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微,陈 磊,王东升,丛 宇,黄 婧
(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吞咽障碍是中风常见并发症之一[1],此类患者吞咽功能所涉及的解剖结构多无异常,主要是由于皮质脑干束损伤所引起的假性延髓麻痹而导致吞咽功能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症状较轻患者仅表现为饮水过程中的呛咳或食物残渣在口腔中的残留,严重者则需依赖胃管进行流食的摄入。摄食的障碍一方面会对患者的营养状态造成影响,诱发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产生;另一方面进食过程中的呛咳则会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风险[2],危及生命的同时也会给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造成压力,甚至对摄食这一行为产生抗拒,进而又会影响患者进行其他康复训练的配合度,故对吞咽功能的改善远比我们意识到的更为重要。在临床治疗中,除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外,主要的手段就是针刺治疗,但疗效不一。本研究通过针刺手法的介入,对中风后伴吞咽障碍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针灸一科病房2020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入院诊断为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0 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0.57±7.82)岁,平均病程(60.30±21.76)d;观察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1.73±7.35)岁,平均病程(66.10±17.40)d。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缺血性中风(脑梗死)的中西医诊断标准[3];2)经蛙田饮水试验[4]判定患者伴吞咽障碍;3)首次发病,病程为2~20周;4)年龄30~80岁;5)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吞咽障碍;2)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者;3)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出现神智异常、意识障碍者。
2.1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常规药物和针刺治疗,同时予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每日1次。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嘱患者张嘴伸舌,选用0.3 mm×40 mm的毫针(安迪牌,贵州安迪药械有限公司)对舌面聚泉穴(经外奇穴,位于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进行点刺,随后嘱患者卷舌或以舌尖抵住上颚露出舌下经脉,再对金津、玉液 2穴(经外奇穴,分别位于舌下系带左右两侧的静脉上)进行点刺,以少量血液流出为度;后选取前廉泉(下颌颏后一寸)和旁廉泉(廉泉穴旁开一寸,左右各一穴)3穴进行直刺,针尖朝向舌根,进针深度为2.5~3.5 cm,留针时间为30 min,每日针刺2 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4 d。观察组:针刺完毕后,取廉泉穴(前正中线上,舌骨上缘凹陷中),进针0.5~1.0 cm,后顺时针旋转针柄,使针身与局部组织缠绕,呈滞针状态,行雀啄补法(刺手持针上下快速颤动,针身与局部组织无相对运动),每次行针30 s,每隔5 min行针1 次,共3 次,针刺周期和疗程同对照组。
2.2 疗效标准 通过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疗效。予患者温水30 mL,端坐口服。痊愈:患者可在5 s内1次喝完,且无呛咳发生;显效:患者需多次喝完,但无呛咳发生或评级降低≥2级;有效:患者能1次喝完,伴呛咳或评级降低≥1级;无效:患者评级未改善或加重。
2.3 观察指标 通过蛙田饮水试验及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5]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分,在治疗前、治疗7 d和14 d后分别进行。
3.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分)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A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A评分比较分)
雀啄刺法是在传统提插、捻转两种基本行针手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由武连仲教授所创造的又一基本行针手法[6]。该手法进针后先行单向捻转达滞针之态,后刺手持针上下颤动,此时针身不同于常规的提插捻转,带动周围皮肤、组织共同运动,只需浅刺就可增强针感的传导,由局部带动整体。该手法同样也分补泻,以颤动速度快,力度小为补;以颤动速度慢,力度大为泻,临床多见于醒脑开窍针法[7]中水沟穴的针刺,但不仅仅限于此穴,对一切皮肤组织浅薄部位或病邪侵袭较浅疾病皆适用。本研究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取正廉泉加用雀啄补法对吞咽障碍进行治疗,一则廉泉穴位于前正中线舌骨上缘凹陷中,居于咽部,深层便是舌根,用于治疗舌咽部疾患,对其针刺有直达病所之用[8];二则其下布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浅刺联合手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起到增强针感的作用,激发经气的传导,效果不减反增;同时于咽喉部的刺激又可激动舌下腺,使其分泌唾液,进而诱发吞咽动作的产生,通过代偿性功能重组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由于正廉泉位置的特殊性,对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要求极高,故临床医家在长期实践总结中慢慢又提出前廉泉和旁廉泉等经验穴,相较于正廉泉取穴更为简便,大大提高了针刺效率反而忽视了正廉泉的使用,至于手法的结合更是如今针刺临床所欠缺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76.7%,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合整体病程来看,在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蛙田饮水分级及SSA评分的变化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可见加用正廉泉穴雀啄刺法有助于加速吞咽功能恢复的进程。
综上所述,正廉泉雀啄刺法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同时希望引起针灸同道对手法应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