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玲
摘要 基于深度学习现念与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相结合,把理解、问题、回应、反思等一系列要求,合理融入课前预习、课中探讨、课后反思的教育环节之中,以求能够构建出一个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形式。另外,在实际施行进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分析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优化教学内容,拉近师生距离。
关键词 深度学习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4.036
Exploration of Microeconomics Mixed Teach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Deep Learning
CHEN Meiling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Yunnan 675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deep learning ideas and microeconomics teaching practice,this article reasonably integrates a series of requirements such as understanding,problems,response and reflection into the educational links of pre class preview,in class discussion and after class reflection,so as to build a hybrid teaching form under the concept of deep learning. In addition,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alyzing students' actual learning situation,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narrow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deep learning;microeconomics;mixed teaching
1 深度學习理念下,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原则
1.1 设置逆向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构建新知
针对逆向教学设计来讲,主要将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结合人才培育目标与高校毕业要求,来制定一个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并且将该教育教学目标作为起点,来为学生们设计与组织教育教学,注重培育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由于微观经济学属于一个运用范围极广的学科,不论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或是工作之中,都会遇到一些与经济有关的问题,但一般情况下,学生极少会自主对实际生活之中的经济现象展开深刻分析与探究。在此情况下,则需要教师在展开教学设计过程中,制定一个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有效的评价要求与评价形式,并将其作为基本依据,来展开教学活动内容的设计,准确选择和知识点有关的实际教学材料,指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展开知识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知识内涵,并且将理解知识作为基础前提,能够自主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
1.2 通过问题,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与首要教学原理相结合,把解决问题作为推进高校学生知识学习的第一原则,使学生更好地深层次构建知识,迁移应用知识来对问题进行解决的基础前提。而在展开混合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将具体教学任务展开合理分解,构建出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教学情景,让学生们身处于真实的情景之中来展开问题教学,将问题作为基础向导,设计出充满逻辑性意义的经济学问题链,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实现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热点经济问题间的密切结合。利用对重大实际或者是基础理论问题的探究,激发起学生们的认知冲突,并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展开教学活动体验与探究经济学知识所蕴含的方法与思想,从而有益于学生展开知识的转化处理。
1.3 注重回应及反思,培育学生高阶水平
针对高阶思维而言,其属于深度学习的关键特征,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不但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展开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也需要注重培育学生们的探究、反思与体验能力。结合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所具有的特征,需要学生在充分掌握与理解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分析工具以及研究方式的同时,利用“螺旋式”课程设计与翻转课堂,把经济学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通过理解学习与参加学习,激发出学生们的感悟反思,加强学生综合应用水平与知识迁移能力,培育学生具有批判性的意识、创新性意识、高阶思维能力。
2 深度学习理念下,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设计
2.1 教学前期准备
高校任课教师应当对学生专业实际需求、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这两者相结合展开分析,依据学科特征、教学目标、学生认知规律、实际学习情况与教学手段,依照教学专题单元或者是模块结构,对以往课堂教育教学资源展开经济学知识点的分解,科学、合理地对知识单元进行设计并展开拆分,创建经济学知识点图谱,科学设计出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其中,总体教学内容设计应当保持一定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把容易理解,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并把有关多媒体课件、实际案例、网页链接等诸多学习资料,向学生们进行提供,引导学生于线上进行自主学习,线下教师着重讲解经济学重点与难点,并且展开拓展经济学教学,以求能够最大程度加深高校学生对于经济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2.2 教学施行环节
线上知识获取。在正式上课之前,任课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来为学生们设计线上学习任务,并且明确线上学习任务、学习要求以及考核标准,学生们则需要在互联网平台中观看对应章节的经济学视频,并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阅读,积极参加线上教育教学活动,通过互联网线上的经济学学习,来最大程度激发出自身脑海中固有的经济学知识与感性认知,并且初步加工吸收经济学新知识。除此之外,任课教师可以利用闯关游戏任务、单元测试等教学环节的设计,来测试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协助学生更好的弥补自身经济学知识存有的漏洞,巩固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展开知识外化提取。
线下知识交互。任课教师运用翻转课堂与章节内容相结合,为学生们设计出一个生动且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与探究,最大程度去除学生在线上学习中所形成的疑问,通过学生自主参加、踊跃思考、互相评价等一系列形式,来更好地巩固学生们的经济学认知内化所学知识点。
教师需要运用课前15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挑选出和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展示与检查自己线上学习的质量。接下来,教师则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反馈对本章节内容重点与难点展开梳理。例如弹性的运用,垄断如何造成福利损失等,将这些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展开讲解、点评、提问与解惑。同时,在展开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应当认真为学生们设计出教学案例与经济学问题,通过案例来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并且预先为学生们设计出一些具备梯度的经济学问题,在师生、生生讨论交流进程中,逐步抛出,当教师每一次向学生抛出经济学先问题时,需要注意应当对前面沟通进行总结与回应,例如什么为需求定理?若商品的价格出现变动,那么需求量变动幅度如何?需求曲线为何会由左至右下方倾斜。在此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当注意案例与问题的设计,应当充分符合当前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需要源自经济学教材,又高出经济学教材,难度适中,具有明确的梯度,层层深入,具备良好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启发性,力求能够将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之间展开密切结合。
在展开互动与探究进程中,高校认可教师应当扮演指导者、设计者、评价者的角色,指导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明确教学设计目标,学习任务分配以及评价要求标准,为学生们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信息与教学方法作为支持,并且通过恰当追问、提醒注意、鼓励、支持以及质疑等一系列方式,参于到学生们的小组探究之中,以求能够进一步提高经济学学习整体效率。
2.3 教学评价时期
科学的成绩评价内容,能够有效促进混合式教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测评体系一方面能够让教师清晰明确活动还有哪些缺陷问题,需要制定措施改进,以便做到能够不断进步和提升计划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清晰的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解,为学生的自身调节提供支持,促进学生能够实施更加合理的学习方法。
混合式教学应用模式需要实施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的考核手段,教师需要策划终结性与形成性组合评价内容,为线下以及线上的每次活动内容进行分数评估记录,要根据多方面的评价类型来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估,避免单一性的评价不够合理。教师可以对形成性方面的评价比重适当提升,使学生表达思维和语言能力能够得到重点培养,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效果。在期末的总结过程中,除了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考察之外,还需要对一定的开放性题目进行融入,让学生的综合考试能力得到锻炼,促进混合式教学能够科学的展开。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加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等能力得到提升。
3 深度学习理念下,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的有效应用
3.1 分析学情
在进行教学策略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找出教学活动设计点,有效实施学情分析。教师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差异性的方法进行教育实施,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提升和优化,来促进整体的教学效果提升。学情分析通常在以下部分进行重点策划实施:学习内容、学习需求、学习者相关详细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分析等内容,具体需要让本门课程在教学环节让学习者理解怎么学、学什么,要让自身能够有效的组织学习结构,了解课程中的学习者特点,充分发挥出教学活动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起到的效果和作用。同时,教师需要从平台的数据记录,应用学情分析结合成绩统计对各个学生的当前学习状态进行分析,找出学生的学习规律和长期行为轨迹,让学生的个体差异化能够体现出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让整体授课过程能够有效衔接。
3.2 优化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经过系统的分配和整合,能够促进混合式教学在线上的实施,打造出更加综合性的线上应用平台,将视频内容和章节知识进行结合优化,让各个章节的相关知识内容能够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通过对题库的试题进行完善设计,合理分配作业内容,将学习资料进行横向扩张更新,引入理论知识、案例知识、学术知识、经济知识等多面的资料内容,让学生學习路径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从而规避学生的学习方法欠缺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采用多方面的讨论形式和记录形式,促进学生的作业环节、讨论环节、答疑环节都能够实现辅导效果,充分利用资源的应用能力,促进资源利用效果提升。
3.3 拉近师生距离
加强互联网线上教师与学生互动区域的设计,合理发布线上学习讨论,并且增加设计教师线上教学辅导的安排,从而形成一个信息定期反馈机制。待发布交流问题之后,建议教师与学生讲明布置这一话题的根本目的,提交回复期限与有关评分规则等,以求能够获得最佳的线上互动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面对线上学习积极性较低的学生,可以单独为这部分学生发邮件,第一时间给予其学习反馈与帮助,使这部分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自身存有的优势与不足,激发学生对于经济学知识学习的兴趣,确保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展开有效的交流与互动。
3.4 加强流程监控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可以知道,大多数学生已经深刻意识到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所具有的重要程度,对知识学习投入了极大热情,但是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缺少独立学习的积极性与经验。如此,则难以最大程度体现出混合式教学法的真正作用。
在此情况下,教师则应当在正式上课之前,要求班级学生合理运用各个信息化资源来对知识进行预习,并带着问题进入到教室之中,在正式上课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指定小组组长与该小组交流主题,以便于学生在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过程中,发现自身存有的问题和不足。接下来,教师再结合这些问题,对学生展开合理引导,课后再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反思课前、课中存有的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将有限课堂延伸到课外。由于线上课程平台会自动记录班级每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成绩。这时,教师则能够合理运用章节统计与学习统计等诸多数据,来监控学生们的学习流程,并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进行合理评估,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们作业完成的情况、知识学习进度,以便于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进度与教学手段,确保经济学学习任务得到有序完成。
4 结语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应用,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更加多元化创新和应用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刻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手段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能够促进教学过程培养出更加多元化的优秀人才,与现阶段的社会人才需要能够有效契合,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取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小妹,吴凤媛,柳凯.《微观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为例[J].办公自动化2021,26(19):19-21.
[2]孙晓芳,赵红梅,闫永琴.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2):123-124,139.
[3]田贵生.SPOC混合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5):155-156.
[4]刁其波.基于學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微观经济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45):104-105.
[5]李凌超,程宝栋,万璐.基于慕课的大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0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