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雁梨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目前部编语文教材文言文数量占教材近三分之一。由于文言文记叙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古代,字句生僻,内容晦涩难懂,再加上教法单一,让学生渐渐失去信心和兴趣。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尝试运用课本剧,以期改变这种状况。经过一些课堂实践,已经初见成效。如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运用课本剧的教学形式呢?本文将笔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探究及课堂实践总结如下。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被动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便失去了求知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加上文言文字句生僻,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难懂,成绩自然可想而知。成绩越糟糕,越提不起劲来学习,渐渐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第二,部分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目前课堂上采用的多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法,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互动少。很多时候课堂上看到的是让人尴尬的情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入睡。新课改要求还给学生开放、愉悦、充满活力的课堂。第三,文言文教学内容单一,学习时间少。由于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只重语文知识的讲授和灌输。文言文教学基本是四部曲:词语注释,句子翻译讲解,主题理解,背诵默写。学生在课外也很少主动去学习文言文。
课本剧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改变以上不足,课堂上笔者尝试运用课本剧进行文言文教学。课本剧,就是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营造和表现课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将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于一体的校园活动。2018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本剧就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教学形式,在编演的过程中,学生要亲身参与,并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才能。学生在编演课本剧的实践中,日积月累,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课堂实践,笔者认为课本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语文课堂,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愉悦的体验。具体表现如下:
学生层面 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课本剧通过学生戏剧表演方式实现趣味教学,尤其是难懂的文言文改编成剧本后,学生不仅有了学习的热情,为了更好地演绎人物形象,学生会更认真地去钻研原文,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原文的兴趣。从收回来的调查统计得出,有80%以上的学生喜爱课本剧的教学形式。二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本剧教学“编—导—演”三部分中,在“編”的阶段,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钻研文本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出剧本,从而渐渐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导和演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展现和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三是有效促进学生多种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比如一堂课本剧的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改编、逐步掌握人物关系的走向、了解矛盾冲突的呈现等,学生慢慢学会如何把握作品、解读作品,而自己创作剧本时也会更加注重剧本的内在逻辑性,进而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课本剧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需要学生小组合作、有效分工、团结协力完成。比如学生分剧本组、导演组、表演组、服装道具组等。
课堂层面 新课改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本剧就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融入课本剧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放飞想象,做语文课堂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在课本剧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全程参与从选文改编、小组合作、反复排练、正式表演的每一环节。
教师层面 推动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在课本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贯穿全程,教师也会与时俱进地接受学习新知识。例如戏剧编导演等知识,从而不断提升个人的艺术审美与鉴赏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指导学生。
课本剧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网络优秀课本剧资源的利用学习策略 在学生进行课本剧编演之前,学生需要储备相关的编演知识,而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观赏优秀课本剧。笔者根据教材内容,选取网上优秀的课本剧资源,引导学生观赏学习。例如《卖油翁》《愚公移山》《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网络上不乏优秀的课本剧,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观看并学习,学习别人怎样编剧和表演,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编剧和表演。借着网上的优秀课本剧资源,教师适当向学生讲解基本的编写剧本、表演戏剧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戏剧和剧本的特点、剧本的基本部分与格式以及编写剧本的基本原则。还有明确演出前的其他准备工作,如:布置场景、制作道具、背景音乐等。这样的学习,大大丰富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拓展了文言文学习的视野,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课外,体现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
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的实践策略 第一,统筹规划,精选课文。学期初,根据教材文言文的内容,笔者把适合运用课本剧教学的文言文先挑选出来。具体而言,选择改编的课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必须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戏剧性);二是必须有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非奇不传);三是必须有比较鲜明的人物性格。确实,内容丰富,情节起伏,有人物台词的写人记事类文言文适合改编课本剧。以部编版教材为例,适合融入课本剧教学的文言文如下:
七上:《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七下:《卖油翁》《河中石兽》;
八上:《记承天寺夜游》《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
八下:《桃花源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九上:《湖心亭看雪》;
九下:《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
第二,教师引导,分组编剧。根据文言文的数量,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篇文章的编演任务,采取自愿或抽签的方式领取任务。每个学期初布置下去,课余编演毕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不会让学生任务太重,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如七上挑选了五篇文章,可以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设一个组长,负责安排编剧、导演、表演、服装道具等。
在编写剧本之前,研读课文是首要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读透原文。读文章,读作者,读背景,读相关著作,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才能编写出符合文章主题的剧本。在编写剧本时可以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从而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重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特点,注意情节的跌宕起伏,有高潮冲突;改编后的剧本要忠于原文,符合语言、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和人物个性丰满鲜明的要求。如八上《愚公移山》课本剧改编,一学生编了四幕剧。第一幕:惩山之塞。第二幕:聚室而谋。第三幕:艰苦移山。第四幕:移山成功。笔者建议学生第四幕改为:排除万难。补充搬山期间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可以想象因触犯了山神,他们使出法力伤害了一些村民,然后智叟和一部分村民来劝愚公停止移山。愚公内心非常矛盾,也想退缩,也感到害怕,但最终勇气占了上风,他还是坚持移山。这时智叟被山神变成的动物掠走了,愚公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带领村民把智叟救回来,终于也感动了智叟。他们合力一起移山。补充这一幕可以让愚公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切。一直以来对愚公毫无争议的评价就是:勇敢无畏坚持不懈。但愚公也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在移山过程中,他应该也有恐惧和犹豫的时候。后来这位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作品修改得非常成功。尤其加了愚公的内心独白更能把愚公的复杂心理丰富地呈现出来。人物形象一定不能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
第三,自导自演,教师指导。课本劇编好后,通过毛遂自荐或同学推选的方式任命一个同学当总导演。导演和教师商量定好同学要表演的角色,计划好排练的时间。具体来说,第一步,熟悉剧本,先让参演的学生必须记好台词,可以适当临场发挥。第二步,表演时,化身为剧中人物,必须全情投入其中,绝不能忘词和笑场。第三步,观看时,必须保持安静,尊重表演的同学,并仔细观察同学的表演准备评议。
教师先让学生自导自演课余排练,课堂表演前再给学生建议和指导。教师指导时重点看人物的台词、神态、动作是否表演到位;道具是否方便使用,是否会出差错;在最终的讲台排演,看整体布局及人物位置是否合理;连贯起来进行表演,找出哪些环节连接得不自然,哪些台词容易忘记,哪些动作表现得不够到位等。如排练表演课本剧《愚公移山》时,愚公的内心独白表演可以说是剧中的高潮片段:“上天啊!我该怎么做啊!我挖山也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村民,难道我这样做有错吗?让我就这样放弃,我心不甘啊!我们祖祖辈辈注定就绕不过这大山吗?(顿了顿)不!我不相信这就是我们的宿命!你们要打击报复就朝我愚公来,你们对村民下毒手算什么英雄好汉!我就不信这个邪!我就要移山!我就要逆—天—改—命!”一开始表演者神态偏单一,只表现了愚公勇敢激昂的一面。笔者指导学生:这时的愚公其实也有退缩的心理,要把他犹豫害怕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愚公形象。表演过程中,一些学生演员不免会紧张,容易造成部分环节及人物对话、动作的遗忘,笔者建议演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切忌冷场,机智地运用巧妙的方法将表演衔接起来,有时只能“将错就错”,让观众看不出缺陷,顺利自然过渡并表演完毕。课堂实践看到,每个小组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哪怕只是一个群演,只有一句台词,学生也演得惟妙惟肖。
第四,观赏表演,互相评议。在课本剧表演结束之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课本剧表演进行评议。评议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评议是进行课本剧教学必不可少的步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评价是为了某个目的而进行的,对各种想法、作品、解答、方法、资料等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评价涉及应用准则和规格来估量各种具体事物的准确性、有效性、经济性和令人满意的程度。”以课本剧为例,对课本剧表演的评价活动能够判断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解读情况、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情节的熟悉程度。通过多方的评议,还可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评议的准则可以包括:人物台词、人物神态和动作表现、剧情的编排和矛盾的冲突、各环节衔接、背景道具制作、主题是否突出等方面。评议应由演员、观众、教师一起参与。一是演员自评。演员亲身参与人物的塑造与表演,他们对人物的形象肯定有更深的体会,对文章主题有更准确的感悟,还可能通过参与表演而萌发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想法,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通过交流演员的评议,学生会对人物形象特点、课文主题有更深刻、透彻的体会。二是观众评议。演员是参与者,而观众即是“旁观者”,有些问题演员自身是觉察不到的,而观众却能够看得一清二楚,所谓“旁观者清”。观众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议课本剧表演有哪些精彩的地方与不足之处,通过观看是否能体会到人物形象特点、文章主旨等。三是教师评议。教师要统观演员与观众两个方面,再加上自身的感受对演出效果做出评议。初中生还处在一个心智不完全成熟的发展期,容易不自信,故十分渴望教师的肯定。教师提出改善之处的同时,应以鼓励肯定为主。如班上一名叫陈冠坤的学生,他成绩不是很好,有点自卑,但喜欢表演。笔者经常鼓励他大胆去演,安排他演主角。之后他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大增,学习成绩也慢慢提高了。同时笔者还根据学生的表现,除了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还组织学生投票评出“最佳演员”“最佳编剧”“最佳导演”等来肯定他们的成果,并激励他们继续努力,砥砺前行。
考虑到初中学生毕竟有升学的压力,课余排演课本剧难免占用他们一些作业时间。如果时间紧迫,其实有时候也可以在课堂上即兴表演,如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在语气、神态、动作等方面模仿表演。如八上《周亚夫军细柳》,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即兴表演,然后展示。这样的形式也比以前全体同学朗读全文的效果要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兴趣更浓厚,课堂气氛更活跃。这类课堂活动无需太多课余时间,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笔者认为可以经常开展。当然,如果时间宽裕,能够课余精心准备排演的效果肯定要更好,即兴表演的缺点就是人物的台词不能一下子记熟,导致表演不够流畅连贯。
综上所述,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课本剧,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较好的改进,它赋予了文言文学习新的形式。通过对课本剧教学的实践研究,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课本剧教学的价值,从而积极利用网上优秀的课本剧资源,引导学生自编自演文言文课本剧,进一步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