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玲 王冰冰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步骤的记忆和结论的得出,且很多物理实验面临不易操作、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误差较大的问题,实验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电阻”为例,谈谈笔者教学时的一些创新。
情境导入的创新
笔者改变以往平淡的提问“导线为什么大多数用铜而不用铁”,而通过改编《天路》的歌词引入:“清晨我站在高速路旁,看那车辆堵到了天上,像一条长龙连绵不断……”教学时配上车辆拥堵的照片,形成鲜明对比,有声有图有真相,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刚一播放,学生就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了,兴致高昂,为后面的电阻学习又起到暗示作用,效果很好。
猜想环节的创新
教师经常用宽阔马路与泥泞小路作对比,问通过哪条路时阻力大,启发学生猜想出“材料”;用路长与路短猜想出“长度”;用路宽与路窄猜想出“横截面积”。这种发问较为传统。为了增加学生的直观性体验,笔者利用钉子、木板等材料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猜想出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课堂教学效果明显。这为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分组实验的创新
在分组实验探究时,笔者打破常规,推陈出新,自制长度相等、横截面积不等和横截面积相等、长度不等的长方体玻璃槽,两侧粘牢铜片,且铜片插入的深度相同,用硫酸钠溶液作为导电溶液。学生对铜丝、镍铬合金丝导电很熟悉,但对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比较陌生。本器材制作精准,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学生对导体导电的多样性有了具体的认识,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教材中没有探究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和感知。虽然有的学生看书后知道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但仅是生硬地记住了结论。为此,笔者和学生把旧灯泡的灯丝取出来,并将它接入电路,用酒精灯加热,让学生直观看到电流的变化,从而得出电阻的变化。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课堂上细致观察,甚至有的学生发出“哇”的惊呼,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验拓展的创新
在新课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拓展,把两个金属夹直接插入溶液,使其慢慢互相靠近或远离。通过改变两个金属夹之间的距离,学生会发现灯泡亮度随之改变,为下一节滑动变阻器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斷探索课堂教学的创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让他们爱上物理课。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初中物理实验创新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B20060130)
(王巧玲系郑州市第四十二中学教师,王冰冰系郑州市郑东新区南塘初级中学教师)
(本栏责编 桑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