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行业的“日常”应急语言规划及启示
——以中国民航业为考察中心

2022-05-06 07:46梁砾文赵蓉晖
江汉学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应急语言

梁砾文,赵蓉晖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16;2.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言研究院,上海 210093)

一、引 言

民航是高风险行业,应急工作是“日常”。近年来,我国民航除了面临航空器故障、暴恐案件等传统风险,亦面临公共卫生、地区冲突、大面积航空延误、网络信息泄露、航空事故谣言等新型风险。在严峻的全球安全形势下,我国民航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航空安全飞行10周年[1],这其中应急语言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外语言学研究者与民航安全研究者合作,推动民航应急语言工作不断完善。民航应急语言问题亦引起国内学者重视,但语言学研究者与民航安全研究者沟通尚有不足。近年来,我国应急语言规划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焦点,亟须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2-4]。本文以语言规划为视角,梳理我国民航领域近十五年的应急事件,再结合民航应急管理体系中的语言功能,尝试建构我国民航应急语言规划阐释框架,以资相关研究与实践参考。

二、相关研究回顾

民航应急语言规划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在民航应急管理体系中,语言因多元功能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然而目前系统性研究尚未完全展开。

(一)国外相关研究

民航应急语言能力作为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国外学界重视。国外民航应急语言研究随着民航应急管理理念发展不断深入。

在“事后调查”理念的指导下,最初国外学界发现空难的首要风险因素为机械原因和机组与空管员间无线电地空通话引起的交流失误。这两类风险因素都与语言息息相关[5]。围绕机械原因,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FAA)及航空客机原材料制造商在各飞机制造企业开展调查,为制定机务术语提供依据。围绕机组与空管员间的语言交流,国外学者发现机组成员在应急环境下的语言沟通障碍、认知心理障碍和社会协调障碍都是制约民航应急语言交流的因素[6]。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据此为空管员及机组人员制定了一套由应急通话标准、测试及培训构成的语言规划体系[7-8]。

在“系统管理”理念指导下,国外学界研究语言在民航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一方面,国外学者通过案例分析说明民航应急处置全过程中的语言功能。Henderson以2006年一起计划利用液体炸弹对英国机场多架航班精准实施空中爆炸的恐怖袭击为例,提出民航应急交流是一个包括信息捕获、应急准备、事故防范、事后恢复等阶段的完整过程[9];Shahriari和Aydin针对欧洲应对火山灰灾害的民航应急体系说明语言在应急预警、应急响应、特情沟通中的功能[10]。另一方面,国外学者深入探讨语言在应急管理各阶段发挥的作用。Robinson和Guido等汇报了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升应急预警能力的实践[11-12];Burigat和Chittaro讨论了听觉与视觉警示标识语在紧急撤离中的使用[13];Holzman和Voogt研究了民航应急过程中,媒体话语在信息公开、舆论引导、心理抚慰等方面的作用[14]。

在“资源培育”理念指导下,国外学界尝试通过培育语言资源提升民航应急能力。国外学者在民航安全管理体系(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MS)指导下,尝试通过语言培训、应急演练等培育应急语言资源,提升机组应急协调能力、机场及客舱的医疗救助能力、紧急疏散能力等[15-17]。亦有相关研究探讨民航领域通过国际合作培育应急语言资源抵御全球性风险。如国际民航组织与国际气象组织合作通过语言技术,共享火山活动信息,提升全球民航针对火山灰灾害的应急能力[18];又如国际民航组织与国际卫生组织发挥语言协调能力应对埃博拉病毒及COVID-19新冠肺炎的全球蔓延[19-20]。

(二)国内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民航安全形势不断恶化,民航应急语言问题逐渐受到国内学界关注。

国内语言学研究者关注飞行员与空管员间地空通话中的应急语言问题。20世纪90年代,国内语言学研究者关注地空通话的语言特点及规程[21-22]。此后,语言学界探讨地空通话中语言歧义、冗余现象、语言能力不足等应急风险因素[23-24]。此外,我国语言学界研究ICAO地空通话语言能力要求,包括应急语言处置程序及语言培训测试等[25-27]。

国内民航安全研究者探讨民航应急工作中的语言功能。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民航安全学界分析1990年广东白云机场的劫机事件、2009年成都双流机场811大面积停电事件、2010年伊春空难等应急个案中的语言沟通与协调[28-30];此后国内民航安全学界分析了民航情报工作、空中及地面服务、民航签派、民航安保、应急救护等具体工作[31-33]以及地震、消防救援、大面积航班延误等应急特情中的语言交流[34-37]。还有研究者探讨语言技术运用于地空通话提升民航应急能力,如通过管制员的语音评定疲劳风险,采用语音识别技术减少地空通话因中英文切换导致的应急风险等[38-40]。最后,有学者从民航应急法律法规体系、消防联动体系、疫情防控体系、心理服务体系、管理培训体系等探讨语言在民航应急制度中的沟通协调作用[41-45]。

我国语言学研究者与民航安全研究者都认识到应急语言在民航应急处置中有重要功能,但两者沟通不足。本文借鉴已有论述,将民航应急语言规划定义为为了有效避免应急风险,减轻突发性应急事件带来的危害,在民航领域有意识规划语言行为,以发挥语言在民航应急工作中的作用[46-47]。

三、研究设计

民航历经百年发展,应急管理体系建筑在较为成熟的风险分析理论基础上。本文先简述相关理论,再说明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理论基础

民航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为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于2016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会议上重点推荐的应急处置Bow-Tie模型[48],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应急处置Bow-Tie模型

如图1所示,Bow-Tie模型以应急事件为中心,用蝴蝶结的形状将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应急反馈体系化。首先,Bow-Tie模型具有过程性:既要监控应急事件的致险因素,又要及时阻断应急事件的发展进程、减轻灾害性后果。其次,Bow-Tie模型具有闭环性:应急反馈与应急准备间形成闭环,使民航应急工作及时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环境。最后,Bow-Tie模型具有长效性: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以及应急反馈都是民航安全管理体系(SMS)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将应急事件及严重后果长期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利用网络新闻平台提取相关信息,数据来源为民航资源网②。该网站开发了民航资料库和民航新闻数据库,对国内外各主要民航事故、事故征候及一般应急事件多角度报道,信息较为全面。研究者使用Pycharmm 2017版软件,运用网络爬虫技术,以“事故”“不安全事件”“应急”为关键词爬取2006年1月—2020年12月十五年间所有信息。研究者先与一名数据处理合作者将数据汇总,逐条阅读标题,去除冗余信息,再与一名民航安全研究者合作,反复阅读,获得该网报道我国民航应急处置事件707条,作为后续分析的数据材料。

四、我国民航领域的应急事件

本研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分类,将应急事件分为自然灾害应急事件、社会事件应急事件、事故灾害应急事件和医疗卫生应急事件。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2006年1月—2020年12月我国民航资源网报道的应急事件

如表1所示,2006到2020年十五年间,民航资源网报道的应急事件中,自然灾害占比为32.2%,事故灾害占比为26.3%,社会事件占比为25.5%,医疗卫生事件占比为16%。

(一)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类的应急事件占比最高,对民航安全生产构成重大威胁。1.极端天气造成的应急事件,如雷雨、台风等影响航班运行,航空公司及机场需动态调整航班计划,启动应急程序;雾霾大面积影响航班起降,飞行员启动盲降应急语言交流程序与塔台沟通。2.鸟击引起的应急事件,如2016年8月18日,福州航空航班遭遇鸟击,机组决定返航,执行紧急疏散程序并调配后续航班。3.强气流引起的应急事件,如2017年10月9日,国泰航空一架飞往澳大利亚班机突遇气流颠簸,飞机紧急备降马尼拉,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这类应急风险来自自然环境变化:全球变暖引起的极端气候,环境污染造成的雾霾天气,机场的选址与建设对周边湿地环境及鸟类生存的影响,这些都构成致险因素。

(二)事故灾害

民航资源网报道的事故灾害类的应急事件占比第二。1.跑道灾害:跑道灾害与飞行员和空管员间的地空通话息息相关。如2016年10月11日,上海虹桥机场的空中管制员发出错误的地空通话指令,而机组与管制员间违反交叉检查的交流规程,两架飞机险些跑道相撞。2.机械故障:民航机械故障常常与通话设备及程序相关,设备故障可能直接导致空难事故。如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公司在成都区域,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爆裂,无线电通话设备损坏,机组失联,空管系统启用紧急频道协助机长紧急迫降。3.飞行器灾害:飞行器灾害应急事件往往与语言处置不当相关。如2010年8月24日河南航空公司班机夜航着陆伊春机场,因为薄雾能见度仅600米,气象数据库录入员误输伊春机场特殊气象报告地址码,河南航空事前没有得到特殊气象条件的报告,航班机长在低于能见度进近标准的情况下,强行进入辐射雾中降落,机组成员交流不畅,没有相互提醒,飞机撞地,44人死亡、52人受伤。4.火灾:火灾事故需要启动紧急疏散、紧急撤离等应急语言程序。如2019年4月10日香港国际机场填海设备失火造成在建的第三跑道发生火灾,机舱启动紧急灭火程序。这类应急风险来自我国民航业内的环境变化:航班数量急剧增长,空管员和飞行员劳动强度增大,设备更新造成系统性的人机交流问题,都构成民航突发性应急事件的致险因素。

(三)社会事件

民航资源网报道的社会事件引起的应急事件占比第三。1.旅客素质:旅客不文明引起的社会性应急事件常常扰乱航班秩序。较为典型的是2018年1—2月间,连续发生中国乘客在伊朗德黑兰机场、日本成田机场、斯里兰卡科伦坡机场因航班延误与机场工作人员发生言语冲突,呼唤祖国、高唱国歌的事件,不仅扰乱当地机场的飞行秩序,还损害国家形象。驻伊朗、日本及斯里兰卡的三家中国大使馆通过媒体呼吁中国旅客面对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时理性维权。2.净空环境:公众在民航航线上非法驾驶无人机,放飞氢气球、风筝、孔明灯等干扰民航运行秩序。例如2019年2月6日下午,西安上空连续有航班遭遇无人机黑飞“扰航”,空中交通管制员按照应急处置通话方案指挥所有进港飞机避让,近五个小时内,共有约四十架次的航班受影响。3.航空谣言:航空谣言引起的社会性应急事件影响社会稳定。例如2019年3月,网上流传一段“深圳宝安机场惊魂一幕”的动画模拟视频,称“这是波音747与直升机相撞,左翼两台发动机着火,在高速公路上迫降”,损害民航形象,威胁社会安定。民航相关部门紧急辟谣,恢复正常秩序。4.信息泄露:信息泄露引起的社会性应急事件。如2013年,为多家航企提供信息服务的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涉“泄露门”事件,诈骗者利用泄露的旅客信息,以航班取消或改签为由,诈骗旅客钱财,旅客投诉其扰乱飞行秩序,社会影响恶劣。5.地区动荡:地区动荡引起应急事件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2019年港独势力煽动中国香港地区航空公司罢工,涉事航空公司在航班标识中公开使用危害国家主权的语言,少数民航员工泄露港警航班信息等,威胁我国“一国两制”制度以及社会稳定。这类应急事件主要来自社会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民航的国际化、大众化发展和通用航空爆发式发展的背景下,民航应急工作顺利开展需要提升社会大众的应急意识;另一方面,全球格局瞬息万变,地缘环境的变化极易成为民航突发性应急事件的致险因素。

(四)医疗卫生事件

民航领域的医疗卫生类的应急事件占比第四。1.应急救援:应急救援事件指航班上的机组人员或旅客突发疾病需紧急救援,语言的作用攸关性命。2019年1月26日和2月21日国泰航空公司接连发生两起机长执飞时在空中失明事件,紧急将飞机指挥权交给副驾驶,并向香港空中管制发出“PAN-PAN(紧急求助信号)”呼叫,获准优先进场并顺利降落,两名机长抵港后迅速就医。2.公共疫情:公共疫情引起的应急事件需要语言及时预警、公告社会。2020年1月20日晚,钟南山院士在官方媒体首度确定新冠病毒人传人,民航系统立即向社会应急公告,公布了航班退改政策,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

综上,造成十五年来我国民航应急事件的主要风险因素为环境变化,具体包括以下几类:一是自然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火山地震等灾害风险和鸟类生存环境改善等造成航班延误、晴空颠簸、鸟击等自然性应急致险因素。二是技术环境变化。民航业是高科技行业。飞行器灾害、跑道灾害、地空通话不畅等一直是传统致险因素,新技术的运用在化解已有应急风险时也制造新的安全隐患。三是社会环境变化。中国民航爆发式发展深刻地改变空中环境。民航作为受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领域,还受地区地缘政治影响。民航应急语言规划本质是发挥语言的多元功能,积极应对上述各种环境“变化”,管理突发性风险因素,将应急损失降至最低。

五、我国民航应急管理体系及语言功能

(一)我国民航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民航应急管理体系完备,其建设核心为“一案三制”,包括应急法制建设、应急体制建设、应急机制建设以及应急预案建设四方面。

我国民航应急法制建设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及中国民用航空局制定的行业规范。目前,国家级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49]、《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50]、《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51]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52]等。中国民用航空局制定的行业规范包括《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反应和家属援助规定》[53]、《民用航空器事故和飞行事故征候调查规定》[54]、《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运行单位安全管理规则》[55]、《民用运输机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规则》[56]和2016年颁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应急管理规定》[57]等。这些法律法规是我国民航应急工作的法规指导。

我国民航应急管理体制体现统一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特点。由民航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区管理局及企事业单位设立的应急工作机构构成网络化结构,网络上各节点角色由人员任务定义,共同防范突发事件构成的威胁。

我国民航应急机制围绕突发性应急事件的孕育、发生和发展全过程。民航应急部门在预防准备阶段编制、修订应急预案;在预警监控阶段进行预警和监控;在应急处置阶段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在善后处理阶段,迅速恢复正常民航运营秩序,做好抚恤安置等工作。

我国民航应急预案体系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预先制定计划或方案,具体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地区及部门预案。其中总体预案为《民航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58],专项预案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民航应急控制预案》《航油供应中断应急预案》等针对特定应急情境的预案。总体预案是民航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纲领性文件,从宏观角度规定政府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原则、依据和一般程序,明确处置责任。专项预案根据具体事件明确处置行为。

我国民航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是集结构和功能为一体的顶层设计。民航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和体制建设是法律保障和组织保障,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是面向民航领域全灾害种类,立足应急工作全过程的具体工作方案。

(二)我国民航应急管理体系中的语言功能

我国民航应急管理在“一案三制”顶层设计下,语言因多元功能在民航应急事前准备、应急处置以及应急反馈中发挥作用。

1.民航应急事前准备中的语言功能

民航应急事前准备是为民航应急工作顺利开展的支持性准备工作,包括制度准备、程序准备和资源准备三方面。其中制度准备又包括民航应急法规准备和组织准备;程序准备围绕具体应急事件,规定事前、事中及善后的应急程序;而资源准备提供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支持。语言在应急事前制度准备中发挥术语界定和组织协同功能;在程序准备中发挥规范沟通程序功能;在资源准备中发挥储备语言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功能。

我国民航应急事前制度准备是我国应急工作的法律规章依据及组织基础。一是术语界定:界定术语是制定相关法规的基础。2013年12月我国民航西南管理局邀请航空运营人、维修单位以及飞行院校的专家梳理高原机场运行的术语定义,为编写相关法规做准备。二是组织协同:语言在应急制度准备中发挥组织协同功能。中国民航局空管局于2007年实施空管运行、设备保障和气象服务一体化机制;于2019年8月1日签订内地与港澳民航局的安保协作安排实现信息共享。

我国民航应急事前的程序准备是应急响应有效开展的必备条件。我国民航根据应急致险因素,规范沟通程序,这是程序准备的关键。例如2009年,中国国际航空国际有限公司针对相继发生的外籍乘务员舱门滑梯操作失误的应急事件,优化沟通程序,包括规定外籍乘务员无需操作舱门、使用英语指导用语帮助乘务长与外籍乘务员沟通;再如针对外国飞行员加盟中国机组出现的跨文化交流不畅,2013年深航飞行部推出英文版的《外籍飞行员指南》,帮助外籍飞行员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与中国工作人员交流。

我国民航事前应急资源准备是应急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我国民航发挥语言储备功能培育语言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第一,语言人力资源储备:我国民航局针对飞行员和空管员等工种根据ICAO要求,优化语言能力提升方案,于2004年实行飞行能力四级工程,于2006年完善飞行员训练大纲,于2007年开发完成中文版的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理论考试题库和中英文双语版飞行教员教学法理论考试题库[59],全面保障国际航线上飞行员和空管员的语言能力[59]592。第二,语言技术资源储备:我国民航加强信息化建设储备语言技术资源,于2010年建立统一的航空保安信息系统,2013年建立中国民航飞行品质监控系统,优化安全管理信息体系,为应急信息共享和联动做技术准备[59]。

2.民航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语言功能

民航应急处置贯穿突发性应急事件全过程:事前采取预防性应急措施、事中采取纠正性应急措施、事后采取恢复性应急措施。语言在预防性应急措施中发挥教育培训、风险监测及信息通报功能;在纠正性应急措施中发挥沟通协调功能;在恢复性应急措施中发挥信息公开及善后抚慰功能。

应急事件孕育过程中预防性工作的焦点是针对事故原因,防止风险因素演变成突发性应急事件,语言发挥教育培训、风险监测及信息通报的功能。其一,教育培训:语言是提升民航应急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例如2018年起,广州白云机场在部分工作岗位推行“手指口述”,工作人员通过“心想”“眼看”“手指”“口述”一系列行动提升应急培训质量。其二,风险监测:语言反映民航生产中的风险因素,因此民航部门采用语言监测技术,避免突发性应急事件。例如空管局将语音识别系统运用于空管工作,防止工作人员通话过程中的“错、忘、漏”现象。其三,信息通报:信息及时通报防止风险因素升级成应急事件。如2012年5月22日,东航山西分公司飞行员执飞武汉—深圳航线,行前准备时发现深圳机场提高了着陆标准却没有录入航行资料,遂及时汇报给飞行部领导,飞行部以短信形式通知这一航线所有航班,避免了突发性应急事件。

应急事件发生过程中纠正性工作的焦点是针对事故后果阻断事件发展,语言发挥沟通协调功能,应急处置需要航司、机场、空管多部门联动。如2013年6月4日,国航一架执飞成都—广州的航班在起飞后不久被鸟撞击,机长与成都机场空管联系之后返航,疏散乘客。又如2018年5月14日由重庆飞往拉萨的川航3U8633航班,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向成都区域管制中心申请返航后,与塔台完全失去联系,空管中心通过紧急频道启动半小时“盲发”信号,开辟空中绿色通道,该航班完成“史诗级”备降。

应急事件后修复性工作的焦点是通过事后调查、善后抚恤、应急援助减小损失,恢复民航生产,语言发挥信息公开和善后协调功能。第一,信息公开:及时发布突发性应急事件的处置信息、社会公告,对尽快恢复民航运营秩序起重要作用。如2019年8月12日,香港国际机场发生非法集会,中国民航局做出部署,相关航空公司增加运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的中转能力,航空公司公告社会,保障内地与香港间旅客正常出行。第二,善后协调:相关部门在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后处理法律纠纷、安抚伤者等。如2016年12月7日,巴基斯坦航空失联,驻巴基斯坦使馆领事部工作人员立即联系巴航确认遇难中国乘客,联系遇难者家属、处理善后工作。

3.民航应急反馈中的语言功能

民航应急反馈是突发性应急事件处置之后的调查与总结,主要包括行业内的应急调查演练及应急文化建构。语言在应急调查演练中发挥社会公告、培训演练的功能;在应急文化建构中发挥科普宣传和舆论准备功能。

应急调查演练的焦点在于突发性应急处置后,相关部门依据《民用航空器事故和飞行事故症候调查规定》启动调查程序并反馈,采取针对性措施,与应急事前程序准备形成闭环,语言发挥信息公开和应急演练的作用。其一,信息公开:民航部门在应急事件调查后,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处理结果、提出整改措施。例如2017年6月14日就阿联酋航空公司于4月17日在乌鲁木齐区域内发生一起机组误听指令,飞错飞行高度,造成飞行冲突等严重事故,行政约见阿联酋航空公司,根据规章处人民币290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6个月内不批准新增在华运行的飞机和目的地,并提出整改建议。其二,培训演练:民航相关部门根据应急事件调查结果,进行培训演练,有针对性地提升应急能力。如2018年5月14日川航航班风挡破裂事件后,济南国际机场于2019年12月18日下午以该事件为情境,开展航空器空中风挡玻璃破裂应急救援综合演练,从救援信息传递,到现场指挥、集结待命、紧急出动、旅客紧急撤离、被困人员救助、现场隔离警戒、伤员救护转运,再到事故调查、航空器搬移、道面恢复与新闻发布,直至总指挥宣布应急状态解除,还原了川航备降全流程。

应急文化建构的焦点在于民航相关部门通过教育宣传,在全社会构建利于应急工作的文化氛围,语言发挥科普宣传和舆论准备的功能。其一,科普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如2019年4月20日16名艺人出入虹桥机场,粉丝将自动步道的玻璃挤碎,民航部门通过媒体就“如何规范粉丝公共场所追星问题”展开讨论;又如民航相关部门将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挡风玻璃破裂事件拍成电影《中国机长》,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民航语言安全的重要性。其二,舆论准备:民航通过媒体报道和讨论理清权利义务等问题,为出台民航应急法规做准备。以不文明乘客“黑名单”制度为例,2007年春秋航空开始建立有“罢乘”前科的乘客黑名单。该事件经《南方周末》《北京日报》等报道后引起社会热议。经过十年的实践与讨论,民航局于2016年2月1日实施《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被航空公司列入“旅客黑名单”的十类不文明行为,继而于2017年11月正式印发《民航行业信用管理办法(试行)》,设立全国统一的民航行业信用信息记录,建立“安全管理失信个人黑名单”和“安全管理失信单位黑名单”,规范民航行业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移除等事项。通过充分的舆论准备,原先航空公司个体行为在进一步明晰运营各方权利义务后成为规范化法规。

民航应急语言任务在时间维度贯穿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及事后反馈全过程,在空间上联系民航业内外及社会各界,具系统化特征。在应急准备阶段,我国民航业建设应急语言制度与文化环境,提升民航应急语言能力;在应急处置阶段,我国民航业建立应急预警、响应及善后程序,语言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桥梁;在事后反馈阶段,语言是通报事后调查结果的媒介、建构应急工作文化的资源,还是健全法规的舆论准备。

六、我国民航应急语言规划阐释框架

民航领域的应急语言规划本质上是我国民航以民航领域的应急事件为中心,在应急工作中发挥语言多元功能,帮助民航积极管理环境中的致险因素;在应急事件孕育、发生和善后全过程中阻断应急事件的发展进程、减轻灾害性后果;构建和谐的中国民航发展环境,将民航领域应急事件造成的损失长期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民航应急语言规划阐释框架

首先,我国民航应急语言规划基于应急Bow-Tie模型,以民航应急处置为中心,确保应急事件孕育、发生、善后都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并高效运作。语言是民航应急处置各阶段工作的媒介。语言在预防性应急措施中发挥教育培训、风险监测和信息通报的功能,防止环境中的致险因素发展成应急事件;在纠正性应急措施中发挥沟通协调的作用,有效阻断应急事件及其伤害性后果的进一步发展;在恢复性应急措施中发挥信息公开和善后协调的作用,及时抚慰伤者、快速恢复生产。

其次,我国民航应急语言规划在“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指导下,语言有效连接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应急反馈并形成闭环,建设我国民航应急工作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在语言应急准备阶段,语言发挥术语界定和组织协调功能进行制度准备,发挥规范沟通程序功能进行程序准备,发挥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储备功能进行资源准备。在应急反馈阶段,语言发挥信息公开和培训演练的功能进行调查演练,发挥科普宣传和舆论准备功能在全社会建构适宜的民航应急文化。民航应急反馈与应急准备形成闭环,确保民航应急语言系统根据应急事件的变化自我调适与更新。

最后,我国民航应急语言规划,发挥语言与环境间的双向建构作用,促进民航应急语言规划在整体上与民航业不断发展的环境有效互动,应对全球民航共同面临的严峻非传统安全威胁。一方面,民航应急语言规划通过风险监测有效监控民航发展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变化可能造成的致险因素,减少其演变成应急事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民航应急语言规划发挥语言多元功能,建构长效保持民航安全的发展环境,从根本上减少应急事件的发生及造成的灾害性后果。

七、结 语

民航领域的突发性应急事件具有不确定和非常规的特点,一旦发生不仅威胁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的破坏力还会带来预想不到的灾难。中国民航位居世界前列的安全状况说明应急语言规划发挥了积极作用,将不可控的应急危害长期维持在极低水平。本文以语言规划理论为指导,系统梳理我国民航领域的应急事件,在介绍我国民航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分析语言因多元功能在应急管理体系中起到的作用,并尝试建构民航应急语言规划的阐释框架,助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47]。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数据基于民航资源网的报道,存在数据不完全、覆盖面有限等局限,因此研究结果难免带有片面性。后续研究还应进一步深化语言学研究者与民航安全研究者的合作,发挥语言学服务国家应急体系的作用。

注释:

① 本文受“东航研发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民航外语联合科创工作站”支持。同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首都师范大学的王春辉教授指导,上海海事大学的张治国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董晓波教授以及《江汉学术》匿名评审专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建设性意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黄惠姗同学提供了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② 民航资源网,网址:http://www.carnoc.com。

猜你喜欢
应急语言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n,k)-语言及左-(n,k)-语言的一些性质
语言是刀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