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超,丁恩奇
(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针灸科·浙江 永康 32130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约占我国神经系统疾病的7.7%[1]。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抬额蹙眉困难,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讲话漏风,流涎,食物滞留于齿周,或伴有乳突区疼痛等,少数患者还有味觉丧失、听觉异常等[2-4]。其发病主要与面神经功能受损、嗜神经病毒感染、咽部或外耳道炎症等有关[5-6]。西医治疗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为主则,多采用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而采用中医针刺、走罐、艾灸、中药熏洗、口服汤剂等特色疗法,均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1,7-8]。本研究对照观察了自拟祛风散寒复颜汤联合针刺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均为本院2018年6月—2020年2月收治,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60 例。对照组中男43 例,女17 例;平均年龄(45.23±10.26)岁;平均病程(4.36±3.69)d。观察组中男45 例,女15 例;平均年龄(45.63±10.24)岁;平均病程(4.86±3.54)d。2 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
1.2 入选标准 1)符合《临床神经外科学》[9]中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2)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10]中风寒外袭型分型标准(突发口眼歪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或瞬目流泪,畏风无汗,或耳后疼痛,多有受寒吹风经过,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3)单侧面瘫者;4)近期未经其他方案治疗者;5)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参与。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入选标准者;2)中枢性面瘫者;3)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4)意识障碍者;5)由脑血管意外、中耳炎、外伤、肿瘤、疱疹等疾病引发者;6)中医辨证为其他证型者;7)皮肤病者;8)晕针者;9)对所使用的药物过敏者;10)妊娠或哺乳期妇女;11)依从性差者。
2.1 治疗方法 2 组患者均予西医常规治疗[11]。对照组同时用针刺治疗,选患侧太阳穴、阳白穴、攒竹穴、地仓穴、颊车穴、下关穴、迎香穴、颧髎穴、四白穴、人中穴、风池穴、合谷穴,急性期毫针浅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急性期过后用电针;1次/天,30 min/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祛风散寒复颜汤。组方:川芎15 g、当归10 g、荆芥10 g、防风10 g、桂枝10 g、细辛5 g、僵蚕10 g、制白附子5 g、天麻10 g、威灵仙10 g、陈皮10 g、葛根10 g,水煎共取药液400 mL,早晚分服,200 mL/次,治疗20 d。
2.2 疗效标准 依据 H-B 面神经功能评级系统[12]评估患者临床疗效。治愈: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显效:H-B 分级提升>2 级;有效: H-B 分级提升≥1 级;无效:未满足上述标准。
2.3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对2 组患者进行证候评分,将畏风恶寒、面紧拘急,口眼歪斜、瞬目流泪等症状,按无、轻、中、重程度计0、1、2、3分,各项积分之和即为证候评分,分数越低,证候越轻。2)面神经功能:(1)用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SFGS)[13]评分,对眼裂闭合、口角偏斜进行评分,分数越低,表示面神经功能越好;(2)面部残疾指数(FDI)[14]评分:包括躯体功能(FDIP)、社会功能(FDIS)两部分,从环境、自身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每部分总分24分,分数与面部功能成反比。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分别以χ2检验、t检验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3.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比较 见表3~表4。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SFGS评分比较分)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分)
本研究结果显示,祛风散寒复颜汤联合针刺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确切,充分体现了中医针药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