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戏剧热点现象述评

2022-05-06 18:52任晟姝刘欣尔
民族艺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演艺综艺戏剧

任晟姝,刘欣尔

2021年在疫情常态化语境下,中国戏剧行业逐渐复苏、稳中求进,整体发展态势呈现出明显的市场数据反弹与创作氛围回暖。根据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初步统计,2021年近90家民营院团全年演出剧目150部,演出场次约9000多场,观众达413.8万人次,日均演出24.3场;整体演出数据相较去年有显著提升,场次增加76%,人次增加61%,收入增加125%;其中,话剧市场表现最佳,全年票房高达2.09亿元,观众达99.8万,占演艺市场观众整体的24.1%。①赵玥:《2021年,上海剧场行业来了一场绚丽“突围”》,《新明晚报》2022年1月14日。根据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演出市场持续增长、稳步复苏:全年全市共推出2415台演出剧目,举办各类营业性演出20597场,观众人数达513.5万人次,票房收入约7.8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场次增加195%;其中,话剧票房收入最高,约2.4亿元。②牛春梅:《去年共推出2415台剧目,演出20597场!“大戏看北京”让剧场加速复苏》,《北京日报》2022年1月6日。分析以上数据可以窥见,北京、上海作为全国戏剧行业的头部区域,在2021年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回升势头。尽管下半年零星疫情频发使戏剧演出不断被取消、延期,偶发疫情对戏剧行业的冲击依旧存在,但在戏剧从业者不断探索新方式、发展云演艺等努力下,还是呈现出稳中有增的良性态势,充分彰显出我国戏剧行业不断成熟的产业韧劲和日益丰沛的创作能力。

一、2021年戏剧产业热点现象观察

2021年中国戏剧产业景观相较2020年有明显的成长和提升,上半年随着积压已久的戏剧受众消费需求释放,戏剧市场呈现出明显上扬的发展态势,并于“五一”期间达到高峰。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国各类演出场次多达1.4万场,演出票房高达8.6亿元,假期观众人次超过600万人。①贾亭沂:《1.4万场,600万人次,8.6亿元,“五一”演出市场强劲复苏!》,澎湃新闻,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2575902,发表时间2021年5月8日。从中可见,2021年上半年戏剧产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走出了2020年的疫情阴霾、步入复苏“快车道”,而这也正源于戏剧产业在上半年里不断调整布局,一方面,积极探索戏剧市场“云演艺”,线上、线下“双演”模式成为新常态,利用前沿科技为更多观众带来优质观戏体验;另一方面,联动不同媒介平台和演艺空间,不断创新戏剧传播业态,借助戏剧综艺跨界合作、演艺新空间扩张等契机,吸引更多受众走进戏剧艺术,实现戏剧文化的多元输出和圈层突破。2021年下半年,由于各地疫情不断复发,市场相对冷静的消费情绪和各类戏剧演出的取消,成为一种行业上升与外在环境对冲的整体局面。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国庆期间全国演出总场次约1.42万场,演出票房收入7.72亿元。②姜琳琳:《超7亿,复盘十一演艺成绩单》,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http://www.capa.com.cn/news/zgrdDetail/170955,发表时间2021年10月11日。相较“五一”假期,还是形成了一定量的市场萎缩。

整体而言,2021年中国戏剧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面对疫情反复,形成了处变不惊、快速应对的产业韧性,这为“后疫情时代”中国戏剧产业的良性运转,探索出一套戏剧领域的“中国方案”。本文结合2021年戏剧产业的两大热点现象进行重点解读。

(一)“戏剧+综艺”助力戏剧产业“圈层”突破

2021年1月16日,由黄磊、赖声川、乔杉发起,刘晓晔、修睿、吴彼、赵晓苏、刘晓邑、丁一滕、刘添祺、吴昊宸8位戏剧人共同参加的网络综艺节目《戏剧新生活》,在网络视频平台爱奇艺正式上线。这部全新形态的“戏剧综艺”,用10期节目,带领观众全方位地体验了戏剧从业者的生活情景与创作状态,也率先开启了2021年影响广泛的“戏剧+综艺”产业创新模式。

《戏剧新生活》作为一档视频平台制作的综艺节目,集中记录了3个月周期内,8位戏剧工作者在乌镇剧场从剧目创意初期到不断修改及至最终上演的戏剧生产演出过程。其围绕着这些戏剧剧目排演的台前幕后,以影像追踪的方式全面展示了戏剧从业者创作一部戏剧的真实历程;而观众也通过综艺视角,在同步观察这些创作者的过程中,更多元地了解到戏剧艺术的创意方式和欣赏维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戏剧“启蒙”,也实现了戏剧受众的“圈层突破”。作为戏剧产业“跨界”实践的全新探索,《戏剧新生活》收获了来自戏剧领域与综艺视听领域的双重认可,在网络舆论平台引发口碑效应,豆瓣评分高达9.2分,成为该平台2021年最受关注的综艺前10位。而这种新形态的“戏剧+综艺”的产业模式,之所以能够首战告捷,一方面是因为“戏剧+综艺”的大胆创新,将相对小众的戏剧艺术引入基于大众文化的综艺视听栏目,让大多数观众倍感新鲜,无论是否之前了解戏剧艺术,他们都能在该综艺节目的引导下相对容易地完成戏剧欣赏,了解戏剧艺术所秉持的文化理念及其美学价值;另一方面,《戏剧新生活》也保持了较好的专业素养和审美标准,并未陷入一般网络综艺的搞笑窠臼与编剧俗套,而是尽量还原、朴素记录最纯粹的戏剧创作过程,展现戏剧艺术的本体价值,将尊重戏剧艺术的初心贯彻到综艺节目拍摄始终,从而也保证了《戏剧新生活》作为网络视听节目的精良品质。

《戏剧新生活》在爱奇艺平台的播出于2021年3月27日正式收官,然而,由其开启的“戏剧+综艺”的产业创新探索却并未结束,而是从线上延续到线下、从综艺拓展到剧场,实现了戏剧产业“破圈”之后的再次回归。2021年10月第8届乌镇戏剧节期间,《戏剧新生活》节目以线下剧场演出的形式再登舞台,刘晓晔、吴彼、赵晓苏、刘晓邑、丁一滕、刘添祺等原班人马,分别执导、演绎了《心脏》《关于23号星球》《倒影》《巴西》《养鸡场的故事》等,曾经在综艺节目中策划、创作、排演的剧目,在乌镇戏剧节收获诸多追捧和好评。许多观众正是从年初的综艺节目开始关注这批新锐戏剧人,从线上“追戏”到线下、从对戏剧艺术相对陌生到开启兴趣之门,可以说,《戏剧新生活》开发的“戏剧+综艺”模式成功地进行了戏剧潜在受众的拓展和戏剧隐性市场的下沉。而其之所以还可以在戏剧、综艺两种媒介视域都获得不俗口碑,正在于——一方面,戏剧艺术融入综艺节目,有利于戏剧产业在更宽泛的大众媒介平台获取传播影响力、吸引更多受众进入;另一方面,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方便他们通过更为通俗形态的综艺节目,借助各种综艺手段和视听呈现策略,更快速、便捷、简易地“被动”了解相对小众、陌生的戏剧文化,进而培养其戏剧兴趣,使其主动走近戏剧舞台,最终成为中国戏剧产业中的观众。

2021年《戏剧新生活》综艺节目的成功,也带动了一系列“戏剧+综艺”节目产业模式的创新。其中,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共同编创,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导演担任艺术总监的《典籍里的中国》,也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综艺节目呈现方式,完成了一场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时空对话和现代传播。该节目将戏剧艺术形式有机融入电视节目中,由众多国家话剧院知名演员参与戏剧表演环节,使观众通过生动感人的戏剧情景更好地“读懂典籍,读懂中国,读懂历史”。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教授评论:“《典籍里的中国》引领了传统戏剧艺术和媒体传播艺术的交叉融合,形象感性地解读了根植于中国人血液当中的历史文化基因,让观众看得懂,入心、共鸣,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创新探索。”①高凯:《〈典籍里的中国〉:让典籍“点”亮来路》,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1/02-25/9419093.shtml,发表时间2021年2月25日。此外,2021年还有许多现象级电视节目如《端午奇妙游》《舞千年》等,都是采用“剧情+综艺”的方式,以戏剧艺术特有的“沉浸感”激发综艺节目创新的,与此同时,这也为戏剧产业“破圈”带来许多新的发力点。在“后疫情时代”,疫情反复势必对戏剧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但戏剧行业通过不断与影视行业的跨界联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实现了“自救”与“突围”,令相对小众的戏剧文化走向更大的媒介舞台,以观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直抵人心,完成了对戏剧受众的启蒙和引导,从而也“润物无声”地培养起了新一代戏剧观众,而这种“受众开发思维”对中国戏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更为重要。

(二)“演艺新空间”赋能戏剧产业“业态升级”

2021年中国戏剧产业的创新发展还体现在戏剧演出空间的巨大变化上,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传统戏剧舞台空间不断迭代升级,被更为多元化、年轻化、功能化的“演艺新空间”所替代的大趋势,2021年更被一些媒体定义为“演艺新空间爆发年”②潘妤:《上海剧场演出数据发布,2021年是演艺新空间爆发年》,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300206,发表时间2022年1月15日。。

“演艺新空间”对于中国戏剧产业而言,并非一个全新概念,上海作为中国戏剧头部重镇,很早就开始吸纳海外经验、布局戏剧空间升级。早在2017年12月,上海发布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文创五十条”),就明确提出要优化演艺设施布局,鼓励商业综合体引进创新演艺项目,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新建、改建剧场和演艺空间。2019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把发展100家演艺新空间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同年5月出台《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试行版)》,“演艺新空间”正式诞生。该“标准”对演艺新空间的营运要求、空间硬件标准、服务标准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凡是符合规定、有能力运作的场所都可以提出申请。大世界、思南公馆、市百一店、MAO livehouse、大隐精舍、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读者书店和上海地铁音乐角等成为上海首批演艺新空间。开心麻花集团联席总裁、上海开心麻花总经理汪海刚曾评价:“演艺新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物理空间上的“新”,演艺新空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化剧场,台上台下未必泾渭分明,可以是室内也可以是户外的各种“花式场地”;二是要给观众带去极致而独特的体验,观众在演艺新空间内不只是单纯的观看者,也是演出的参与者。在传统剧场里,观众更看重演员表演得够不够好,舞台呈现得够不够美,而演艺新空间的核心是用极致而独特的体验来征服观众”①陈俊珺:《在商场看开心麻花,在今潮8弄听音乐剧……百家演艺新空间给上海带来什么》,上观新闻,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444729.html,发表时间2022年1月24日。。2021年上海市演出数据显示,全年在专业剧场演出8894场,同比增加25.6%;在演艺新空间演出15787场,同比增长70%。可见,演艺新空间已经成为上海戏剧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增长点。

截至2021年底,上海演艺新空间规模已扩张至100家,其中50家演艺新空间日常演出活跃。上海大世界作为最早挂牌的演艺新空间平均每天演出14场;亚洲大厦“星空间”10多个演艺新空间全年演出达2418场,成为目前上海乃至全国演出密度最高的演出场所。②童薇菁:《上海2021年平均一天67场演出!主旋律表现亮眼,音乐剧、脱口秀成市场头部》,文汇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913050223836780&wfr=spider&for=pc,发表时间2022年1月14日。许多戏剧行业龙头企业例如开心麻花,也顺势而为,进入到演艺新空间市场的开发和布局中,不断推出公司自主运营的演艺新空间和品牌驻演剧目,持续巩固行业影响力和领导力,正如上海开心麻花总经理汪海刚所言:“‘开心麻花’在大剧场上占据相对领先优势很多年了。但我担心,该如何面对今天更年轻的文化消费者。中国的文化消费有一个特征就是消费群体偏年轻,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个群体。我们必须要有新的品类,比如沉浸式。但未必一定是大型沉浸式,也可以是独特的、有极致体验的小巧的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发了《疯狂理发店》和《里弄1992》”。③《演艺新空间在上海集中爆发,开心麻花如何玩转沉浸式驻演?》,第一财经客户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433323338905079&wfr=spider&for=pc,发表时间2022年1月20日。作为开心麻花为演艺新空间特别定制的两部“沉浸式”戏剧产品。2021年9月初《疯狂理发店》开始在上海瑞虹天地月亮湾长期驻演。该剧改编自美国经典剧目《疯狂理发店》,曾经在美国波士顿与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小剧场常年驻场演出40余载,获评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的“美国驻演最长年份的经典剧目”。该剧围绕一个理发店内的谋杀案展开,店内的发型师和客人都成为被侦探排查的嫌疑人,而在场的观众则成为提供线索的重要目击证人。定位为国内首档深夜“沉浸式”戏剧的《里弄1992》,自10月15日在上海北外滩来福士地下一层的城市市集上演,该演艺新空间白天为怀旧风的网红餐饮打卡地,及至深夜10点半则变身成为演出场地,演员带领观众一起沉浸在老上海的景观记忆中,解密悬疑剧情、追忆似水年华。尽管《疯狂理发店》《里弄1992》还只是开心麻花进军演艺新空间的首次试水,但全新的价值理念与产业模型赋能开心麻花“业态升级”、继续引领和带动演艺新空间的产业发展。这两部戏在3个多月的驻演时间内共演出200场左右,票房火爆、一票难求,充分彰显出“演艺新空间”的市场价值和产业前景。而开心麻花的商业成功也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大型商业中心,希望借助戏剧合作增加商业综合体的文化附加值、导入更多流量、吸引更大消费群体。上海开心麻花总经理汪海刚对此趋势做出判断,他认为:“传统的剧场有点像游泳池,体量是有限的;我们之所以选择把剧场开到商业综合体里,就是要跳到‘大海’里去,希望通过与商业综合体的结合,使它们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中,让看演出成为新消费的分支。”①陈俊珺:《在商场看开心麻花,在今潮8弄听音乐剧……百家演艺新空间给上海带来什么》,上观新闻,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444729.html,发表时间2022年1月24日。

在上海演艺新空间产业运营模式的激励下,2021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许多戏剧演艺新空间的运营案例。例如:北京市东城区依托区域内丰富的会馆资源,策划推出“会馆有戏”系列文艺活动,在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以及汀州会馆相继举办了一系列戏剧文艺演出,不仅联动京演集团等国有院团优质演出内容开展常态化驻演,更进一步围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京味”多元文化IP及“大戏看北京”的文化名片②王喆:《“会馆有戏”,北京用文化激活百年会馆资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192830734158428&wfr=spider&for=pc,发表时间2021年12月26日。;此外,2021年11月杭州富义仓艺术中心与开心麻花深度合作开发的实景沉浸式驻场演艺新剧目《横财十万贯》正式开启,在近两个小时的沉浸式戏剧体验中,演员与观众不断互动、体验宋朝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活动,首演之后好评不断,富义仓艺术中心也成为杭州演艺新地标③《快看,百年富义仓内有一场沉浸式喜剧,带你演绎千年宋韵经典文化》,腾讯新闻,https://xw.qq.com/cmsid/20211108A0AEWG00,发表时间2021年11月8日。。

2021年,演艺新空间的爆发式成长为戏剧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渠道,也成为戏剧产业“业态升级”的重要杠杆,然而事实上,演艺新空间的商业成功更离不开戏剧创意的不断生发,需要扎实、优质的戏剧内容不断填充、支撑。正如上海现代人剧社社长张余所言:“演艺新空间的剧目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每一个新空间的演出都是需要精心设计、量身定制、独一无二的。”④刘源隆:《沪上民营院团集群发展 演艺新空间助推新繁荣》,文旅中国,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959666296475513&wfr=spider&for=pc,发表时间2021年8月24日。因而,未来依托演艺新空间的戏剧产业,更要坚守“精品意识”结合新空间的独特风格和定位,创作出凸显演艺新空间特色的优秀戏剧,使演艺新空间真正成为中国戏剧产业的增长点和戏剧艺术的栖息地。

二、2021年戏剧创作热点现象观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戏剧从业者积极以“戏”献礼,集中创作了一批红色题材精品戏剧,此外,影视IP赋能戏剧创新等也为本年度戏剧创作带来崭新亮点。

(一)红色精品戏剧献礼建党百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国各地戏剧工作者积极行动,创作出一批优秀红色献礼剧目向历史致敬。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推出的献礼话剧《香山之夜》,聚焦于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前夜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用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位历史人物的“超时空内心对话”,以戏剧化的方式向观众揭示了中国革命终将走向胜利的这一历史必然性。由云南省话剧院出品的现实主义题材原创话剧《桂梅老师》,以“七一勋章”获得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为原型,以张桂梅老师坚守华坪县40多年,全身心投入山区教育、建立儿童之家、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近2000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的故事为主线,用“往事重演”的现代戏剧表现形式着力塑造了张桂梅老师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描绘了其动人的人生历程。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中国大戏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戏剧学院青年话剧团联合演出的话剧《红色的起点》,通过讲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开天辟地”的故事,为观众追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程。剧组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守“红色起点,初心之地;青春先锋,荣耀承继”的创作理念,以新锐鲜明的戏剧风格,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青春。正如田沁鑫导演在谈其创作初心时所谈到的,这部戏“是用戏剧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诞生历史,把党史学习请上舞台,与文艺作品相结合,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教育及审美优势,向建党100周年华诞,献上文艺的祝福”①应妮:《话剧〈红色的起点〉用当代审美诠释新时代红色题材戏剧》,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1/07-01/9511118.shtml,发表时间2021年7月1日。。由辽宁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原创话剧《北上》,通过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诚邀并护送香港300多位民主人士北上东北解放区“民主建政,协商建国”的伟大历程,讴歌了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统一战线政策。该话剧将历史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在表现真实历史的同时,融入多元戏剧元素,令观众感受到丰满的史诗感和戏剧张力。

这些作品或从红色历史出发,或对现实生活聚焦,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涵融入戏剧创作中,完成了对建党百年伟大精神的宣传和弘扬。同时,这些作品不仅在线下进行公演,很多剧目还都采取线上展映等方式,在疫情常态化语境下,进行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输出。

(二)影视IP赋能戏剧创新

早在2015年,主打跨界改编的“IP戏剧”就曾掀起一波创作高潮,引发市场热度、受到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公演的改编自各类热门影视剧、网络小说、游戏的“IP戏剧”多达10余部,其中,出现了一批经典影视IP改编戏剧,如《仙剑奇侠传》《栀子花开Neverland》《滚蛋吧!肿瘤君》《摆渡人》《桃姐》等。②任晟姝:《2015年中国戏剧热点现象述评》,《民族艺术研究》2016年第1期,第55页。自此之后,“IP戏剧”热演成为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现象,其不断输出改编新作日益成为中国戏剧行业的创作增长点和产业支撑点。近几年,以《三体》系列等为代表的“IP戏剧”探索,更是对戏剧展演科技革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先进前沿的数字媒体技术如人物动态轮廓捕捉、3D Mapping等被广泛应用于戏剧舞台,助力戏剧创作的“数字化”转型。

2021年在红色新创剧目不断书写佳绩的同时,“IP”改编戏剧又呈现出全新的创意亮点。“IP赋能”不仅体现在跨界营销联动上,更凸显为对影视内容的创意改编、二次开发和内容价值生产。一直以来,我国戏剧舞台上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源自文学作品改编,如近两年火爆全国的《白鹿原》《人生》《牛天赐》等等,这批戏剧作品之所以会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普遍达到较高水准,正在于其与原著小说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旨趣一脉相承,而“IP”改编戏剧的原文本则更倾向于流行文化中的大众IP,因此,大多数“IP”改编戏剧都更强调市场价值取向。2021年,随着戏剧精品意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市场形态全新格局的形成,“IP”改编戏剧也显露出一些升级和变化的状态,更强化艺术性表达和思想性输出。尤其是,一些热门优质的经典影视作品成为其创意源泉,被二度改编、搬演至戏剧舞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改编自同名经典谍战电视剧的音乐剧《伪装者》、改编自同名日本电影的舞台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由演艺大世界·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改编自同名经典谍战电视剧的音乐剧《伪装者》,由原著作者张勇担纲编剧、原版电视剧“明楼”的扮演者靳东担任制作人。该剧秉持着“经典再造,而非复刻”的主旨进行了大量的戏剧性改编,并插入许多原版电视剧中不存在的“番外”剧情,以此吸引更多原版电视剧粉丝群体重新走入剧院。舞台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改编自日本作家、社会派大师山田宗树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被誉为“当代女性的心灵史诗”;拍摄于2006年的同名电影一直以来在中国影迷心中都具有重要位置——因而,舞台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在宣传口径上也始终坚持是对原版电影的舞台翻拍,以期吸引更多影迷成为戏剧受众。该剧由赵淼导演、著名影视演员张静初主演,演员的选择和定位,也体现了很强的影视IP联动取向。除此之外,2021年还有几部经典影视IP已经进入戏剧孵化、创作流程,包括著名的爆款网剧《隐蔽的角落》将由鼓楼西剧院改编呈现,即将于2022年3月北京首演;而2021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也已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获得舞台剧改编权,即将于2022年内首演。

近两年来,戏剧创作领域之所以会逐渐呈现经典影视IP再开发的创意趋势,在于一方面影视作品和戏剧作品本来就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二者的故事性和情感度可以很好地缝合,有助于更加便捷、高效地进行戏剧二度创作;另一方面,戏剧舞台的临场感也增强了其观赏性,相比影视作品,更能令观众感受到演员的情绪和戏剧的张力,从而使之在对剧情相对熟识的基础上,依旧可以获得全新的观剧体验。

2021年中国戏剧行业在经历疫情冲击后强势复苏,显示出顽强的产业韧性和创新能力,在戏剧舞台上书写中国故事、献礼百年征程。

猜你喜欢
演艺综艺戏剧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2017首届综艺峰会:尊重每一个工种
2017上半年自制综艺数量与播放量迎来增长
戏剧类
演艺之花竞相开放再现国际化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