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武陵山区稻螺种养模式技术分析及发展对策

2022-05-06 02:31陈灿廖羡妮余政军张印张泉孟祥杰黄璜
作物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田螺种养稻田

陈灿,廖羡妮,余政军,张印,张泉,孟祥杰,黄璜

(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 湖南省稻田生态种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8;3 怀化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 怀化 418000)

田螺盛产于淡水中,在我国较为多见。田螺肉鲜味美,营养丰富,具有清热降火、滋补肾阴的功效,因其独特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而备受人们喜爱,属上等保健食品,也是盛夏人们作为夜宵的美食。近几年,田螺市场价格较高且稳定,但野生田螺资源日渐匮乏。田螺具有杂食性、生长快、繁殖力强、疾病少、适应性和生命力强等特点。稻田湿地中生物饵料丰富,不仅可为放养田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水体资源,降低养殖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根据自然生态的农业理念,稻螺生态种养利用水稻、田螺互利共生的方式对物质进行循环利用,将水稻种植与田螺养殖有机结合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稻田养殖田螺具有易学、易养、成本低、周期短、销路广等优点,且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而稻—渔—螺复合种养的综合效益更高。

1 怀化市稻螺综合种养现状

怀化位于湖南省西部偏南,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有沅水、辰水、溆水等多条水系,水资源丰富。该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严寒酷暑期短。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1%以上,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怀化武陵山区山冲缓坡田和自然流水田面积大、分布广。山冲田和流水田水源较好,四季水源不断,水温冬暖夏凉,水质干净,为田螺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湖南省是中国田螺科野生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1]。中国分布最广、最常见的中国圆田螺种群在湖南湘西自治州和怀化市交界的武陵山区、雪峰山区大量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湘西自治州的古丈、泸溪、保靖、花垣,以及怀化市的沅陵、辰溪、溆浦、麻阳、中方等地。

田螺喜阴喜凉,适宜在有流水的山冲地带的水田以及缓坡田内生长繁殖。近几年,怀化市利用山冲田、缓坡田、冷浸田发展稻螺种养,有效解决了这类稻田种植水稻效益低的问题。该地区稻田养殖的田螺主要是圆田螺属的中国圆田螺(田螺科中个体较大的一种类群,壳高一般40~50 mm,有的个体可达60 mm;贝壳表面光滑,螺层膨胀)、环棱螺属的方形环棱螺、梨形环棱螺(该类螺种田螺壳中等大小,壳高多为20~30 mm,个别种类壳高可达40 mm;贝壳多呈长圆锥形,壳质厚、坚固,壳面具有显著的螺棱)以及河螺属的耳河螺、长河螺、球河螺(该类螺种田螺壳中等大小,壳高20 mm,外形多呈卵圆形,壳质极厚、坚固,壳面光滑或具有龙骨)等种群[1]。目前,该地区采取的稻螺种养生产模式主要有稻—螺、稻—鳖—螺和稻—鲟鱼—螺等几种,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 怀化武陵山区稻螺生态种养模式综合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2020 年,怀化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53万hm2,养殖产量1.16 万t,渔业产值达4.19 亿元。其中:专业合作社(企业)超270 个,种养面积3 712 hm2;农民养殖个体近3 万人,种养面积21 445 hm2[2]。同时,该市开展和推广稻—螺+模式生态种养,进一步提升了山区农田的生产潜力和附加值。根据初步调查统计,怀化市稻螺综合种养面积约76.5 hm2,田螺平均产量3 680 kg/hm2,稻谷平均产量5 720 kg/hm2,田螺总产值达281.52 万元。调研表明,当地稻田养田螺市场价格(带壳活体)为8~12 元/kg,以单价10 元/kg、平均产量3 000 kg/hm2计算,仅田螺产值可达3 万元/hm2。另外,养螺田还可混养泥鳅以及少量鲢鱼和鳙鱼,也可采取稻—鳖—螺、稻—肉食性鱼—螺等模式,其经济效益更高。此类模式是以稻谷和中华鳖、肉食性鱼类为主打产品,田螺只是作为甲鱼、肉食性鱼类的动物蛋白饵料或副产品,通过复合种养增加稻田单位面积效益。由于当地野生田螺资源丰富,主要靠采集野生螺种投放,且其养殖所需投入的饵料成本很低。同时,田螺养殖的门槛低,利润高,稻+螺+渔产值可达3万元/hm2以上,效益可观。此外,据赖建辉[3]报道,藕田养殖田螺产量可高达4 500 kg/hm2以上,按收购价8 元/kg 计算,可增收3.6 万元/hm2以上。

怀化稻螺综合种养模式典型案例的投入产出值见表1。

表1 2020 年度怀化稻螺综合种养模式典型案例的投入产出值Table 1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comprehensive planting and cultivation model of rice and snail in Huaihua元/hm2

案例1:中方县泸阳镇兴东生态家庭农场的稻—杂交鲟(鲤鱼)—螺模式。兴东生态家庭农场示范面积为21.33 hm2,稻田靠山体侧开围沟,开沟面积为稻田面积的6%左右。种植的水稻品种为农香32,用种量为45 kg/hm2,于5 月上旬手工移栽,移栽规格为18 cm×25 cm。在水稻生育期内,施用复合肥450 kg/hm2、腐熟的猪粪肥1 500 kg/hm2,不施用任何农药和除草剂。水稻于9 月下旬收割,稻谷产量为7 455 kg/hm2。2 月初,放养3~5 g/个的中华圆田螺300 kg/hm2。养殖期间定期投喂小鱼、小虾、发酵饵料等。在该模式下,水稻种子投入1 440元/hm2,杂交鲟鱼苗、鲤鱼苗及田螺苗等投入共13 500 元/hm2,总投入为60 840 元/hm2;水稻产出为19 830 元/hm2,中华圆田螺收入为24 030 元/hm2,鲟鱼、鲤鱼等收入为106 575 元/hm2,利润达89 595元/hm2。

案例2:中方县泸阳镇细缅垅村活水溪家庭农场的稻—螺模式。该农场位于中方县泸阳镇细缅垅村,采用稻—油轮作制度,在水稻生长季节采取稻—螺共生模式生产,示范面积为4 hm2。4 月前,进行田地旋耕并沿山体挖掘围沟。水稻品种为农香32,用种量45 kg/hm2。于5 月中上旬手工移栽,移栽规格为18 cm×25 cm。在水稻生育期内,施用复合肥450 kg/hm2,腐熟的猪粪肥1 500 kg/hm2,整个生育期内不施用农药及除草剂。水稻于9 月底收获,稻谷产量7 605 kg/hm2。4 月初,放养3~5 g/只的中华圆田螺450 kg/hm2,遵循“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四定投喂原则,采用米糠及豆渣进行饲喂;于10月收获4 650 kg/hm2的田螺。在稻—螺共生时期,水稻种子、螺苗分别投入1 440 和9 000 元/hm2,总投入为51 240 元/hm2;水稻收入为20 235 元/hm2,中华圆田螺收入为78 900 元/hm2,利润达47 895元/hm2。

案例3:通道县溪口乡杨鹏捷家庭农场的稻—螺模式。该农场位于通道县溪口乡,采用一季稻—田螺共生模式,示范面积为11.33 hm2,养殖田不挖围沟。该模式栽培的水稻品种为隆两优534,放养的田螺品种为中华圆田螺。稻田于冬季或早春多点均匀堆施羊粪6 000 kg/hm2,冬泡自然发酵,以发酵后的羊粪作为水稻基肥,以田间形成的浮游生物、腐殖质作为田螺的天然饵料。水稻用种量11.25 kg/hm2,水育秧,于5 月下旬进行手工移栽,移栽规格为35 cm×35 cm。在水稻生育期内,不施用任何农药、除草剂。水稻于9 月下旬收割,稻谷产量为6 750~7 500 kg/hm2。3 月上旬,放养约20 g/只的中华圆田螺种螺25 50 kg/hm2,每15 d 投喂增肥剂300 kg/hm2。于11 月上旬收获田螺,产量为6 000 kg/hm2。在稻—螺共生时期,水稻种子、田螺苗分别投入630元/hm2及27 000 元/hm2,劳动力、机械、土地流转分别投入6 750、4 500、9 000 元/hm2;稻谷及田螺总产出为81 375 元/hm2,利润达33 495 元/hm2。

2.2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稻螺综合种养模式不但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能取得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方面,稻螺共生农田环境系统可解决稻田部分病虫、杂草防治和养分供给的问题,改善水质和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农药化肥成本和残毒,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基本实现无公害化生产,起到保护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作用。且稻—螺+的复合生态种养模式可充分利用稻田水体立体空间,属于高效生态绿色健康的水田生态种养模式。

社会效益方面,稻螺综合种养模式可有效促进生态渔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近3 年来,怀化市以五溪柔性人才引进团队项目为契机,利用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开展不同模式的推广与示范,带动怀化全市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700 hm2,培训种养大户300 余人。其中,通过稻鱼、稻鳖、稻鳅、稻螺等模式的技术服务示范辐射带动怀化山区农户发展稻渔综合种养100 余户。同时怀化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组织专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田间水稻栽培管理技术、鱼种筛选、水产养殖技术、新种养模式技术等培训和指导,着力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实现稻鱼双丰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有效地稳定了稻谷产量,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好的“稳粮增效、富裕农民”的作用,促进了当地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怀化武陵山区稻螺生态种养模式技术要点

调研发现,怀化市通道、洪江、辰溪、中方县等地的公司和农户主要利用本地天然田螺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开展稻螺生态种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不同的复合种养模式。对该地稻螺生态种养模式进行总结,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3.1 稻田养殖环境改造及田螺放养前处理

3.1.1 养殖稻田改造

由于怀化武陵山区主要采用山冲田、流水田养螺,且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多数稻田周边并没有开设养殖围沟,仅适当加高加固了田埂防田螺逃逸,其高度一般超过35 cm。少数面积较大的田块开设有围沟,围沟宽度约80 cm,深度约40 cm。田块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或采用稻田一边沟进水,另一边沟排水的方式,或采用对角方位设置管道的方式,利于田内水体流动和充分交换。排水口使用弯头制作,与田面高度一致或略低一点,通过扭转弯头调节水体深度。进水口比田面高10 cm 左右,面积小的田块共用一个进水通道。进水管口均设网过滤,防止水生敌害生物,如有害鱼类、福寿螺、有害藻类孢子、污染物等进入田间。排水管用50 目以上网片包裹扎紧,防止田螺外逃。简陋一点的排水口采用竹子围成弧形拦鱼栅,前面加设尼龙拦网。较大规模化养殖的田边设有防护网,小面积养殖的则一般没有安装防逃网。

3.1.2 田螺投放前处理

田螺投放前10 d,稻田用生石灰750~1 500 kg/hm2溶水泼洒消毒,清除野生杂鱼和其他杂螺。需特别注意的是福寿螺极易泛滥成灾,要彻底清除。消毒5~7 d 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繁殖生物饵料,供后面放养的田螺摄食。活田螺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3~5 min 后下田。

3.2 水稻栽培管理要点

3.2.1 水稻品种选择

怀化武陵山区水稻生产多采用单季稻栽培模式,少数为再生稻栽培方式。稻田综合种养主要选择一季中稻栽培为主,多采用高秆、抗倒伏、抗病害、米质优的水稻品种。通道、辰溪、沅陵、中方、麻阳、溆浦、芷江、新晃、会同、靖州等地区多选用农香42、农香32、玉针香、天优华占、泰优390、泰优5431、隆两优534、湘优8 号、黔丰优877 等水稻品种。

3.2.2 水稻移栽

水稻以水育秧移栽为主,少数采用直播。4 月底至5 月初育秧,5 月底至6 月初移栽。一般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5 ℃以上,秧龄达20 d 就可移栽。采用大苗稀植、边行加密的方法,发挥边际效应。种植密度为(15~18)万株/hm2,行距35 cm,株距25~35 cm。直播稻田间预留1.0 m 左右的田螺活动边沟。首次养螺稻田先翻耕整地再插秧;已养螺的稻田耙耕前先诱食投饵把田螺引诱到田边留出的空行中,插秧后田水返清,田螺会向田中活动。

3.2.3 田间肥料管理

单季稻田在田螺放养前1~2 个月(早春时节)开始堆肥、做池床,软化土壤,有助于浮游生物、硅藻等天然饵料生物生长。施有机肥2 250~3 000 kg/hm2作基肥,牛粪最佳。或者在放养种螺前15 d,于稻田中用腐熟禽粪、切细的稻草和生石灰夹层堆沤成基肥。禽粪与稻草比例为3 ∶1,生石灰用量以土壤酸碱度的高低来确定,目标是使土壤的酸碱度保持在7.0 左右。之后根据水质变化以及水稻生长情况适当追肥,约每30 d 施肥1 次,每次施225~375 kg/hm2腐熟的农家粪肥或150 kg 草木灰。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 cm 以内,保持田水呈黄绿色。水稻生长期间不追施化肥。

3.2.4 田间水分管理

田间平时保持4~5 cm 浅水位,烤田时采用轻烤的方法。由于该地丘陵山区植被茂密,多数养殖田块山泉水源充足,可以从水的来源和排出两个环节进行控制。晒田时可以随排随灌,白天晒田夜间灌溉,解决晒田与田螺之间的矛盾。水稻分蘖后期将水位降至田面露出,并适当缩短烤田时间,烤田结束后恢复水位。夏季将进、排水口稍打开,保持田间流水,特别是在田螺繁衍时节和高温时节注意保证田间活水流动。对于水流不畅的低洼农田,应适当遮阴。当地农户多在田中不同位置设置简单棚架,再在其上搭盖遮阳网,或在田间的工作行放置一些树枝、竹叶供田螺避暑。

3.2.5 水稻病虫害防治

采用农业生态的防控措施防治病虫害。水稻播种前浸种消毒,水稻生长期间不施用任何化学农药和除草剂,主要采取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或套养甲鱼、草鱼等解决部分病虫害问题。做好田螺天敌鸟类、蛇等的防控工作。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喷药治虫时,需采用对田螺无害的生物农药,且喷洒生物农药后根据需要更换新鲜水,以保证田螺生长必要的生态环境。

3.3 田螺的生产管理

3.3.1 种螺选择及个体要求

田螺的品种较多,稻螺共生宜选养中国圆田螺。种螺应选择个体大小适中的,以20~30 g/粒的为宜。种螺一般从野外稻田、水渠、池塘等处采集。

3.3.2 种螺的放养

一般3 月下旬开始陆续投放种螺,放养量约1 500 kg/hm2,均采用自繁自养的方式。调研发现,多数养殖户采取稻—螺模式,生产的主打产品为稻谷和田螺;少数采用稻—螺+混养套养模式,混养可以获得经济价值更高的水产动物,主要有稻—鳖—螺和稻—鲟鱼—螺2 种模式。稻—鳖—螺模式主打产品是稻谷和甲鱼,田螺只是作为中华鳖的天然饵料,通过田螺的自然繁殖为甲鱼提供大部分动物蛋白饲料。该模式除投放1 500 kg/hm2种螺外,另需向稻田内投入100 g 左右的甲鱼苗3 000~4 500 只/hm2。稻—鲟鱼—螺模式主打产品是稻谷和杂交鲟,除投放1 500 kg/hm2种螺外,另需向稻田内投入20 cm左右的杂交鲟鱼苗4 500 尾/hm2。

3.3.3 饲养管理

自然稻田湿地环境多采取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用适量的厩肥、腐熟的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放螺后适当投喂菜叶、瓜类、米糠、豆饼、菜饼及动物内脏等。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简单地用米糠、麦麸、豆粉混合即可制成田螺的上等饲料。稻田养螺期间,养殖户很少投喂饲料,田螺基本上是在天然状态下缓慢生长,田螺产量较低。

4 稻螺生态种养模式存在问题与建议

4.1 稻螺种养模式的确定

调查发现,怀化丘陵山区主要以稻螺生产模式为主,与稻—田螺+的模式相比,稻田单独放养田螺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建议广泛推广稻—田螺+复合种养模式。采用稻—螺—鳅、稻—鱼—螺、稻—鳖—螺等复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稻田配套养殖,补充生态位,能更好地提高稻田附加值,使种植水稻的丘陵山区低产田变“聚宝盆”,符合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如浏阳市达浒镇金石村的孔蒲中家庭农场采取的稻—鳖—螺复合模式,通过科学种养,达到良性循环,效益明显。此外,怀化武陵山区低洼水田、冷浸田还可采用其他生态高效种植模式,如利用莲藕(籽)、茭白等水生作物,推广发展莲(茭)—萍—鱼—螺或莲(茭)—螺等模式,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4]。

4.2 螺种的选择与繁育

4.2.1 螺种的选择

我国田螺科共有2 亚科(田螺亚科、环棱螺亚科)9 属65 种。仅湖南省野生田螺种群就涉及2 亚科6 属20 余种。武陵山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极为丰富的野生田螺种群,种群数量多的有圆田螺属、环棱螺属、河螺属3 大类,经济价值高的为适应性强、螺壳薄、个体大的圆田螺属[1]。调研发现,部分养殖户养殖的田螺为环棱螺属以及河螺属。这2 个螺属下的野生种群田螺均壳质厚、个体小,养殖产量和效益较低,且相对食用量也偏低。因此,建议以养殖个体较大的圆田螺属的中国圆田螺类群为主,可以获得更好的产量和效益。

4.2.2 亲本的繁育

虽然怀化武陵山区稻田养螺已有初步成效,农户生产积极性高,但多数种养大户生产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均以自繁自养为主,生产中不注意补充异地种苗,生产周期达到或超过3 年的易造成近亲繁殖,产量和效益低。规模化生产建议采用繁养分离技术,以解决养繁一体造成的产量低、规格小、种质退化等问题。由于怀化地区多丘陵高山,不同水系流向不同,不同野生种群具备天然的隔离环境。生产中利用繁养分离技术,于繁殖田中及时补充异地同类型田螺种苗,可达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繁殖田野生种螺放养密度为1 500~1 800 kg/hm2,种螺在产完第一批仔螺后有50%以上的会死亡,因此补充异地种苗时投放量应适当增加[5]。注意有选择地捕捞产卵后的商品成螺,留养幼螺和选留部分母螺(选留50%左右的大个体螺继续作种螺;多留一些个大而圆的母螺作种用,小而尖的雄螺少留)。此外,在繁养分离技术基础上,建议以投放个体大小为3~5 g/尾的幼螺,因为田螺在最初的3~4个月成长最快,以后会逐渐减缓[6]。还需遵循“精准放养,茬茬清田”的原则。

4.3 水稻品种的选择及生产技术

4.3.1 水稻品种的选择

部分实行稻田生态种养的农户,选择的水稻品种与养殖的水产品不配套,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同时生产效益较低。生产中,应根据水稻品种的抗性、生育期、农艺性状、稻谷产量、稻米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选择。建议选用适合湖南地区稻田生态种养的农香42、徽两优丝苗、深两优867、悦两优美香新占等4 个主推优质水稻品种,以及农香32、桃湘优188、隆晶优蒂占、隆晶优4013、隆晶优8129、振两优泰丝、吨两优900、悦两优钰占、湘岳占等9 个优选水稻品种[7]。实际调研的情况表明,怀化地区稻田综合种养大户,无论是稻鱼模式、稻鳖模式,还是稻螺模式,多数农民选用的水稻品种为农香42、农香32、泰优390、玉针香等几个品种,生产效果较好。而武陵山区稻田的地形地貌复杂,温度和降水量等气候条件独特,种植制度和施肥与耕作方式多样,建议选择农香42 等一季中稻品种为主。

4.3.2 水稻生产管理技术

水稻栽培管理中,部分农户播种前没有进行种子消毒,且以人工直播方式进行生产,导致水稻病害发生,田间杂草多,给田间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种子需采用咪鲜胺浸种消毒,建议采用移栽或抛植的方式。移栽以厢沟栽培或宽窄行栽培方式为主,有利于水稻的施肥管理和田螺的投喂与诱捕。采用抛植方式时,建议先用适量化肥混合稀泥粘秧根后再抛植,并留出田间边沟作为田螺的活动沟,这样便于今后的施肥管理,有利于水稻生长,同时又不影响田间已放养田螺的生长。早追分蘖肥,以尿素作追肥。若是山区冷浸田、低洼田,由于土温和水温低,可增加氮肥用量来提高分蘖的速度,或施用硅锌肥促进水稻分蘖早发,施肥量为112~150 kg/hm2尿素加3.75 kg 硅锌肥。水稻拔节孕穗期对钾素的需求较大,可以112~150 kg/hm2钾肥作为穗肥,并注意抽穗前喷施磷酸二氢钾[4]。在水稻实际生产中,应根据水稻不同生长发育期对氮磷钾的需求分期施用,同时注意水稻生长期间如果追施化肥,应采用排水点施或叶面喷施的方法,不得施用碳酸氢铵,不高温施肥。调研发现,少数养殖户在农田中放水后直接放养野生田螺,并没有栽培水稻,这样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采取稻—螺+模式,综合效益更高,且能稳粮增收,促进稻渔模式的升级发展。

4.4 饵料问题

调查表明,怀化丘陵山区的稻螺模式中,多以采集野生田螺投放到水田中任其自由生长繁衍为主,基本上不投喂饵料,导致生产效益较低。

虽然利用旧坑塘、水渠、水田养殖田螺时,只要在水中养一些水生植物或培育水生饵料即可满足田螺的食用,无需过多投入饲料,但并不能满足高产的需求。人工投喂饲料,商品螺的生长周期更短,产量更高。且自配饲料既能节约养螺成本,又能提高养殖效益。生产中应充分利用武陵山区廉价的红薯、土豆、南瓜、菜饼、米糠、玉米粉等农产品,稍加工(如煮熟或发酵)后投喂。应注意的是,田螺以吻吸式进食,饲料的粉碎程度越高越好,最好做成泥状,利于田螺进食与消化。大规模稻田养殖,也可购买颗粒饲料投喂,以蛋白质含量高于30%的泥鳅专用饲料为宜。

4.5 天敌的防控

怀化市武陵山区生态环境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调研发现,当地山野田边的野猫、蛇类和鸟类较多,野猫、蛇、老鼠、鸟类喜食田鱼,也捕食田螺。农户对鱼类、田螺天敌的防控有着极大的技术需求。

因此,稻渔生态种养生产中应加强对养殖动物天敌的防控。建议利用山冲田、流水田的自然流水自制简易水动鸣响装置,或在养殖田的风口位置安装自制风力可动式装置驱赶敌害。智能激光驱鸟器是目前最适用的防鸟装置;对老鼠和蛇,可用荧光驱蛇粉+雄黄进行驱赶;水蛭的防控可采用草把粘猪血诱捕的方法。

4.6 田间工程

由于山区田块面积较小且不规整,多数农户开展稻田生态种养时,田间基本上不开设养殖围沟或进行田间工程的科学设计,不利于田间的管理。

对于面积较大的田块,稻螺共生应根据稻田面积的大小开设田螺养殖围沟。边沟宽约80 cm、深约40 cm,挖出的田边沟土可用来加高加固田埂,达到高、宽均在30 cm 以上。首次养螺应翻耕后再挖掘养螺沟,然后进行稻田消毒,最后插秧放螺。已养螺的稻田,耙耕前先将螺引诱到集螺沟中。可采用在饲料中添加诱食剂的方法进行,以添加0.4%甜菜碱和0.2%大蒜素的效果最好[8]。田间工程有利于水稻的管理以及对田螺的投喂、捕捉等工作。此外,因田螺耐寒而畏热,位置偏低的低洼田缺乏自然流水,夏季应注意做好遮阴工作。

4.7 田螺产业发展问题

4.7.1 田螺产品的开发

调研发现,怀化武陵山区稻田养螺面积小而分散,且以自产自销为主,基本无田螺加工业,对田螺产业化发展不利。因此,应加强田螺加工产品开发。建议利用特有资源优势,在加大生产规模基础上,开发田螺精加工产品,形成品牌优势。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和建立稻渔产业联盟等方式加快田螺及相关鱼类资源产业发展。

4.7.2 品牌的宣传

由于怀化武陵山区稻螺生态种养整体面积相对较小,虽然稻螺种养的商品田螺质量有保证,但受生产规模限制以及缺乏对产品的有效宣传,该地区的稻螺产业未能形成气候。应扩大生产规模,健全产品溯源系统,采集农产品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的相关数据,为农产品建立可视化产品档案,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双向可追溯。通过一物一码技术,帮助农业生产和流通企业实现产品防伪鉴真,并精准获取客户分布数据。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地区影响力,提高销售效益和树立品牌声誉。

4.8 稻螺种养模式价值的提升

“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螺)”是当地群众世代传承的生产方式,在丘陵山区土地资源紧缺的自然条件下,有效地缓解了人地矛盾,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保护好、利用好这块金字招牌不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也是推动武陵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活”的农耕方式需要大力传承和弘扬。

稻田养鱼是我国经典农业文化,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螺模式是稻渔模式的一种延伸,也是对传统农业文明的继承与弘扬。稻螺综合种养模式还可以带来农田新体验,夏天可以让在城市或县城生活的居民来田间摸田螺,有回归田园的生活乐趣。怀化市稻田养鱼历史悠久,作为湖南省传统的稻渔综合种养特色地区,可充分利用不同稻渔模式,挖掘当地稻渔生产中的生态、文化、绿色、环保等方面的知识,规划建立富有田园风情特色的农业综合体,作为研学旅行实验基地,以此推进和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综合性实践活动,进行农旅结合的探索,并形成片区联动,带动武陵山区配套产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

怀化武陵山区多数稻田地块小、形状不规则、较分散,农田细碎化程度高,农田设施差,种植水平普遍较低。同时,特殊的农田环境,也导致抛荒撂荒现象严重。山冲零散田、冷浸田、荒田采取生态种养结合模式,能提高稻田的利用率。稻螺生态种养模式不仅给丘陵山区农田的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从实践来看,该模式还是生态和经济效益、农民积极性“双高”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种养结合,积极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耕地质量提升等绿色发展理念,保障农产品安全,高度契合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构想。通过政府引导和技术支撑,探索丘陵山区水田综合种养等绿色、高质、高效模式,对推动稻田+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和地方特色养殖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田螺种养稻田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我从金黄的稻田看到我的祖国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
稻田里的稻草人
我学会了摸田螺
田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