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雯,蔡群慧
(磐安县人民医院·浙江 磐安 32230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病变,是由胃黏膜受损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固有腺体减少,胃泌酸功能减弱,从而促使腺体萎缩的一种胃部疾病,可伴有黏膜炎症、糜烂、肠化生等一些列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病因较难明确的特点,中老年患者比例较高[1]。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主要为西药治疗和手术治疗。西药治疗包括胃黏膜保护剂、抑酸药物、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等,上述药物可能短期缓解临床症状有效,但对于病因不明或耐药性高的患者,上述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容易复发[2]。手术属于创伤治疗,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对逆转腺体萎缩尚无进展[3],可能会造成复发。中医药在治疗时遵从辨证论治思想,药方随证加减,个体化治疗风格明显,副作用小,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优势疗法[4]。因此,本文研究半夏泻心汤加味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胃黏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分成对照组43例、观察组43例。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54.83±4.37)岁,病程(8.01±2.34)年,幽门螺杆菌(Hp)阳性35例,萎缩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30、8、5例。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55.02±3.96)岁,病程(7.95±2.18)年,Hp阳性32例,萎缩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28、11、4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5]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脾胃虚弱兼寒热错杂中医辨证标准参考《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6]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相关内容。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8岁;3)依从性好;4)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次临床研究。
1.4 排除标准 1)有黏膜出血患者;2)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活检确诊的胃癌者;3)伴有严重贫血者;4)合并有消化系统其他严重疾病患者;5)有消化系统手术史者;6)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严重疾病者;7)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8)对该临床研究用药有用药禁忌或过敏及过敏体质者。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硫糖铝咀嚼片+多潘立酮片治疗。硫糖铝咀嚼片(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4513,0.25 g/片)4片/次,3次/d,饭前1 h嚼服;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10 mg/片)2片/次,3次/d,饭前30 min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方治疗,组成:半夏12 g、黄芩9 g、干姜9 g、党参9 g、黄连3 g、炙甘草9 g、大枣4枚,酌加炒白术、白芍、香附、砂仁、蒲公英9~12 g,日1剂,,采用本院中药房全自动煎药机水煎后分装成每袋150 mL,早晚各1袋温服,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7]中的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2.3 观察指标 1)黏膜萎缩、糜烂程度评分:根据《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8]中的内镜下胃黏膜萎缩、糜烂分级标准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黏膜萎缩、糜烂程度分级评分,I、II、III级分别对应1、2、3分。2)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水平,计算PGR值=PGI/PGII。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43 例中临床痊愈12 例、显效17 例、有效12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95.3%;对照组43 例中临床痊愈5 例、显效15 例、有效14 例,无效9 例,总有效率79.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萎缩、糜烂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萎缩及糜烂程度评分比较分)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17、PGI及PGR值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患者血清G-17、PGI、PGR值比较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在中医中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畴,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脾胃虚弱型为临床常见证型。患者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运化失司,加之饮食不节,辛辣无度、肥甘厚味、饮酒无度等,则胃中蕴湿生热,而饮食、起居不慎,或过食生冷,又会致寒邪侵袭,因而导致寒热错杂,中焦气机壅滞不畅,胃内水谷不化,胃络失于滋养,日久引发本病。笔者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属脾胃虚弱型同时又兼有寒热错杂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原系小柴胡汤证误用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心下即是胃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焦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半夏泻心汤主治之证与本文前面分析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属脾胃虚弱型两者病机相契合,故此,笔者选用该方加减治疗此类患者。该方中方中半夏味辛,性温,具有消痞散结、降逆止呕以利脾胃之气的功效,在抑制肿瘤细胞合成上有一定作用[9]。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开痞;党参味甘,性平,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气之功;大枣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之功;炙甘草味甘,性平,调和诸药、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在原方基础上加香附调理气机,以助脾升胃降;加砂仁芳香醒脾开胃,调理中洲;加炒白术配合党参益气健脾补中;加白芍与甘草相配和中缓急止痛;加蒲公英清热解毒;白及消肿敛疮生肌。诸药相配,共奏益气健脾养胃、平调寒热、消痞散结之功效。本观察结果显示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胃黏膜萎缩、糜烂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萎缩、糜烂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G-17由胃窦 G 细胞和十二指肠分泌,胃蛋白酶原及胃酸的分泌与之密切相关,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G-17水平明显降低[10]。PG为胃蛋白酶原,有PGⅠ、PGⅡ两种形式,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的水平、PGI/PGⅡ的比值明显降低,与萎缩程度成正比[11]。有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血清G-17、PGI水平及PGI/PGⅡ比值明显减低[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G-17、PGI水平、PGR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G-17、PGI水平、PGR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半夏泻心汤加味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血清G-17、PGI水平及PGR值。
综上所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证属脾胃虚弱兼寒热错杂患者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味方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胃粘膜病理变化,提高患者血清G-17、PGⅠ水平及 PGR值,效果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