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娟
在ICU接受治疗的患者其病情一般都比较严重,受到治疗及药物的影响导致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即便患者并没有糖尿病,在ICU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会伴随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高血糖症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1-2]。对于此类患者,常采用持续微量泵静脉输注胰岛素对其血糖水平进行监测,但是单纯的监测并不能实现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3]。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增多,有研究人员发现,在对ICU接受治疗的患者实施血糖水平监测的过程中给其配合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对促进患者血糖水平的恢复、减少胰岛素的使用剂量以及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等均有着较好的效果[4]。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采用了持续微量泵对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进行了血糖水平的监控,治疗人员根据监控结果对胰岛素的剂量进行了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选取了80例2019年8月—2020年10月在医院ICU治疗的重症患者,通过比较不同的血糖监测及护理的效果,详细地分析了持续微量泵静脉输注胰岛素监控ICU重症患者高血糖的护理方式及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从2019年8月—2020年10月在医院ICU治疗的重症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均接受持续微量泵静脉输注胰岛素监控血糖水平;(2)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血型感染;(2)携带病原菌;(3)合并内分泌失常;(4)合并免疫系统障碍;(5)病危患者;(6)无抢救意义。将本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女=25∶15,年龄23~74岁,平均(56.34±5.62)岁,血糖异常时间1~9 d,平均(3.47±0.62)d,本组中基础疾病的情况,严重肺部感染、慢阻肺、脑血管病变、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严重创伤以及其他疾病患者分别为8例、6例、5例、7例、5例、4例、3例和2例;观察组中男∶女=26∶14,年龄24~75岁,平均(56.98±5.77)岁,血糖异常时间1~8 d,平均(3.36±0.58)d,本组中基础疾病的情况,严重肺部感染、慢阻肺、脑血管病变、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严重创伤以及其他疾病患者分别为7例、5例、6例、6例、6例、5例、3例和2例。本次研究经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接受持续微量泵静脉输注胰岛素监控。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的情况下对患者实施用药指导。
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常规护理同对照组,通过对患者血糖监测,当空腹血糖水平超过13.8 mmol/L时可以将微量泵胰岛素的注射速度适当地加快,根据每小时电脑检测到的血糖指标,对给药的速度进行调整,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要避免速度过快引发低血糖事件,对患者实施采血检验时,尽可能在健侧采血。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患者血糖的精准控制,将胰岛素液初始注射剂量设置为2 mL,将其充满静脉管路,采用微量泵注,将泵注速度调整为3~5 IU/L,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对微量泵的泵注速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调节的剂量标准只能控制在1 IU/L;在持续微量泵的支持下,将患者的血糖水平维持在5~10 mmol/L,并对患者的血糖指标实施电脑监测,监测频率为1次/h,将每次检测的结果与上一次监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血糖水平下降幅度不明显,但是依旧在12 mmol/L以上,此时可以将为微量泵泵注的速度适当的增加1 IU/L;如果血糖水平降到了12 mmol/L以下,但是依旧在10 mmol/L以上,护理人员要适当的将泵注速度调整至原来的1/2,如果患者血糖水平继续下降,但是在6 mmol/L以上,并且最后一次监测的结果与上一次监测结果相比较下降了2 mmol/L及以上,则依旧需要对微量泵的温度速度进行调整,如果与上一次比较下降幅度超过了4 mmol/L,或者连续两次下降之和超过了4 mmol/L,则需要停止胰岛素的注射。停药后密切观察患者各项体征,尤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出汗、虚弱等,如出现要及时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检测,避免发生低血糖事件[5]。如果患者的血糖水平低于了3.5 mmol/L,护理人员要及时上报医师,在遵医嘱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通过补充葡萄糖,促进患者血糖上升到正常水平后并将其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整个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证各项操作的准确、轻柔,避免对患者及自身造成医源性刺激,同时还要定期对患者水电解质状态进行监测,保证水电解质的平衡,避免发生低血钾症。
对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详细记录两组血糖恢复的时间、平均每天注射的胰岛素的剂量,对两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在护理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进行检测,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与对照组(80.00%)相比较,观察组(97.5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血糖恢复的时间更短,平均每天注射的胰岛素剂量更少,并且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在血糖水平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护理前,观察组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降低,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mmol/L,±s)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mmol/L,±s)
注:与本组护理前相比较,a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相比较,bP<0.05。
?
在ICU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血糖升高不但会降低治疗效果,并且还会对原发病的治疗造成极大的障碍,甚至还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患者死亡[6-7]。所以,对在ICU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要加强对其血糖水平的监测。在对引发ICU重症患者极易出现血糖水平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导致患者血糖水平升高的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患者以及药物等多个方面的因素[8-9]。比如护理人员缺乏对血糖监控的意识,或者未能及时意识到血糖监控的重要性,当发现患者血糖水平降低时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造成了治疗时机的延误,或者部分护理人员未能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密切的监测,未能遵医嘱按时监测,导致患者出现了低血糖[10-11]。由于需要对患者的血糖进行频繁的测量,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不适感,所以患者的配合度降低,部分患者甚至完全拒绝血糖监测,导致胰岛素泵入治疗效果不佳[12]。医护人员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未能对胰岛素稀释液进行及时更换,或者在胰岛素备注时与其他药物输注共用了同一个静脉通路,当胰岛素泵出现故障时未能及时发现或者没有及时解决[13-14]。
微量泵胰岛素静脉注射能够对胰岛素泵注的速度进行及时调整,有效地保证了血糖调节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但是在使用微量泵胰岛素注射期间,医护人员要对给药剂量以及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严格的把控,从而对泵注的速度进行准确的调控[15]。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实施的综合护理保证了血糖控制量的精准性,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对其实施了营养支持,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了正常范围内,并且保持在了稳定的状态,促进了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
本次研究给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后结果显示,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比较高,经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观察出患者血糖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缩短,并且所注射的胰岛素剂量也更少,减少了对机体造成的损害,通过护理人员密切监测,降低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患者原发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升,虽然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指标相差不大,但是在经过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血糖水平降低幅度更加明显,并且长时间的保持在了稳定的状态,对原发病的治疗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对ICU重症患者实施持续微量泵静脉输注胰岛素监控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配合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血糖的水平的恢复,并且还能减少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护理满意度更高,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