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光,赵鹏涛*,翟周平,商毅,张雅蕾
(1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小麦研究室,陕西 杨凌 712100;2 杨陵区高级中学,陕西 杨凌 712100)
从广义上讲,黄淮地区是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之间的所有地区。中国最大的小麦种植区便是黄淮麦区,因为气候适宜和土壤肥沃,给小麦的优质高产提供了先天条件,每年的播种面积都保持在800 万hm2以上,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将近全国的一半[1-2]。小麦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用途广泛,营养丰富,在我国居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
黄淮地区小麦品种选育集中体现在黄淮区试品种的引种试验上,通过农艺性状、产量性状、抗逆性等指标来衡量新品种的适应性[4]。农作物新品种引种是否成功,取决于引种地与原产地间的环境差异,当地的环境既要保证引入作物正常生长,同时也要使新物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保持原产地的优良性状与高产潜力[5],才能促进广泛推广。
陕垦224 系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组合为87-600×95-34,2014 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陕审麦2014011 号),适宜在陕西关中灌区中东部中等肥力地区种植。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与黄淮麦区纬度及气候相近,因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具备在黄淮麦区引种的条件。为研究陕垦224 在整个黄淮麦区的适应性,筛选适合该品种种植的区域,加快小麦新品种的应用推广,笔者分别在河南、安徽和江苏3 省开展了引种试验,以期通过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分析为陕垦224 在相同生态区域的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品种陕垦224 由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小麦研究室提供,河南省引种试验对照品种周麦18、安徽省引种试验对照品种济麦22、江苏省引种试验对照品种淮麦20 均由河南金骆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陕垦224 属于半冬性小麦品种,中晚熟,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结实性好,平均穗粒数41.2 粒,平均千粒质量43.3 g;株高73 cm 左右,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硬,抗倒性较强;2011—2013 年两年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鉴定,结果为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和赤霉病。经品质分析,容重825 g/L,粗蛋白(干基)13.84%,湿面筋30.4%,稳定时间12.8 min。2011—2013 年陕西省关中灌区小麦中肥组区试平均产量7 159.5 kg/hm2,比对照小偃22 增产4.8%。2012—2013 年陕西省关中灌区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036.5 kg/hm2,比对照小偃22 增产6.4%。
引种试验于2018—2019 年度分别在安徽、江苏以及河南3 省开展。安徽省引种试验分别设在北部的界首、阜阳、砀山、亳州、淮北、蚌埠、宿州7 个点;江苏省引种试验分别设在北部的丰县、睢宁、新沂、沭阳、东海、灌南、阜宁7 个点;河南省引种试验分别设在洛阳、驻马店、漯河、新乡、周口、南阳、荥阳、焦作、济源、商丘10 个点。
试验采用统一田间设计,对比排列,设3 次重复,小区面积333.3 m2。试验地前茬一致,土壤肥力均匀,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具有代表性。同一试验点管理一致,同一项作业要求在同一天内完成。各试验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播期、播种方式及播种量,播种量为120~200 kg/hm2,基本苗控制在270 万~300 万/hm2,如有缺苗,及时补种。播种时选用氮、磷、钾总含量为45%(15-15-15)的配方肥作基肥,施肥量为750 kg/hm2,追肥时期为返青期和拔节期,两个时期施肥比例为4 ∶6,共追施尿素150 kg/hm2。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除生育期考察记载外,其它管理同大田生产,成熟后全区收获计产。试验调查和记录严格按照NY/T 1301-2007《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和各省冬小麦品种引种试验记载标准进行。
试验数据利用Excel 2007 进行初步整理,用SPSS 19.0 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由表1 可知,陕垦224 在阜阳生育期最短,在砀山的生育期最长,分别为198 d 和218 d,两地生育期相差20 d。7 个试验点的平均全生育期为207.3 d,与对照济麦22 同期成熟。各点株高变化范围为68~80 cm,平均73.3 cm,比平均对照低2.7%。产量三要素中,陕垦224 单位面积穗数的变化范围550.7 万~680.0 万/hm2,平均610.2 万/hm2,比平均对照高6.9%。尽管陕垦224 各点的基本苗均低于对照,然而最高茎蘖数高于对照,其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陕垦224 与对照品种的平均成穗率基本相同,分别为45.0%和45.1%,因此陕垦224 的单位面积穗数高于对照品种。陕垦224 各点每穗粒数的变化范围29.0~35.9 粒,平均32.7 粒,比平均对照低1.8%。各试验点千粒质量的变化范围37.6~47.9 g,平均41.0 g,比平均对照低2.6%。
表1 陕垦224 在安徽省各试验点农艺性状表现Table 1 Performance of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Shanken 224 at different test sites in Anhui Province
陕垦224 在界首、阜阳、亳州、淮北、蚌埠5 个试验点增产,分别比对照增产2.8%、4.4%、9.9%、2.9%、2.1%;在砀山和宿州2 个试验点减产,分别比对照减产5.1%和4.5%。7 个点的产量范围为6 459.2~6 943.5 kg/hm2,平均6 672.0 kg/hm2,比平均对照增产1.7%。
由表2 可知,陕垦224 在睢宁试验点生育期最短,在新沂的生育期最长,分别为199 d 和217 d,两地生育期相差18 d。7 个试验点的平均生育期为207.9 d,较对照淮麦20 短0.4 d,基本同期成熟。各点株高变化范围62~85 cm,变化较大,平均74.7 cm,比平均对照高4.3%。产量三要素中,单位面积穗数的变化范围513.3 万~598.7 万/hm2,平均558.8 万/hm2,比平均对照少5.1%。陕垦224 各点基本苗与对照基本相同,但各点的最高茎蘖数均低于对照。尽管陕垦224 平均成穗率为53.9%,高于对照,但是单位面积穗数低于对照。陕垦224 各点每穗粒数的变化范围为32.2~38.5 粒,平均35.1粒,比平均对照高9.0%。千粒质量在39.3~46.7 g之间,平均43.4 g,比平均对照高6.1%。
表2 陕垦224 在江苏省各试验点农艺性状表现Table 2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Shanken 224 at different test sites in Jiangsu Province
江苏省7 个试验点中有6 个点增产,增产范围为4.6%~10.8%,其中灌南和阜宁增产明显,均超过了10%。东海试验点与对照产量相当,产量分别为6 286.5 和6 234.2 kg/hm2。7 个点的产量范围为6 738.5~7 936.5 kg/hm2,平均7 174.9 kg/hm2,比平均对照增产6.3%。
由于河南省小麦生产面积较大,故设10 个引种试验点。由表3 可知,陕垦224 在新乡生育期最短,在洛阳和漯河的生育期最长,分别为199 d 和213 d、213 d,相差14 d。10 个试验点的平均全生育期为209.3 d,较对照周麦18 短1.4 d,陕垦224 在河南其全生育期比安徽和江苏长约2 d。各试验点株高变化范围72~75 cm,性状较稳定,平均74.1 cm,比平均对照高2.5%。产量三要素中,陕垦224 单位面积穗数的变化范围502.8 万~603.4 万/hm2,平均为569.9 万/hm2,对照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平均值为568.8 万/hm2,两者无显著性差异。陕垦224 每穗粒数的变化范围32.4~36.2 粒,平均值34.0 粒,对照品种每穗粒数平均值为33.8 粒,两者也无显著性差异。陕垦224 千粒质量的变化范围为33.6~48.6 g,各试验点间差异较大,最高值比最低值多15.0 g,10个点的平均值为42.1 g,比平均对照高3.7%。陕垦224 的基本苗平均值为325.7 万/hm2,与对照无差异,但最高茎蘖数在各点的平均值为1 584.2 万/hm2,比对照高6.3%,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陕垦224 在河南的平均成穗率为36.1%,稍低于对照品种。
表3 陕垦224 在河南省各试验点农艺性状表现Table 3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shanken 224 at different test sites in Henan Province
陕垦224 在河南省10 个试验点均表现为增产,增产的范围为2.7%~7.9%。10 个点的产量范围为6 245.8~7 147.5 kg/hm2,平均产量6 841.1 kg/hm2,比平均对照增产4.8%。南阳试验点的产量较低,主要是气候因素所致,在发育中期遇上高温,小麦生长较快,而后期连阴雨之后又突然出现高温,致使小麦迅速成熟,造成灌浆不足,减产严重,因此陕垦224 及对照品种的产量均明显低于其它试验点。陕垦224的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与对照品种无显著性差异,然而由于千粒质量比周麦18 平均高1.5 g,因此各点产量均比对照高。
小麦新品种的引进与研究是小麦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保证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连续性[6-7]。从黄淮地区3 个省份的小麦引种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陕垦224 在各试验点之间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变化较大,主要受当地局部小气候、土壤结构、耕作方式、水肥供给等因素影响。然而与同期的当地对照品种相比,农艺性状差异较小或优于对照,除个别试验点出现减产或产量相当,大部分地区均表现增产。江苏地区增产幅度最明显,比平均对照增产6.3%,但陕垦224 分蘖能力不如对照品种济麦22,造成单位面积穗数较低,且株高比对照高,具有倒伏风险。河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大,在10 个试验点均表现增产,但南阳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复杂,对小麦的播期及生长发育影响较大,最终产量水平较低。这些引种试验的结果都为陕垦224 在这些地区的进一步改进及栽培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
小麦的产量三要素分别为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最终产量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产量结构不能单一参考一个指标而忽视另外两个指标[8-9]。河南地区陕垦224 的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均与对照品种无显著差异,千粒质量比对照品种高3.7%,最终增产3.6%。江苏地区陕垦224 千粒质量和每穗粒数均高于对照,尽管单位面积穗数低于对照,但是最终增产6.3%,优于河南地区的表现。而安徽地区的陕垦224 只有单位面积穗数高于对照,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低于对照,所以增产幅度最小,且出现个别试验点减产。所以产量三要素要与最终产量水平结合分析,扬长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产量潜力。另外引种试验需多选点且具有代表性。安徽地区尽管有5 个试验点增产,但是也有2 个试验点减产,所以陕垦224 在该地区不宜进行大面积的推广,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品种的改进和引种试验研究。
陕垦224 小麦新品种农艺性状良好,在黄淮地区3 个省的引种试验中与对照品种相近或优于对照。河南省10 个试验点均增产,平均增产4.8%,陕垦224 适宜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种植。江苏地区陕垦224 较对照增产6.3%,增产幅度最大。在安徽地区则存在减产现象,不宜大面积推广,还需要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