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下大单元阅读重组的教学思考
——以四下第四单元教学为例

2022-05-06 08:03鲁林红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白鹅母鸡动物

文|鲁林红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泊湖中心学校)

相对于行为主义把教学内容分割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线性操作,建构主义认为,在直面现实的问题时,经常会出现知识无法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的困惑,因为问题本身是综合、复杂的,这就强调在学习中知识整合的必要性。笔者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结合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尝试以儿童视角为焦点,探索大单元阅读重组的实施路径。

一、整体解读,探寻综合化文本内核

(一)从儿童心理看阅读内容的有效选取

围绕动物主题,第四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历代文坛上,有关动物的名篇非常多,而猫、母鸡和白鹅等常见的动物却更容易唤起真实的场景记忆。这就从另一层面告诉儿童,很多动人心弦的著作都是从平淡的生活中来的,只要善于观察、用心发现,平凡中往往蕴藏着大智慧、大情怀。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从三篇文章看,可以发现作者的表达非常有趣,比如叫声:“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白鹅》里,丰子恺还称呼白鹅为“京剧里的净角”“饭馆里的堂倌”“鹅老爷”等。这些描写从儿童真实的阅读体验出发,拉近了儿童与文本的距离,有助于单元要素的深度落实。

(二)从儿童认知看阅读规律的参照推进

从儿童的认知规律来说,只有还原了文本的主要结构,才能真正由此探寻到文本的核心,推动阅读思维的优质转变。而文本结构则隐藏于动物特点之中,也就是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动物形象。

《猫》的课后习题这样提示:说说课文围绕猫的可爱讲了哪几层意思。《白鹅》有这样的课后习题:课文里有许多表现鹅高傲的词语,如“引吭大叫”“傲然”“架子十足”。找一找,分类抄下来,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高傲”写清楚的(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类别展开)。由此可以看出,文本的编排以动物特点为核心,指向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三)从儿童思维看阅读路径的实践操作

除了三篇文章,本单元还编排了两次“阅读链接”,第一次是在《猫》的后面,安排了夏丏尊和周而复写的《猫》,第二次是在《白鹅》的后面安排了《白公鹅》。这种编排思路侧重了由课内到课外的主题式阅读,契合深度学习的拓展理念。

在阅读路径上,本单元侧重互文性的对比阅读。比如《猫》:读一读“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说说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白鹅》:读一读“阅读链接”,和课文《白鹅》比一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再体会两篇文章表达上的相似之处。将同类文本、相似文本进行比较阅读,能将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纵深化拓展开。

(四)从儿童表达看阅读样态的理性选择

“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是本单元的表达要素。从学科逻辑的层面来说,阅读与表达本身就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结合王荣生教授的“样本”概念,遵循统编教材整体化的编排原则,在阅读时,可以从写作知识(方法)的层面审视文本,完成由输入到输出的自然迁移。

比如《猫》里“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冒号前概括描述猫“温柔可亲”的性格,冒号后具体呈现猫如何“温柔可亲”。再如,《母鸡》里老舍的态度前后变化形成了欲扬先抑的表达效果,让我们对母鸡的形象有更丰满的认识。而《白鹅》是借助“总—分”的表达方式,从叫声、步态、吃相来表现白鹅的高傲。

二、多维参照,拟定可视化单元任务

新课标强调学习要侧重“大任务”的核心概念,即将学习内容统整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一项任务中,以此囊括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的界定,要结合单元内容、单元要素、儿童视域的统整,再从中提炼出科学的、可操作的聚焦项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另外,从儿童的视角来说,虽然喜爱动物是他们的天性,但要从语文的角度,遵循学科的本质规律,让生活经验与学科经验达成整合与升华,才是根本所在。由此可以确定以下任务:

三、统整要素,架设体系化学习路径

大单元阅读重组强调体系化的学习路径设计,主要是借助阅读任务来统整学习内容,从儿童的维度来思考,让学习活动突显出单元要素,将零散的知识学习转换成综合的课程学习,实现儿童阅读的深度化、系统化。

路径一:语境阅读,让儿童的理解走向体验化

儿童学习规律是从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的语言实践过程。只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转换如果不顺畅,那后续的语言输出就会受到阻碍。因此,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达成感性与理性的互通有无,就要使语言的理解走向体验化。

任务一里的“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可以从儿童真实的体验切入。比如,《猫》中的“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可以播放猫的不同叫声,让学生想象猫的遭遇或心情。还可以直接让学生结合设想出来的情境,学一学猫丰富多腔的叫唤。对于《母鸡》和《白鹅》,文中同样有很多描写叫声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语境模仿。

丰子恺的文字朴素亲切、简练传神,《白鹅》虽然以白描式的语言为主,但也有很多词句超出了学生的认知经验,比如“京剧里的净角”“饭馆里的堂倌”“老爷”。在理解这些语句时,可以借助视频媒介,播放京剧里的净角是什么样子,堂倌如何伺候客人,老爷又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其中所指。另外,白鹅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饭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当堂演一演,以深切地体验鹅的高傲。

儿童心理是理解、对话文本的逻辑起点。把握儿童的心理认知,在先前经验与学习对象之间创设合理化的语言情境,就能让学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语境中。

路径二:结构阅读,让儿童的认知走向图示化

从单元目标和内容体系来看,完成任务一中“概括动物特点”,可以在阅读这几篇文章时,把连续性的文本转换成非连续性文本,即借助思维导图来呈现文本脉络。

比如学习猫古怪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后习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猫的可爱讲了哪几层意思”来操作:

1.学习第2 自然段,看看讲了猫哪里很古怪(提取关键词:老实 贪玩 尽职)。

2.发现第2 自然段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运用了三个相互矛盾的词来描绘猫的古怪。

3.找一找,还有哪些自然段的写法也是这样的(提取出第3、4 自然段的关键词)。

4.将关键词串联起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5.自主学习小猫满月的语段,提取关键词,画思维导图。

逻辑性的图示结构,有效地将猫的特点立体化,为学生体会作家的情感形成了直观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了《猫》的思维导图之后,让学生自主画《母鸡》和《白鹅》的结构图。这种由认识、模仿到迁移的学习规律,也与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相呼应。

路径三:比较阅读,让儿童的思维走向深度化

深度学习指的是主动建构、多元拓展、全面关联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本单元编排了很多“阅读链接”,侧重在比较阅读中达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迁移。

本单元主要涉及到三种比较:第一,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第二,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老舍的《猫》和《母鸡》;第三,不同作家相似作品的比较——丰子恺的《白鹅》和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当学生调动比较思维里的分析、概括、提炼、综合等技能时,自然提高了高阶思维能力,同时完成了任务二“我心中的动物”的阅读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比较阅读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以老舍的《猫》和《母鸡》为例,来说明这种操作(见上表)。

与单元要素相契合的比较,主要涉及的是情感维度和表达维度,同时还要关注阅读者真实的阅读体验,以此达成深度学习的建构理念。

路径四:关联阅读,让儿童的表达走向条理化

侧重关联化、整体化是统编教材的单元编排特点,此学习路径,因为侧重的是任务三“我笔下的动物”,那么就要以单元文本为阅读参照系,注重输入与输出的衔接与整合。

第四单元的表达要素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但如果没有观察动物、亲近动物的体验,就很难表达出动物的特点。吴立岗教授认为,小学生作文能力分为两类: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相比较“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更重要,若缺乏素材的提取和整合,后续的表达就无从施展。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可以将习作前置化:

1.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将自己观察的收获记录下来,形成“素材资源库”。

2.学习三篇文章的时候,关注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比如叫声,三篇文章都写到了动物的叫声,具体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的动物是怎么叫的?在“素材资源库”里记录下来。

3.整理“素材资源库”,提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有什么特点,比如贪玩、机灵,再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表现。

4.出示含有“总—分”、欲扬先抑或先概括后具体等相关结构的文段,提炼表达方法并借鉴,形成一份完整的习作。

5.与前面三篇文章参照对比,看看是否写出了动物的特点,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修改。

将表达前置,为学生后续的单元习作积累素材。在观察的过程中,结合学习的三篇文章,学着从不同角度完善素材,再整理素材资源库,提取出可表达的特点进行习作。这种由写到读再到写的实践历程,能有效地达成“产生能力”与“表达能力”的相融共长。

猜你喜欢
白鹅母鸡动物
“忘恩负义”的大白鹅
大白鹅
母鸡
母鸡下蛋
一只大白鹅
白鹅写生记
母鸡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