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嘉俊 孙浩
(商丘学院体育学院 河南 商丘 476300)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健康中国的养生理念已经家喻户晓,健康已然是快乐、幸福、拼搏的重要前提和一种物质上的保障,同时,幼儿健康也不容忽视。幼儿成长时期不仅是促进人类社会心理与身体智力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幼儿动作能力发展的重要敏感期。幼儿动作能力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幼儿的身体心理学、认知适应能力、感觉以及知觉的快速发展,对今后幼儿发展专项体育运动综合能力,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等都具有一定影响。
2016年6月我国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首次明确提出“幼儿体育”这一教育概念,同期间出现了很多关于我国幼儿时期身体适应活动、幼儿时期体育教学思想、幼儿时期体育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但至今关于我国幼儿时期体育活动课程设置的深入研究却少之又少。新时代下我国经济迅速健康发展,幼儿的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体育活动服务业也将迎来“春天”。很多关于幼儿的身体适应技能教育培训指导中心以及类似的教育机构也正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但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关于幼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需求。幼儿体育活动是一种素质教育,只有普适性提高才能真正使教育效益得到最大化,让更多的幼儿终身受益,因此关于幼儿时期体育活动课程的设置建设无疑是我们解决此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2000年7月开始,我国政府首次对3-6岁适龄儿童定期进行教育体质健康监测,并于2010年9月进行第3次儿童体质健康监测,一系列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国近年幼儿教育体质出现不断下降趋势。因此,科学地教育指导学龄前少年儿童积极进行体育运动已经发展成为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研究并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当前国家支持全面发展幼儿健康体育的大战略背景下,通过本课题研究探析目前我国、美国与日本学龄前幼儿健康身体体育活动辅导指南,学习美国与日本学龄前儿童体育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为我国学龄前儿童体育课程的开展及实施提供建议与措施。
学龄前儿童: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各国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各有不同,一般为6岁或5岁,因此年龄界限也不尽相同。中国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岁,所以,3-6岁的儿童即为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阶段运动定义:运动应该包括一天24小时生活中的各种正常运动量和行为,不仅包括有利于身体正常活动的最佳状态,还包括各种久坐不动行为和睡眠。
幼儿体能训练体育器材界定:指学校依据幼儿自身运动技能素质和基本身体动作训练技能不断发展的特殊敏感期,有针对性地设计发展训练幼儿自身体能的一种体育器材。
我国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以下简称《指南》)于2018年9日在京正式发布。该指南的目标人群为健康的3-6岁学龄前儿童,并首次提出我国学龄前儿童每天运动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推荐量(如表1,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指南》的一大特点是突出要有运动的强度,这和中国传统的养育文化有很大不同。《指南》特别强调运动的多样性以及强度的重要性,对现实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家长经常会担心运动会让孩子累着,但事实是必须有一定强度的运动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指南》的出现,进一步对幼儿体育教育开展的方向和方式做出了细化,对幼儿园及家庭具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表1 中国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特点
日本早于平成19年(2007年)开展的“以增进体力为基础的幼儿期实践活动能力调查研究”专项研究成果报告中就已经显示:社会不断变化导致幼儿健身运动教育时间不足,对幼儿体力、运动环境适应能力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平成24年(2012年)9月正式委任日本体育相关领域专家研究小组根据全国体育运动先行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重新制定了一个极具权威性的 《幼儿期运动指南》(以下具体中文简称《指南》),且同年9月面向全国所有公立幼儿园、保育所相关部门正式颁布并正式实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推动教育效果。日本文部省发布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特点,如表2所示。
表2 日本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特点
第一版于2008年推出,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只有26%的男性、19%的女性和20%的青少年符合指南建议。而此次为配合新版《指南》的推出,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办公室还发起了“走你的路”运动,帮助卫生专业人员、社区组织以及其他从事体育活动的人与公众就《指南》中的建议进行沟通,希望借此推动更多美国人遵从新版《指南》进行体育锻炼。2018年《科学报告》首次表明,定期的体育活动为3-5岁的儿童提供了健康益处。除了减少体重和肥胖过度增加的风险之外,定期的体育活动还改善儿童的骨骼健康。指南指出,3-5岁的学龄前儿童每天都要活动,以玩耍为主,以促进生长发育。这是首次对该年龄段的儿童给予体力活动建议。
美国特别重视学龄前少年儿童身体的发展,3-5岁时期,儿童开始适量时间、相对规律的身体活动,定期参与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社会性身体活动,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特点如表3。
表3 美国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特点
自2008年以来,各国陆续发布或更新身体活动指南,有8个国家的指南涉及到目标人群,最新版本为2018年发布。研究发现我国幼儿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也暴露出许多基本问题与弊端,体育游戏活动具体内容、形式、时间,还有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一些体育硬件基础设施,都存在着一定改善空间。通过对目前中日美学龄前教育阶段少年儿童身体运动指南的一些深入研究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多样化游戏运动方式教育是目前开展我国幼儿体育游戏运动的重要教育核心,兴趣、好奇心的活动教育是目前开展我国幼儿体育游戏运动的重要教育引导,家园协作是幼儿运动的保障。归纳一下学龄前儿童体育运动指导原则:(充分突出多样性的身体运动对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发育的全方位指导作用)学龄前阶段儿童的身体运动应完全符合其正常身心功能发育的特点;应以愉快的身体游戏方式为主要活动形式;保证发挥活动量的时间和身体活动量的强度;以完全发展基本身体动作能力为目的核心发育目标;兼顾该年龄阶段快速健康发展的多种基本身体素质;同时还应增加儿童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各种身体发育活动。
通过对多所适龄幼儿园的现场体验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数据整理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幼儿体育游戏正逐渐发生变化,运动性游戏比重不断大幅降低,静坐运动时间不断延长,运动者的体验、运动量明显不足。我国像球类、跳绳、滑梯等各类运动型幼儿游戏不断大幅减少,绘画、唱歌、积木等幼儿静态性游戏活动不断快速飙升,尤其是幼儿绘画更为明显。
生产力发展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方式与日常行为习惯,日常生活静态工作时间段的增多就是典型的特征之一。家长们的过度溺爱和担心,使得幼儿整日沉迷于影视和电子游戏。长期下来,对视力、骨骼生长发育都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幼儿的运动时间与基础运动能力表现为正向关系,幼儿一周总运动时间≤420min与一周总运动时间>420min在体质测试结果上会出现显著差异。运动时间较长的幼儿往往能够得到较高的分数,而我国幼儿一周的总运动时间却很难达到420min以上的水平。
现如今我国的每个家庭人口结构正发生变化,独生子女、双职工作的家庭日益增多,家长因应对工作、经济等各种压力被迫选择减少提供陪伴孩子运动时间,更多停留在每个家庭的主观层面,难以彻底落实到每个家庭的实际行动中。家庭中多是孩子独自玩耍或者两、三为伴,只有在幼儿园内才能够与多个小伙伴一起运动和游戏。另外,我国社区中的健身设施、公共绿地以及娱乐广场等,在开发设计时往往更多的只是以推进社会主体大众公共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方式建设为主要理念指导,并不符合幼儿的运动需求,导致很多幼儿居住的附近缺少适宜性运动条件。随着不断扩大的城建规模、增多的家用汽车、上升的危险系数以及增加的溺爱指数,孩子们再难以像以前一样穿梭于大街小巷。
幼儿的体育运动健康教育发展应该在幼儿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积极配合下共同开展,三者相互紧密联系、相互融合渗透。然而当代我国幼儿运动体育发展环境更多的时候是各自为战,缺乏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缺乏持续延伸与不断扩展,这在极大程度上直接限制了当代我国幼儿运动走向时代化健康发展。另外,升学困难带来的现实教育压力,不能消除输在教育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使得轻体育重幼儿智育的尴尬现象十分普遍。即使目前国家的幼儿教育方针明确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关教育部门也明确要求“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是我国幼儿体育的实际发展情况仍不乐观,处于边缘化的尴尬位置。
幼儿课程丰富多样,多开展活动身体、开发智力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比一板一眼的课堂学习更有效,多样化游戏是幼儿运动的核心。以幼儿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和幼儿的兴趣、关注点为依据,设置多样化的游戏与运动。根据幼儿爱玩的特性设置游戏,在安全的游戏基础上设计构造丰富、多样的运动游戏场地。运动兴趣、好奇心培育是幼儿参与运动的基本引导。主要鼓励幼儿积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体育运动,获得快乐的同时又充分锻炼身体。以幼儿的想法和兴趣为引导创编运动游戏项目,精心设计运动场地,可实现幼儿自发地去运动。安全、合理地玩是幼儿参与运动的基本前提。为有效保障幼儿在进行运动时的安全,需要对游戏场地和运动设施全面进行了解,并定期对其进行安全检查。规定运动游戏路径,注意园内运动设施的安全摆放以及位置,采取适当的预防与安全保护措施。制定运动游戏规则时,要以积极参与运动为游戏出发点,以安全快乐为游戏落脚点,由运动保育者和运动幼儿共同商议进行制定,既能有效保证幼儿游戏的运动科学性、合理性与运动安全性,又能有所兼顾地做到培养幼儿的体育爱好与运动兴趣,还能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运动主导作用和有效保障中小学生的幼儿主体运动地位。
幼儿园园内可同时开展室外体能运动大循环:室内体能运动训练馆由于室内场地的面积限制,容纳学生人数有限,为了有效保证所有园内学生一天户外运动的体能负荷和学习时间,在园内开展室外体能运动大循环将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选择。我们不仅可以在室内场地中任意设置不同区域主题体能运动训练区域的角,例如:户外跳跃体能类、攀爬体能类、跑动体能类等等,在运动区域的角内可以摆放各种功能相同的不同运动器材,将园内每个学生合理的划分在不同的运动区角进行练习。同时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为了有效避免由于学生人多引起严重的滞留,可以先规划安排每组每个学生在各自运动区角之间进行本区角的体能循环交换练习,一段时间后,再安排引导其他学生分组进行各个区间与角间的交换,这种不同形式的室内体能运动大循环,能够将整个幼儿园的体育资源充分地进行整合和再利用。
家长要消除对幼儿成长的过度焦虑,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能获得不同的运动感受,还能锻炼幼儿的生活技能,培养责任感,体会成就感,建立幸福感,了解劳动的快乐和辛苦。让幼儿尝试家长孩童时的游戏,并鼓励在幼儿园中与其他伙伴分享,益处是不仅增加运动、增强体力,还能培养幼儿的交流能力、团队精神。重视合理的语言鼓励和物质奖励的激励作用,达到享受运动乐趣,增加运动自信,激发运动动力,养成运动习惯的效果。对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节奏安排进行合理调整,对周末的活动安排多多进行研究思考,经常参加组织健康、绿色、有教育意义的各种家庭体育活动。茶余饭后的休闲谈资,收集一些运动教育方面的新闻海报,谈论一些家长在回顾孩童时代的各种运动,参加各种亲子活动与户外郊游等。对于幼儿营造一个家庭体育运动的氛围而言都可以是非常好的运动手段。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动起来,养成一个爱运动喜欢运动主动运动的好习惯。学习运动常识,包括专业性的理论概念与实操技能,理论与实践结合,做一个真正了解运动的好家长,引导孩子一起参与运动。同时,在日常生活当中,选择适当的交通方式,不要让新时代的高科技完全代替我们的双脚,必须保证我们日常的活动量。
根据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少儿体适能培训机构出现,相关团体应负起责任,以增强学龄前儿童体质为首要目标,认真负责,把握好运动指南,以引导式教育为主,以学龄前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课程内容多以游戏形式变换,将要提高的身体素质内容穿插进去,让孩子以一种更积极主动的、主导性的方式完成课程。同时,相关团体必须加强体能老师相关理论知识及技术实操能力,定期进行培训,以得到及时的更新与改进,寻找更适合学龄前儿童体能训练的模式。
家庭与幼儿园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协作是幼儿运动的保障。保护者对运动持有的观念是影响幼儿运动行为的因素之一。保育者要注重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信息交流,利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唤醒家长的运动意识,宣传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方法,将幼儿在园内及场馆的运动情况及时传达,使家庭教育能够成为幼儿园以及相关场所运动教育的扩展与延伸。
在新时代,教师应通过以下方式加强体育课程的建设: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多元化教学评估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龄前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更实际、更优秀的学前体育专业人才,进一步促进我国学前体育的快速发展。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幼儿体育课程的四性即安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体育技能的获得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对于幼儿阶段同样可以尝试开展具有安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体育技能体验课程。当然这些体育技能一定是简单易学,同时又能调动幼儿积极性的课程,虽然是幼儿但是其也有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喜好,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照顾到不同孩子的兴趣,在共同兴趣的需要基础上可以进行同一个年龄段的类似运动俱乐部的运动教学,不仅可以让不同孩子的整个身心投入到其中,还可以直接使其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