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华 尹爱玲
摘 要: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小麦种植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升,小麥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实现了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升,但在种植的过程中也出现一系列病害,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以小麦主要的病害类型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病害的发病规律和原因,提出了防控小麦病害的一系列措施,以期为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种植;病害类型;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6-009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53.121 文献标志码:B
1 小麦的主要病害种类
1.1 穗部病害
1.1.1 小麦赤霉病
近些年,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逐渐加重,已经成为制约小麦产业发展的一种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1]。小麦赤霉病主要为害小麦的穗部、麦粒、茎秆、茎基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苗腐。主要由种子带菌或者土壤中病残体感染导致,小麦芽变成褐色,之后根部逐渐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则死亡,若田间湿度比较大,会产生粉红色的霉状物。第二,茎基腐。小麦从出土到成熟期都能发病,小麦的基部组织感染病害之后变为褐色腐烂,甚至全株枯死。第三,秆腐。在发病初期阶段主要为害叶鞘,出现水渍状斑点,之后演变为淡褐色或者红褐色,形成不规则的病斑。病情严重时会导致患病部位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者抽出枯黄穗。在气候潮湿条件下,患病部位出现粉红色霉层。第四,穗腐。在发病的初期阶段,在小麦穗部出现水渍状的褐色斑点,之后扩大到整个小穗,造成穗部枯黄,湿度比较大时,患病部位出现粉红色的霉状物,发病后期产生蓝黑色的小颗粒,用手触摸有凸起感,造成籽粒干瘪。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品种选择、生育期、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通常情况下,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水多和湿度大很容易发生和流行病害,有些小麦品种容易感染该病。
1.1.2 小麦黑胚病
小麦黑胚病是近些年小麦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生的轻重直接和小麦品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预防该病的主要方法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
1.2 根茎部的病害
1.2.1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菌主要在土壤中存活,小麦出苗之后会感染,返青期进入该病的高发期,是当前小麦种植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原因有多种,包括品种抗病能力差、种植密度大、播种早、湿度大、氮肥施入过多等都容易发病。适合病菌生长的温度为5~35 ℃,最适合的温度为20~25 ℃,在发病的初期阶段,主要感染叶鞘部位,形成褐色或者水渍状的椭圆形病斑。在发病的后期阶段,发病部位叶片逐渐变黄,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该病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5个阶段,即冬天发病期、越冬期、发病扩展期、严重增长期和枯白穗发生期,染病之后会造成小麦倒伏、植株死亡,通常情况下,小麦减产10%~30%。
1.2.2 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茎基腐病是近些年小麦生产中的一种新病害,发病之后会造成小麦植株大量枯死。调查研究显示,该病主要是由小麦镰刀菌基腐病菌引起。
1.2.3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症状比较明显,会出现黑根和黑色颗粒状物,通过拌种等预防措施能够有效控制该病,减轻危害程度。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者在带有病残体的种子和粪肥中越冬和越夏,菌丝主要侵害根部,能够在种根内越冬,在第二年小麦分蘖之后,菌丝随着温度升高而快速生长,直接扩散到分蘖节和茎基部,在拔节期和抽穗期都能染病,在灌浆期的主要症状为出现白穗,会导致植株加速死亡。
1.2.4 小麦胞囊线虫病
小麦胞囊线虫病在小麦种植中比较常见,呈现局部发病的特点,病情基本稳定。在苗期的症状为叶片发黄、不分蘖,可以导致小麦苗枯死。抽穗期症状主要表现为穗小、粒少,影响小麦的产量,可能局部发生和普遍发生,经过控制之后可以减轻该病害。
1.2.5 小麦根腐病
小麦感染根腐病之后根部腐烂坏死,严重时会造成次生根变成褐色腐烂,分蘖枯死,在生长的中后期阶段,可能造成全株死亡。
1.3 叶部病害
1.3.1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主要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第一,小麦条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部位,也能侵染叶鞘和穗部,叶片染病之后形成椭圆形的病斑,排列成条状,与叶面平行。冬孢子堆为黑色,狭长形,埋于表皮下,形成条状。小麦条锈病是秋苗的主要病害,病菌随发病的麦苗越冬,第二年春季在越冬的麦苗上产生夏孢子,之后扩散和感染,导致春季该病流行,流行之后存在一定的越冬菌源,每年3—5月是该病的高发期。第二,叶锈病。夏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橙黄色,为圆形或者椭圆形,不规则排列;冬孢子堆主要在叶背面和叶鞘,为黑色,呈椭圆形或者长椭圆形排列,埋于表皮下。小麦叶锈病能够在麦苗上繁殖越夏,越夏之后为害秋苗,后随麦苗越冬,在春季产生夏孢子,随风扩散,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造成该病流行,叶锈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5~20 ℃。造成该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包括越冬的菌数、春季气温和小麦的品种等。第三,小麦秆锈病发生比较少,主要为害叶鞘和茎秆,在发病的后期阶段,病斑表皮破裂。
1.3.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也会为害叶穗部位。发病初期,叶面出现白色霉点,之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白色霉斑,表面的白粉遇到外力作用会飞散,染病后期,霉层逐渐变为浅褐色且霉斑上有小颗黑粒。小麦白粉病菌是一种寄生菌,病菌的分生孢子随着气流远距离传播,会扩大传播的范围。小麦白粉病在小麦秋苗和成株期都能发病,阴雨天气及湿度比较大的天气时,易扩散和流行。此外,不合理的施肥方式或者偏施氮肥会加重病害。
1.3.3 小麦叶枯病
小麦叶枯病主要为害小麦的叶片,会和其他叶部病害混合发生。发病初期,会产生黄褐色的斑点,之后逐渐扩散为大斑,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红色的晕圈,发病后期,多个病斑融合会造成叶片干枯发黄。
2 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控技术
2.1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第一,选择适合的防治时间。应在小麦齐穗期用药,小麦抽穗期遇到连雨天气时,会造成该病流行,药剂喷洒防治的时间宜早不宜晚。第二,每667 m2施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左右,或者13%的氟环唑乳油60 mL兑水75 kg,均匀喷雾防治。此外,可以选择13%的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喷雾,轮换使用药剂,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在小麦开花期喷洒一次,每间隔5~7 d再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控效果。
2.2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
为减少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小麦播种前要拌种处理,每10 kg的小麦种子使用7%立克秀悬浮种衣剂5 g,或者选择3%的适乐时乳油20 mL,均匀拌种即可。在小麦返青拔节期,选择药剂喷洒防治,每667 m2使用13%的禾果利30~60 g。或者选择15%的粉锈宁100 g,之后加入20%的井冈霉素50 g兑水75 kg,对准小麦的基部喷洒,之后每隔7~10 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2.3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第一,为了减少白粉病的发生,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选择适合的时间播种,控制好播种量。合理施肥,多施入有机肥料和农家肥料,改善田间的生态环境,合理浇水和灌溉,控制秧苗生长,避免徒长,控制好秧苗的群体密度。第二,选择药剂拌种,能够预防秋苗发病。使用15%的烯唑醇或者戊唑醇15 g,拌种10 kg。在小麦拔节期,做好该病的药剂防控,可以每667 m2施用13%的烯唑醇50 g,或者选择25%的三唑酮30 g,兑水之后均匀喷洒防治,效果明显。
2.4 小麦锈病的防治
第一,为了防止銹病的发生,应坚持早发现、早控制的原则,避免锈病扩散。第二,选择化学防治,加强对病情和菌源的动态监测。针对发病严重的地区,每667 m2选择20%的粉锈宁乳油40 mL,或者选择13%的速保利可湿性粉剂30 g,兑水50 kg之后喷雾防治。在病害流行的年份,如果叶片的发病率在25%以上,要加大用药量,结合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合的药剂,防止该病大面积流行和扩散。
2.5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防治小麦全蚀病,需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土壤的处理。针对此病的高发地区,可以每667 m2使用多菌灵或者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细土,然后均匀地撒在土壤中,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可以适当地加大药量。第二,种子的处理。在小麦播种之前进行拌种处理,使用2%的立克秀15 g拌种。第三,在早春季节,每667 m2使用13%的禾果利30 g,或者15%的三唑酮150 g兑水,均匀地对着茎基部喷洒防治,效果显著。
3 小麦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
3.1 坚持预防为主和综合防治的原则
小麦病害易预防、难治疗,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防控原则。在小麦病害防控中,应坚持高产和优质的防控目标,一旦遇到重大的病害,要贯彻预防为主和综合防治的植保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的防控对策,将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坚持长期治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坚持专业化的统防统治和群众联防联控相结合,提高病害的整体防控效果[2]。
3.2 选择和推广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
一些小麦重大病虫害的发生与小麦品种选择有直接关系,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能够有效抑制病害发生。应该加大对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研发力度,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国家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给予科研更多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研发出更多的小麦优秀品种,并且大面积推广,提高小麦产业的病害整体防控能力。
3.3 强化农业和农艺防治
第一,选择适合的播种时期,控制好播种量。为了有效防控病害,应避免早播,选择适合的播种时期,控制播种量,避免秧苗徒长。第二,合理轮作和施肥。通过科学施肥也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要尽量减少氮肥施用量,适当增施磷肥、钾肥和生物肥料。第三,科学处理秸秆。采取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提倡深耕,充分利用秸秆,秸秆粉碎之后可以还田,可使用秸秆腐熟剂来加速分解。第四,在播种之后镇压。播种后采取机械或者人工的方式镇压能够提高小麦的出苗率,保证苗期,促进小麦秧苗健康生长,提高秧苗的抗病能力。
3.4 正确使用生物制剂
第一,利用生物防菌剂防治小麦土传病害,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土传病害,利用芽孢杆菌制剂能够防治纹枯病和茎基腐病。利用假单胞杆菌制剂能够防治全蚀病。利用木霉菌制剂能够防治小麦根部病害,利用白僵菌制剂能够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第二,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害。调查研究显示,生物代谢产物能够有效防治一些病害,如井冈霉素能够防治纹枯病,申嗪霉素能够防治全蚀病,阿维菌素能够防治孢囊线虫病,并且效果显著。
3.5 科学精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结合田间病害发生类型有针对性地用药,明确用药的对象,选择适合的时间,控制好用药量,保证用药的安全性,避免出现药害。要及时轮换使用药剂,防止病毒或者细菌产生耐药性,选择科学的用药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3.5.1 播种期
播种期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应选择高效的杀虫剂和杀菌剂拌种或者包衣处理。选择的药剂种类有多种,包括吡虫啉、毒死蜱等杀虫剂,或者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近些年,比较常见的包衣药物为高巧悬浮剂和立克秀悬浮剂,包衣拌种即可,能够有效地预防小麦苗期的病害,可以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在小麦全蚀病的高发地区,可以选择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或者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均匀拌种处理即可。
3.5.2 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重点防治的病害为纹枯病,同时能够防治叶部病害和蚜虫等。选择杀菌剂、杀虫杀螨喷雾剂能够起到除草的效果。可以选择的药剂有烯唑醇,选择的杀虫杀螨剂有虫螨克乳油,每667 m2 施用8 mL左右,效果显著。
3.5.3 抽穗扬花期
抽穗扬花期要重点防控赤霉病等病害,同时能够防治白粉病和蚜虫等。具体的防治措施如下:药剂有杀菌剂和杀虫剂喷雾,施用25%的氰烯菌酯100 mL配合45%的戊唑醇10 mL。
3.5.4 灌浆期
灌浆期要做好白粉病和锈病等病害防治,同时能够防治蚜虫和干热风。可以选择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进行喷雾防治。使用的药物为13%的烯唑醇40 g,或者40%的戊唑醇嘧菌酯,选择的杀虫剂为10%的吡虫啉,或者啶虫咪和吡蚜酮等,选择的叶肥料为0.5%的磷酸二氢钾,联合防治效果明显。
3.6 加强栽培管理
小麦收割后及时翻耕,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能够减少菌源。合理实施轮作,在病害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区,要科学轮作倒茬,能够减少根腐病的发生概率。科学合理地施肥,能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培育壮苗,减少病害发生概率,保证小麦健康生长。
4 结束语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一些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小麦产量和质量提升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科技水平进步,小麦种植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随着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小麦病害呈现逐年高发的趋势,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此,要加强对小麦病害的防控。应分析不同生长阶段小麦的主要病害类型,了解发病原因和规律,有针对性地用药。除了采取化学防治手段之外,还要利用农业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提高种植人员的病害防控意识,保证小麦健康生长,促进小麦产业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娟,王文立,王峭,等.2009—2018年陕西省小麦区试品种(系)抗主要病害趋势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9,39(12):1443-1449.
[2]古力克孜·乃麦提.小麦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控技术[J].新农民,202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