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旺林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办学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有人说今后谁站在了深化校企合作的制高点,谁就站在了赢得未来、收获成功的前列,可见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目前各职业院校和企业都有一种居安思危、主动作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如何拓展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较多探索性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校企之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真正实现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共赢的稳固性、持久性、有效性,依然达不到双方的期盼。我们通过对50所中高职院校和与这些学校进行有1年以上合作的120家企业调研考察,发现了目前职业院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提出建议。
本文对湖南省、湖北省、浙江省、广东省43所高职院校和7所中职院校开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进行调研考察,围绕校企合作的类型、合作方式、合作的稳定性和合作的内容等方面展开,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现场考察等方式,调研的情况如表1。
表1 调研的总体情况
通过调研可知,目前已有31所学校和31家企业开展了订单班式培养,有22家已合作在2年以上,有13家合作已有3年(一届)以上,但也有5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3年以内或一届都没有完成就取消合作了,或虽然没有取消合作,但合作协议没有执行了,只流于就业方面的合作了。本文还针对订单班合作的时长和稳定性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进行了调研:①企业有专业设备的投入。②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③企业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及管理。④企业对学生进行本企业的岗位技能进行培训。⑤对学生有奖助学金奖励。⑥支持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6个方面进行合作,其稳定性可大不一样(表2)。
表2 学校认可的校合作稳定性较好的类型
从调研的情况可以看出,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还普遍存在各自考量的侧重点,合作的广度、宽度、深度还有较大的融合提升空间,导致合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办学模式与政策法规脱节。国家虽然在很多层面提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但确实没有明确的指导要求。有些企业也想借助职业院校平台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开展订单培养等合作办学形式,但合作的前提和宗旨是必须有利可图,企业要单方面的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是很有局限性,有想通过向学生收取一定的企业培养费的形式来化解投入大和增加收益的举措,但这与相关政策法规相违背,导致合作的风险增大,合作的前景不乐观、不长远。
二是教学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对当前行业产业的发展形势、技术更新、设施设备、知识需要等方面掌握不够。从毕业学校直接走入讲台,这是绝大多数教师成长的轨迹,加之多年来一直沉湎于校内繁重的课堂教学,与外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的生产一线没有接触,造成知识面尤其是技能操作层面的严重不足,很难胜任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担当。
三是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脱节。尽管各校反复强调教学内容一定要与岗位需求对应,各院系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并把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专业没有深度合作的企业支撑,行业专家实际参与度非常低。完全凭着现有的自身能力,着实无法拿出切合实际的课程设置、知识要点、教学安排,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要素的来龙去脉、论证依据,与相应职业岗位的针对性、逻辑性和科学性,都还存在想当然阶段。
四是教学方法与生产实践脱节。同样是由于学校目前各专业缺乏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合作的企业支撑,所以教学方法上还是停留在多数时间课堂中理论讲授,少数时间实训室模拟,即便是安排到企业去的教学实习、跟岗实习,大多数也是与专业技能培养关联度不大的用工性实习,严重缺乏学以致用的真实生产环境,无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螺旋式提高。
五是教学评价与教学效果脱节。我们目前所有课程教学最终效果的评测,缺乏企业行业等第三方的参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卖自夸。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必须要有技术含量高、发展实力强的企业主动积极参与。
六是教学管理与绩效考核脱节。各高校各院系实施二级管理,责任权利的下放能推动教学管理与改革能进一步深化。但事业单位固有的机制体制与管理意识依旧不能根治慵懒散漫、得过且过的状态,部分教师对安排的企业锻炼、课程改革和教学安排热情不高,大多院系领导不敢、不愿或者是不能充分运用二级管理赋予的手段进行绩效上的考核与促进。如能引进合适的企业与院系成立相应专业的理事会,采取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加大执行力,势必能营造高效率、高质量的干事氛围,从而带动本院系甚至是其他院系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的转变与提高。
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为职业教育改革领航定向,吹响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号角。各职业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力争在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等方面将学校建设成为优质院校。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品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各高校“双高”建设的重要途径。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合作,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运行,是摆在当前各高校推进“三教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由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校企合作必须要是一个长期的互利双赢行为,才能确保行稳致远、“长治久安”,这就要求合作的企业必须要的一定的技术含量、和发展实力,校企合作才会有基础和潜力。技术含量不高、发展实力不强的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变性比较大。只有与实力较强、社会声誉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校企合作才能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持久性。
“订单式”“现代学徒制”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形式,将企业与学校真正地捆绑到了一起,从学生进校起,双方必须共同全过程协调配合开展工作。开展“订单式”“现代学徒制”培养,有利于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
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用人的要求,订单培养的模式可采取以下几种。一是某家企业对应某个专业。一般来说这个企业的规模较大,每年对某个专业的用人量都持续保持在一个班以上,这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订单培养选择模式。当然,如果企业实力雄厚,可同时与多个专业进行单独性开办订单培养班,那是更加富有成效了。二是多家企业对应某一个专业。这类企业自身规模小,每年的用人量不大,无法单独订单培养办班,只有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办班,学校来协调整合这些企业的关系资源。此种模式可拓展为“某某工业园机电工程师”订单培养班、“某某开发区软件工程师”订单培养班,对规模较小且发展潜力大的小型企业,可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某家企业对应多个专业。某企业每年需要的用人量较大,但分属于不同的专业,且各专业人数不及单独办班。如机电专业10人,财会专业3人,模具专业8人,电子商务9人等等。采取常规教学跟随所属院系的班级进行,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管理等集中学习,专业实习直接到企业跟岗进行。也可命名为“某某企业”订单培养班。此种模式也可拓展为“某某工业园”订单培养班、“某某开发区”订单培养班,积极对应当地的工业园,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因此,学校必须紧密对接企业的需求,探索建立订单培养,这是提高学校、各专业办学实力的重要手段,从而加大订单培养的力度和成效。实践证明,开展了订单培养对专业、院系发展成效还是很好的,不管是招生、就业,还是院系的教学安排、绩效管理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新的工艺流程、新技术、新产品以及产业发展飞速发展,因此,学校现有的财力也不可能让每一个专业的实训设施、生产工艺紧跟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进行完美的配置,难免会在实习实训设备上很难紧跟技术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会出现设备不够或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但企业则不一样,生产经营是它的主业,更是它的生命,其必须紧贴市场需要快速对接新的技术、工艺要求。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可解决企业发展的需要,又能弥补学校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短板,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和车间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合作共赢的较好模式。
选择一些拥有雄厚背景和丰富的办学资源的企业进行合作,更有望助推我们的专业建设竞争省级、国家项目,同时建设的课题和项目质量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学校要想彰显专业建设的特色,就要寻找在行业背景、专业生产资源、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进行双赢性的合作,在省内乃至于国家层面,有利于创建学校的特色专业品牌。
建设一支双师型素质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学校的很大一部分教师不具备与企业对接的基础,缺乏企业实战经验,习惯于坐井观天,这远远落后于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要求。因此,要改变目前现状,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是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督促引导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实训平台建设,直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挂职锻炼,就可以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的工艺流程、新技术、新产品以及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熟悉不同企业相关岗位的职责、用人标准、先进管理理念等具体内容,对于教师的实践技能将会实现质的提升,解决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师资问题。
人心齐,泰山移;精神好,事业兴。这说明了干事创业的氛围非常重要,而良好的氛围必须要有先进的用人理念和管理机制作支撑。企业中人人都是主人,个个都是股东,成就自己、辉煌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舍我其谁的实干精神,毫无怨言接受工作安排、优质快速执行到位的工作态度,能者上、庸者下、废者汰的用人理念,多劳多得、按业绩贡献大小取得报酬的激励机制,协调配合、步调一致的团队意识,是我们目前事业单位所缺乏的一种状态。因此我们一定要借鉴企业的管理理念,引进有凝聚力、战斗力的企业来试点参与相关院系的二级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绩效考核、岗位津贴分配等制度,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培养、选拔、引进和管理的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我们的事业发展将会形成巨大的动力,学校的职业教育必定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国家层面虽然现在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但由于当前关于如何激励优化校企进行深度融合的具体激励措施与方案还没有配套完善,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根本没有彰显出来,所以,要想真正找到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推进作用的企业来合作,还得发挥职业院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举措去开创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