献通过数字副本传递的方式维持其可用性,释放的馆藏除了为富有特色的印本资源提供存储空间以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空间,例如伦敦玛丽女王大学释放的馆藏空间被改造为227个学习空间,这些空间被改造为研究人员阅读室、PGT阅读室和电脑室。

来源于多机构的印本资源在物理上集中整合形成整体化的物理备份体系,其长期管理和维护成本降低。印本馆藏经过风险评级集中存储于对应馆藏保护条件的纸本共享仓储,纸本资源的集中存储分摊清洁、维修、电力(供暖和制冷)、人员配备和流通费用、建筑空间的摊销建筑费用,同每卷4.26美元的开放书库藏书相比,集体馆藏每卷成本在0.86美元,每卷书每年的花费相差3.4美元[24],按照CHEMS报告提出的图书馆节省经费的计算方法,1m2每年可以节省191英镑(1m2=6.6米),截至2018年,UKRR在印本资源的物理管理费用上累计节省1714.3万英镑,可以看到,这种物理集体存储方式产生的成本效益十分庞大。

2.3.3 特色馆藏资源的互补效益

传统信息服务机构意识到仅靠自身资源和能力不足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集体馆藏模式下,成员间的合作基于创造价值的优势和劣势展开合作。特色馆藏资源互补是互补效益的直接凸显。以差异化馆藏建设为核心,经过馆藏量化分析具有各馆藏主题的多样性和相对优势,其中系统范围内覆盖率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资源成为馆藏建设的重点,这些内容经过数字化上传至合作项目网站并提供跨所有格式和集合的一站式检索。大英图书馆和参与图书馆确保了近3万种期刊的借阅和保存副本的保留,其中8000种期刊中的近1万卷填补了大英图书馆自身借阅的空白。其中超过16000卷是稀缺的,处理的所有期刊中,近40%的期刊仅有一个参与图书馆持有。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数字化副本传递的方式在全系统范围内共享。

互补式合作下,图书馆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具价值创造潜力的馆藏内容上,差异化的馆藏建设加深了某一资源在系统范围下开发与利用的深度。同时,各成员馆借助网络通过数字副本传递的方式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地理和空间分布各异的特色资源通过网络联结形成了一张巨大的资源网络,扩宽了资源获取广度,BTAA的Uborrow服务提供了从中西部15所大学图书馆和研究图书馆中心收集的超过9000万本书,是单个馆藏提供内容的20多倍[25],单位特色馆藏优势在资源网络上的效益不断放大。

3 经验与启示

3.1 强化信息资源的战略支撑价值

国际竞争下各国对于信息资源的抢夺日益激烈,国外资源掣肘必然会影响到国内的信息资源安全,为此,图书馆作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必须要强化信息资源的战略支撑价值。对于信息资源来说,首先,信息资源不再是“图书馆系统内的信息资源”,Web2.0应用由于其便捷性、更新迅速等优势成为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首选,这些应用的出现推动信息资源的产生分布呈现出分散性特征,与此同时,用户也饱受信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的困扰。图书馆作为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其信息资源具有权威性,馆藏信息资源同搜索引擎等其它来源的信息资源充分结合,通过高质量和权威的数据资源召回用户。其次,信息资源不再是图书、期刊等内容,同时也应该包括载荷这些内容的元数据。元数据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对于资源的揭示、著录以便于资源后续的检索和管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现有的资源研究尤其是图像、音视频资源,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有助于查找和建立资源之间的联系,而这些语料库的建立同元数据息息相关。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中不仅应该注重现有的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也应实现文献资源背后的元数据资源建设实时同步。

对于图书馆来说,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应从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提供者转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专注于如何在现有资源的管理和拥有的基础上强化资源的价值,建立具有馆藏预识性潜力的稳健馆藏发展战略。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三大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各机构基本具备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识,下一阶段的信息资源建设不应该再围绕图书馆这一资源竖井,而是基于整个资源体系的薄弱点战略性地投入建设,从服务需求的战略高度考察“可以有什么信息资源”“需要什么信息资源”“还需要什么信息资源”“能否一直拥有这些信息资源”等问题,而不仅仅是“有什么”和“有多少”的问题。

3.2 重视馆藏数据的赋能潜力

物理分散的成员馆的资源层、管理层和应用层的数据被集成形成系统范围下馆藏全局视图,资源的规模和范围被清晰描绘出来。数据基础越全面详实,数据赋能下合作效益的显性化越明显,主要解决了以下3个问题:

(1)数字资源和印本资源的失衡

21世纪网络环境中,信息时代激化了数字资源的高利用率以及低廉的管理成本同低利用率和高管理成本的印刷品之间的矛盾,图书馆馆藏普遍面临着超载状态,临界范围成为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不得不面临的问题[26]。集体馆藏平衡了印刷品和数字资源之间的关系,特定学科领域或单一馆藏量化后在全局系统中呈现,帮助图书馆衡量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开发维护成本,将有限的经费和空间价值最大化。低利用率或稀有且易破坏的印刷资源被集中存储于共享印本存储库,释放了馆藏空间压力并节省管理成本,节省经费被投入更具价值潜力的资源建设中。与此同时,被集中存储的资源以数字副本的形式维持其可用性,经过数字化处理形成数字副本通过统一检索平台获取,元数据上传至worldcat等地方供资源查询、统计与学术研究。

(2)馆藏重复建设

沿着作者、主题等维度量化资源形成全局系统下的资源视图,单位出版物的双重格式数量以及存储分布在全局视图下呈现,帮助判断某一主题在全局系统下的冗余程度和区域覆盖状况,洞察各成员图书馆的集合优势和弱点。利用智能仪表盘基于馆藏数据分析评估馆藏价值和潜力,针对性地展开建设。如华盛顿大学将馆藏状况同谷歌图书数字化项目进行比较,发现近40万份作品没有包含在数字化项目内,基于worldcat的书目记录进行重叠性分析,剔除谷歌从其它馆藏获取的内容以及系统内部重叠性高的作品,约7000-30000册书籍为华盛顿大学独有,这些书籍将会成为下一步保存和数字化的目标。

(3)低效率的“集成式”合作

目前国内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本质上是馆际资源的“集成式”合作,即馆藏资源的简单总和,一站式检索功能表面上是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和可发现性,但是资源广度和深度的双扩仍然取决于各馆藏的资源拥有量,并未改变传统的“大而全”的馆藏理念,馆际合作导致其合作内容有限,多为馆藏资源的合作,缺乏对技术、效率等其它优势之间的考量和互补。

集体馆藏模式为机构资源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合作方案,馆藏资源的集成式合作向互补式合作转换,图书馆以差异化馆藏建设为核心,沿着自身优势纵向推动资源建设,通过数字副本共享弥补馆藏不足,这种互补式馆藏实现了整个系统范围下资源横向和纵向的双扩,实现有限的建设资源的最优配置。

全系统下的馆藏数据视图依赖于对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提高数据的完备程度,当前馆藏数据主要为描述文献资料的内容本身和内容表现的馆藏内容信息,保护描述信息(确认信息、起源信息、环境信息、固化信息)、封装信息和内容描述信息同样需要进行量化和上传,完整揭示各层面的馆藏数据才能保证馆藏“全集”范围和边界的准确性;②数据重组,提交数据通常以馆藏为单位统计资源状况,这些数据提交后需要经过细化和重组深入到某一主题或者单位材料的详细描述,揭示单位资源在馆藏范围或全局系统下的保障程度;③数据即时更新,馆藏资源的动态更新需要及时跟踪并在系统即时更新,尽管馆藏数据的核查耗费人力和物力,但这背后的效益是巨大的,例如suncat重新核查并整理了UKRR中标题名称改变的期刊,更新了期刊元数据,Worldcat和suncat等在线联合编目的元数据来源广泛且权威,已经成为图书馆机构编目和学术研究中元数据分析的主要来源,反观目前国内仍然缺乏类似水平的在线联合编目资源,CALIS等联合目录应重新审查系统内部各图书馆的数据来源和数据质量,成为各馆的数据内容,提高数据质量。

3.3 深度挖掘馆藏资源关系

机器可读编目采用以文献为中心的扁平化结构,资源之间的关系无法凸显,集体馆藏模式下强调深度挖掘资源间的关系,这一关系不仅包括已显示的关系如资源同机构之间的关系,集体馆藏通过关联数据尝试模拟人类借助现实世界的知识和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深度联系。单位资源在数据视图上显示为多组概念标签组成的本体,这些概念标签不仅适用于LCSH等图书馆系统词表,同时也适配于维基百科、谷歌等非图书馆系统的语义网络,不同本体间的部分概念标签匹配时,可判定二者存在隐含逻辑关系,这些关系连接不同本体形成数据轨迹,经过技术整合绘制成资源的知识图谱。以图2为例,以哈姆雷特为检索词在谷歌上进行检索,左边图片的搜索结果包括哈姆雷特的简介、图片以及相关新闻,用户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将检索结果联结,而右边的图片将资源关系整合后提供给检索者,概念标签通过点击跳转至相关网页便于用户详细查阅。关联数据下的知识地图不仅能打破图书馆系统和非图书馆系统之间的资源界限,这种资源组织方式便于网络信息服务公司升级图书馆的服务和功能,如XISBN Bookmarklet这种网络浏览器插件,帮助读者在书商网站上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书,并获取附近收录该书的图书馆和书店。

图2 哈姆雷特在谷歌搜索引擎的检索示例图

4 结语

共建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下寻求合作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国内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效益低下,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建设的领导者必须要寻求高效益的合作形式。集体馆藏提供了借鉴。存储设施中的馆藏内容与不断增长的数字语料库联系起来。它们受益于保留和为同一标题提供两种互补的格式,同时这些馆藏数据也与其他机构的资源建设能力指标相连形成全系统下的馆藏视图。馆藏视图下,图书馆将作为共享存储和获取印刷和数字内容责任的网络节点,而不是收藏的独立竖井。地方和集体的资源建设在这些要素中交叉处进行,使用一套不断演变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的规则、指导方针、伙伴关系和协议。如今信息资源的战略性意义日益凸显,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支撑,应强化信息资源战略支撑价值、重视馆藏数据的赋能潜力、深度挖掘馆藏资源关系从而提升整个文献体系层次的信息资源建设水平。

猜你喜欢
馆藏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资源回收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