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美术热点现象述评

2022-05-06 18:52巍,肖
民族艺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育美术艺术

甄 巍,肖 菱

一、建党百年主题美术活动

2021年,广大美术工作者通过美术作品展现党的百年征程及光辉历史,在全国各地掀起了讴歌党和人民的热潮。这些作品形式多样、深入民心、承载着向上的精神,不仅是党百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见证,也体现了中国美术创作跟随时代发展的蓬勃面貌。

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开馆,历时三年建设的“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和“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成果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亮相。由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地方美协、美术机构及军队等三千多名艺术家参与创作的一系列主题美术创作,突出纪念性,以现实主义风格为基调,具有形象鲜明、情感饱满、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特征,把百年来党史中群众熟悉又感动的瞬间表现了出来,再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向未来的场景,以时代的画卷描绘出中国人民阔步向前、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纵观全年,建党百年主题展览种类丰富,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代表性的展览有中国美术馆“伟大征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展出作品中,由何红舟、黄发祥创作的油画作品《启航——中共一大会议》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登船启航的这一历史瞬间。整幅作品波澜壮阔、气势宏大,营造出了摄人心魄的视觉效果。同步云端展出雕塑《马克思》、油画《而今迈步从头越》等百余件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壮阔恢宏的时代画卷。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汇聚了全国各地近年来现实主义党史题材的最新成果。此外,上海、济南、武汉、兰州、郑州、广州、西安等众多城市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亦先后举办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美术展,作品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地方特色诸如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7月,武汉美术馆“百年辉煌·武汉记忆”展览生动描绘了党的光辉历程和不朽功勋,不仅表达了对党和人民百年辉煌历史的称颂,更是对武汉经历疫情浴火重生的致敬。中国国家画院出版系列丛书《百家和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美术理论文集》,美术史学家薛永年评价道:“文集内容丰富,针对百年来中国美术发展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和研究。文集中的论文资料翔实,论证缜密,提出了很多有新意、有创见的观点,体现了当代学术界对于百年中国美术发展研究的总体风貌。”①中国国家画院:《百家和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美术理论文集》,艺术中国网,http://art.china.cn/,发表时间2021年12月30日。主题性创作从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出发,体现了美术的人文性,是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其另一层意义,是将美术的历史语境放在中国大地上,与中华民族千秋大业共情共生,为时代立碑、为民族塑魂。

二、坚守人民立场、契合时代精神的美术创作面貌

2021年12月14日,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总书记提出五点希望,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需坚守人民立场,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美术创作的源头是人民,深入了解人民才能在艺术创作中呈现生活的本质,才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创作的作品才更具力量且深入人心。8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健全文艺评论标准,构建遵循艺术规律、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美术评论需要把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传播价值、经济价值综合起来考量。前辈艺术家的经典回顾,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范本。“润泽无声——戴泽艺术展”的精彩画作折射出了艺术家深沉的家国情怀及对社会、对人民的真挚情感;“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呈现了刘文西满腔真情绘领袖、笔墨丹青为人民、深入生活求创作的艺术风范。正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的:“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②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发表时间2021年12月15日。我国已全面迈向小康社会,扎根人民、守正创新、在传承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美术作品,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以《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青海长云》《激流中奋进》等众多绘画精品,集中呈现了黄河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一带一路’与中国铁建——第十八届大路画展”围绕“一带一路”基础建设主题,回顾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展现了铁建人艰苦卓绝、开创未来的时代精神;“雕心塑魂——广州美术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果展”以潘鹤《艰苦岁月》、黎明《青年毛泽东》等精品力作为引领,聚集亮相;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曹斐:时代舞台”展,通过影像、装置及戏剧等媒介,以纪实与虚构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聚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反思自身所处的时代。美术创作要保持共情大众的生活体验,描绘刻画时代精神,才能激起人民群众对作品的共鸣,真正做到文艺为人民。

三、美术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接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美术以乡村主题美术创作与展览、乡村在地艺术建设、乡村美育等愈加多元的方式介入乡村生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③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中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发表时间2021年4月20日。在“为边关百姓造像 为青山绿水赋彩 以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广西美术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乡村采风写生活动”中,艺术家们深入乡村采风写生,培育地方骨干。由广东本土艺术家、受帮扶县区当地农民画家及留守儿童创作举办的“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不忘初心 共绘美好家园’——乡村振兴主题美术作品展”以多彩的画卷展示了乡村脱贫向乡村振兴转变的新时代风貌。

艺术活动进入乡村现场,带动区域艺术、文化及经济发展,是艺术激活乡村生活的重要方式。河南省美术馆“沸腾的乡村——庆祝建党100周年乡村振兴美术作品展”以农民画家的作品描绘了新时代乡村充满生机的沸腾生活,体现了在地农民画创作独特的生命力;江西景德镇浮梁县“艺术在浮梁2021”大地艺术节,邀请了来自5个国家的25位艺术家将废弃房屋、空地及山林打造成艺术化的场景,用本地材料、本地人参与的方式讲述本地故事,使多元的艺术形式、文创产品及文旅资源成为乡村持续发展的动力;陈炯的艺术振兴乡村实践项目通过图文、装置及纪实短片将乡村建筑景观建设、雕塑作品、文创产品等诸多内容呈现给观者,全方位展现了美术扎根乡村的新景象;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多年坚持开展“儿童世界艺术地图”项目,为边远山区儿童带去世界艺术故事;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在确山县开展美丽乡村墙绘志愿服务、小学美术指导教育活动;广东美术馆启动“美育乡村支教”项目,将优质美术课程和师资引入艺术教育欠缺的农村小学,助力乡村儿童美术教育。美术助力乡村发展不是简单地提供转瞬即逝的流量和关注度,而是打造特色在地艺术资源,推动乡村艺术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为到访者提供一个可以深度接触、审视乡土的环境,将乡村与外界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丰富乡村在地艺术资源及人文环境,使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成为乡村人文建设的桥梁。

四、后疫情时代美术的多元发展

2021年,中国疫情防控成果持续稳定,美术界重启活跃的线下展览态势,在弘扬传统艺术、开展国际交流、探索新时代美育路径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线上论坛及展览已成常态。云技术、数字虚拟环境和下一代互联网拓宽了人们对未来艺术生产与传播方式的想象。世界美术在动荡彷徨中酝酿、诞生着来自东方的思想、方法与形态。

(一)荟萃呈现的中华美术遗产

得益于有效的常态化防控举措,传统书画展精品迭出,人民群众得以近距离观赏中国传统书画精品。国家博物馆甄选馆藏珍品佳作“中国古代书画展”,系统展示了宋代以来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中国美术馆全年举办多场中国传统书画展,“中国美术馆典藏历代工笔画展”汇集了元代至当代数十件工笔画精品,题材齐全,名家汇集,系统梳理了工笔画的创作理念、技法及审美的流变;“瓯香传逸韵——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常州画派画家作品展”呈现清代以恽寿平、恽冰、马元驭为代表的“常州画派”精品,整体风格清新隽永;其他如“三百年来或在斯——陈之佛绘画艺术特展”“妙笔传神——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人物画特展”“河山有君——李可染艺术精品展”“文心墨韵——邵大箴艺术展”等反映出不同时期艺术家们的审美和艺术风貌。此外,上海博物馆“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从历代馆藏精品到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赓续中国传统书画的文化基因。

(二)策展边界、视野及方法的创新

作为人类文明的造型载体,美术特有的物质文化属性赋予其传承、传播、交流、化育的独特复合功能。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北京、西安、南京等地纷纷驶入“博物馆之城”建设快车道。故宫博物院“历代人物画特展”、上海博物馆“汉淮传奇——噩国青铜器精粹展”、中华世纪坛“遇见古埃及”、清华艺术博物馆“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南京博物院“宋韵——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等一批经典展览为刚刚过去的牛年增添文明的光彩。策展作为一种美术介入社会的方式,成为备受关注的前沿话题。9月11日,“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活动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拉开帷幕,围绕“为公众策展:美育的超链接”“无墙美术馆的策展与实践”“跨文化研究与国际特展”“影像艺术与策展机制”等议题展开探究。在国内外疫情防控差距明显、国际间人员往来困难重重的背景下,以中国视角提出创新策展理念与策略,与世界保持艺术交流,尤显可贵。红砖美术馆举办了美国艺术家詹姆斯·李·拜尔斯个展、原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克里斯多夫·勒·布伦抽象作品展,并以39位海外艺术家参加的“图像超市”的展览,多媒介、全方位展示国际艺术创作前沿;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展系列“澳大利亚之心”展出的澳洲原住民作品以红色贯穿始终,将原生自然环境与人体连接,充满了古朴与力量之美;上海世博展览馆的“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采取线上线下方式,设置虚拟展厅,为普通大众建构了全新的沟通交流服务平台。不同文化语境的艺术作品汇聚中国,构成了多元开放的文化景观。

(三)美育视阈下的美术教育

6月18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各高等学校艺术学科七个专业门类专业指委联合主办的“中国艺术大讲堂”启动仪式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许江教授开讲精彩第一讲。高教司吴岩司长指出,中国艺术大讲堂带动广大艺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推动艺术教育教学创新发展。自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以来,如何优化专业、提升课程质量及创新意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艺术人才成为各高校美术学科热门探讨的议题,如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郑州大学“第八届‘中原美术’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等。2021年底公开征集的学科目录调整意见广受关注,预示了艺术学中美术与书法专业博士学位点在未来空间布局与创作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优势。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成为年度热词。美术作为完善课后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和创造力教育的途径。江苏、海南等地方省市陆续出台配套实施方案,推动美育政策的全面落地。5月6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就改善学校美育办学条件、强化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学校美育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指示与建议,其中有关艺术素养测评和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的内容,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①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及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发表时间2021年5月6日。11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办了“里仁为美、共育未来”线上系列论坛,为新时代美育视阈下的中国美术教育发声。包括国际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等在内的中外学者和艺术家齐聚云端,以“美术教育价值重构”为主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美术教育北京倡议”,以“9个倡导”表达了美术教育者们向善向美的共同理念。“为人民而美术”,既是中国美术教育不断前进的未来指向,也是中国为世界奉献的美育方案。

(四)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2021年10月末,Facebook宣布战略转型,更名为“Meta”,引爆了元宇宙概念热潮。尽管充满各种争议和不确定性,但由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三维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所构建的生产、生活与社交环境,已经在真实地向我们走来。技术进步逐渐转化成艺术创作的媒介载体、内容构成甚至方式方法。沈阳K11艺术空间“新驱力:艺术与科技的碰撞”、北京时代美术馆“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等探讨了人工智能、机器人艺术、加密艺术、虚拟现实及沉浸式声音设计等艺术与科技的全新创作场域。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NFT成为艺术界关注的另一个话题。美国艺术家Beeple的数字画作《每天:最初的5000天》拍出天价,被称为开辟了NFT的新纪元。技术改变了艺术的价值,也将助推创意生产方式和合作关系的改变,新的应用场景还会不断涌现。元宇宙、NFT是被炒作出来的泡沫,还是开启未来的科技灵光,不妨拭目以待。可知的是,艺术与科技的不断融合,已经是促发艺术进步的主要动力。中国美术馆“美在科技——馆藏科技题材美术作品展”围绕科技事件及人物展现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一个世界·少儿科技艺术展将科技、艺术与爱护世界、保护环境的公益主题有机统合在儿童美育活动中,突出了美术展览的互动性与共情力。

(五)后疫情时代,知识的“云化”和“屏化”正在重塑美术的形状

数字传媒对知识生产与传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学术讲座直播和在线互动,拉近了学术与生活距离,促进了观念的传播与交流,产生了新的理论生态。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被短视频、直播和在线会议等方式进一步拓宽。一方面因疫情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也有其便利性和影响力。专门化的在线知识内容和论坛直播实现了知识的无功利分享和跨时空互动,即使在周末和假期,学术氛围也异常浓厚。除了顶尖学者的在场,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已成为知识“云化”的主角。北大国际论坛以研究方法与范式见长;北京电影学院论坛侧重跨媒介;北师大青年学者论坛关注史论前沿;《文艺研究》杂志与东南大学合办论坛以“艺术与时间”为主题,侧重对理论问题的深度探讨;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学术重地的活动都吸引了大量的在线观众。除了云端,屏端的美术传播也在改写美术叙事的方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堪称典范,正如节目总顾问、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所做的评价,“该节目以电视叙事的多重时代语境和编排上的立体时空交织,对美术经典进行了二次创作,让作品的意义得到了提高和升华”。①《从经典中感悟信仰之美:〈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创作座谈会》,央视新闻网,https://news.cctv.com/,发表时间2021年3月16日。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考古大会》致敬中国考古,探寻中华文明,掀起了一股“考古热”。媒体技术变革正在迅速改变美术知识的生产方式感知传播途径。

回望2021年,中国美术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走在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上,主动在新技术、新观念、新形态等领域探索创新。艺术与科技融合、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中国美术,以其独特的社会主义特征,塑造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美术的品格与内涵。

猜你喜欢
美育美术艺术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术篇
纸的艺术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