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文雅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白马涧小学)
1.理解孩子陷于险境的多重原因,感知水手们的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2.利用思维导图还原船长那一瞬间的思维过程,感知船长创造性思维中的智慧。
3.在情境创编和原文结尾的补充中感受船长沉着、智慧背后浓烈的父爱。在对话作者、阅读书目中加深对托尔斯泰的了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运用了多样的思维导图梳理了这篇小说的起因、经过、结果,谁能根据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再讲讲这个故事?(生讲述)
2.这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小男孩在与猴子的追逐中气极了,爬上了几十米高的横木。谁来读读这部分?(生读)
孩子气极了……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3.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假如现在站在横木上的那个人是你,你觉得危险吗?(生说)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
【设计意图:五年级上学期学生们已经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梳理信息,第一课时中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了这篇小说的起因、经过、结果。因而,导入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再来讲讲这个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课堂自然带回到故事的情境中。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再现险境,深刻体会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为后面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1.同学们,这个孩子陷入如此险境,和文中的谁有直接的关系?(猴子)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4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孩子动作及心情的词句。(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2)先竖着看表格,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再横着对比着看表格,再来读一读,发现了猴子和孩子举动之间的密切联系了吗?(生交流,师适时点拨。)
(3)师小结:是啊,正是因为猴子越来越放肆,一再逗弄孩子,才使得孩子从一开始的笑得很开心,到哭笑不得,到最后气极了走上最高的横木,陷入了险境。
2.看来你们都是会读书的孩子!有没有更会读书的孩子?除了猴子,还有谁也致使这个孩子陷入了险境?(水手)
(1)出示课后习题第二题: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1~4 自然段,圈圈画画,完成表格。(生交流,师相机出示表格。)
(2)谁能结合着表格说一说水手的三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联系?自己练习着说一说。(生交流,师相机点拨。)
(3)师小结:同学们,文中三处描写了水手们的“笑”,助长了猴子的“嚣张气焰”,也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让孩子势必要把自己的帽子抢回来,是促使孩子一步步陷入险境的重要原因。看似不经意之笔,却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以后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在这些细节上下功夫。
3.除了猴子、水手,还有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一步步陷入险境?小孩自己本身有原因吗?(同桌讨论,生交流。)
4.师小结:是啊,在猴子的逗弄和水手的哄笑中,孩子自己也失去了理智,忘记了眼前巨大的危险,陷入了险境。请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一个主问题“是谁让孩子陷入险境”贯穿,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原因的探析,引导学生关注猴子、水手的“三笑”、孩子自身三方面原因,理解水手的“笑”与情节发展的联系,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就在这命悬一线、千钧一发之时,是谁将孩子救出险境的呢?自由读课文第5~6 自然段。要像我们刚才一样,思维发散一点哦!(生交流)
点拨:水手们凭借自己良好的水性把他救上了甲板,这是直接原因;孩子战胜了恐惧,勇敢地跳下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船长那一瞬间想到逼迫孩子跳水的办法是关键原因。
2.在那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默读第5 自然段,关注船长的语言动作,结合船上具体情况,推测船长那一瞬间的思维过程,依据思维导图想一想、说一说,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师巡视点拨)
(1)请一个小组上台交流,组员一人说一种情况的。(小组台上交流)其他小组有要补充的吗?(相机出示)
(2)这时候你们能结合这张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吗?(生说)
(3)师小结:时间紧迫,多一秒钟孩子就多一分危险。正如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所呈现的(出示“交流平台”),船长结合了船上的具体情况,没有采取常规的办法,而是换了一种思维——让孩子跳水,这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方法。如果说《田忌赛马》是一种变通性思维的话,船长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3.带着我们刚刚的理解,自己再读读第5 自然段。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生说)
4.男女生配合朗读第5 自然段,男生读船长的话,女生读其他部分,感受船长的沉着冷静、果断机智。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人文要素都关注“思维”。基于此,本环节以主问题“是谁将孩子救出险境”贯穿,重点组织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推测船长那一瞬间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在那个紧急关头,船长的办法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引导学生感知船长的创造性智慧。】
1.果然,孩子成功得救了。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齐读)
2.“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句话矛盾吗?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体验吗?(生交流)
3.现在我们将这四十秒慢放,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创编故事,将这四十秒钟内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清楚。(交流,相机点评。)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
十秒钟过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五秒钟过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秒钟过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六秒,三十七秒,三十八秒,三十九秒,四十秒,孩子终于浮出了水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实《跳水》原文最后有一个简短的结尾,老师来读一读。听完有什么感受吗?(生分享)
过了一会儿,水从孩子的嘴巴里、鼻子里淌了出来——男孩才开始缓过气来。
船长见这番情景,突然大叫了一声,好像有样东西哽住了他的喉咙似的,他大步走进了自己的船舱,他不愿让任何人看见他哭。
5.师小结:他不仅是一位船长,更是一位父亲!作为船长,面对危险他镇定自若、急中生智;可同时作为父亲,他比任何人都要紧张、害怕、揪心,他是把深深的爱藏在了心里!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组织学生根据情境创编故事,把这短暂的四十秒慢放,让学生在练笔中体会到“四十秒”与“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一点儿也不矛盾。这个练笔也是对语文园地六的“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的铺垫。出示《跳水》原文结尾,让学生感受到了船长隐藏于内心的那份浓烈的父爱。】
1.小说全篇没有一个“险”字,却把孩子从陷入险境到脱离险境的过程描绘得惊心动魄。托尔斯泰不愧为19 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之一。
2.托尔斯泰还是一名教育家。读一读他的资料,说说你对他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其实,托尔斯泰不仅是位大文豪,还是位心怀大爱的教育家。为了让农家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同等的文化教育,给他们真善美的启蒙,他给世界儿童留下了496种珍贵的艺术作品,他评价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时说:“它们中的每则故事我都加工、修改、润色多达十多次,它们在我的作品中所占的地位,是高于其他一切我所写的东西的。”我们今天学的《跳水》就是其中的一篇。
3.你想读托尔斯泰的其他儿童作品吗?老师带来了《鲨鱼》和《鲍勃》,传阅着去读一读,汲取美,发现爱与温暖!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丰富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了解作者在这些儿童作品中花费的巨大心血,同时给学生推荐了作者的另外两则儿童作品,让同学相互传阅,将“推荐阅读”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们从书中汲取爱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