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苑
摘 要:红锥属于常绿阔叶乔木,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是优良的乡土树种之一。该文结合兴宁市林业生产实际,对红锥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生长发育、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人工培育技术要点,包括红锥的采种及催芽处理、育苗地的选择、育苗、造林等,以期为当地红锥的育苗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锥;生物学特性;人工培育;育苗造林
中图分类号 S79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8-0097-03
红锥为常绿阔叶乔木,原产地在南非地区,适合生长在高温环境下,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等地,是品质优良的乡土树种[1]。红锥属于速生性树种,萌发能力较强,材质好(坚硬,纹理及色泽美观,开裂程度小)、适应能力强(对立地条件没有严格要求)、耐腐性好,在家具制作、建筑行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红锥可与松树、杉木等进行混交,使针叶林的抗灾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还能对土壤起到很好的改善效果[2]。红锥的果实为卵形,种子中的淀粉含量很高且利于人体吸收(吸收率超过95%),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钙铁磷等物质,营养价值比面粉等还要高,可用于糕点、代乳粉等食品的制作以及饲料的生产。红锥的枝丫等可作为培养食用菌的材料,树皮等可用于栲胶等的制作。由此可见,红锥有着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很好,加大对红锥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培育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3]。
红锥作为速生树种,耐腐蚀、材质好,有着很高的商业价值,市场上对其优质苗木的需求很大,在当前优质木材大量短缺的现状下,发展红锥人工林前景非常广阔。因此,需要结合红锥的生物学特性、生长中各阶段相关影响因子及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特点开展红锥的高效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以培育出更多健壮、适应能力强的红锥优质幼苗。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 红锥为常绿乔木,树高可达25m,胸径平均1.5m左右,当年萌生的枝条颜色为紫褐色。树皮颜色灰褐色,片状剥落,主干高大,长势通直,侧枝较为纤细但生长速度快,根部长出的树木主干明显不同于树干[4]。红锥树木上生长2年的枝条上没有茸毛。叶片的质地一般为薄革质,形状为披针形,长、宽分别为4~10cm和1.5~4.0cm,叶片具有全缘或者少数具有浅裂齿,叶片先端为楔形。叶片上凹陷的位置为中脉,每边的侧脉数在9~15条。红锥的壳斗内有1个卵形的坚果(高、横径分别为10~15mm和8~13mm,表面没有茸毛分布,坚果底部位置有果脐),每个坚果内有1~3枚种子。果实成熟后期总苞开裂,颜色由青色逐渐转变为深褐色。
1.2 生长发育特性 红锥为速生性树种,根系深扎在土壤中,生长速度快,侧根发达[5]。通过对兴宁等地区红锥树木生长情况的调查,平均每年树高生长量可达70cm,胸径生长量可达7~9mm。人工种植的红锥树一般10年后即可开花,20年后可以大量结果。红锥采种的时间要求在其果实完熟后,当果实内的壳裂开、内部坚果露出后要及时采集,以免种子自然脱落(成熟后3d左右即可脱落)。
红锥虽然属于速生树种,但其天然林在栽植后的前几年生长速度相对较慢,5年后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胸径的生长可维持6~20年的快速期。红锥开花期为4—6月,成熟期为8—11月,种子采集时间在11月底到12月初。红锥种子千粒重在650~950g,胚乳颜色为黄色,无苦涩味。红锥幼年期耐荫能力较强[2,4]。
1.3 生长环境条件 兴宁地处梅州市西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空气湿度大,适合红锥生长。红锥生长适合的降雨量一般要求年均在1200~1500mm,适合的温度条件约为22℃,适合在红壤、黄壤等偏酸性的土壤環境下生长。
2 人工培育技术
2.1 采种及催芽处理 选择品种优良、长势快、主干明显、主干分枝部位高的红锥母树进行种子采集。采集时间以每年的11月底到12月初为好,红锥果实成熟后颜色转为深褐色后很快就自然脱落,因此要及时进行采集,并进行沙藏处理,对虫鼠害的预防有一定的效果(重点是鼠害防治),还可定期适量喷洒杀虫剂,之后风干果实,降低储藏期间果实腐烂几率。种子采集回来后要做好催芽处理,可置于湿润的砂土内,下层垫1层砂,上方覆盖1层种子,按照1层砂1层种子逐层交替进行,最后堆砌成为砂床,最后在最上方覆盖1层稻草,适量喷水以保湿,也可覆盖1层薄膜,起到保温保湿、防鼠害的作用。期间每2~3d掀开薄膜灌溉1次,确保沙的湿度在10%~12%、温度超过18℃,利于种子尽快出土。当全部种子萌芽后即可用于播种[5]。
2.2 育苗地的选择及准备 红锥育苗要求土壤条件较好,以红锥树下的新土效果最佳,可促使幼苗成活率更高、生长速度更快。红锥适合的生长环境条件为潮湿、温暖,以酸性较强的土壤为好,包括黄壤、砖红壤、红壤等,在贫瘠的酸性土壤上也可生长,不适合在碱性土壤、排水不畅的环境下生长。红锥育苗地最好位于迎风坡上,光照条件充足,为红锥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红锥苗床高度以20cm左右、宽度以90cm左右为好,苗床的土需要经过敲碎等处理(如果添加少量红锥林内的土层或者马尾松林内带有菌根的土层,则对红锥幼苗的生长更加有利),确保表面处于平整状态。红锥主根的生长要进行适当控制,促使侧根多发,因此整地深度不宜过深,一般保持疏松土层15cm左右即可,且在松土层的底部施入充足底肥,如钙镁磷肥3t/hm2等。
2.3 播种与育苗
2.3.1 播种 红锥的育苗一般在采种后第2年的4—6月进行为好。目前广东地区红锥的育苗以条播方式居多。结合苗圃地的土壤肥力情况以及品种对密度进行适当调整,一般选择催芽露白的种子按照1.8cmm左右的间距、18cm左右的行距进行播种,以免因密度过大而影响到苗木移栽。播种后在上方覆盖1层厚度≤1cm的沙土或过筛的细土,之后灌透水1次,并覆盖1层稻草,当种子萌发出土后将稻草揭开。
2.3.2 育苗 育苗期间要勤观察红锥根系的发育情况,如果1年后幼苗有长势繁茂的枝叶而没有新根长出即表示育苗失败;如果侧根数量少、叶片颜色较淡,则需要对准幼苗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绿芬等。红锥幼苗在过强的光照下易发生枯萎现象,因此要避免阳光直射幼苗,保持适当的光照强度即可,以利于幼苗生长[3]。在苗床上搭建遮荫棚,高度控制在1m以上,宽度要求达到苗床的边缘以外,确保将苗床全部遮住;结合天气情况以及苗木长势适当做好遮盖处理,当幼苗充分木质化后即可将遮荫棚打开。
红锥幼苗生长中易发生病虫害,如叶枯病、根腐病、金龟子、尺蠖等。其中叶枯病的防治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等药剂,每10d左右喷1次,连喷3次左右。根腐病主要发生在幼苗的前期,可以拔除发病幼苗,并喷施0.1%多菌灵溶液或者1%波尔多液等进行防治;金龟子的防治可选择0.2%敌百虫溶液、0.04%乐果乳剂溶液。尺蠖的防治上可在其处于幼虫阶段时选择90%敌百虫溶液、50%辛硫磷18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2.4 苗木出圃 当幼苗高度超过20cm时即达到出苗造林标准。此时需适当控制肥水,做好炼苗管理,一般在出圃前30d左右进行。出圃前1d对苗床灌透水1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选择0.1‰的920等生长调节剂进行浇灌,之后即可出圃,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
2.5 造林 造林前要充分了解红锥的生长特性,根据适地适种等原则确定造林地及栽植密度。造林地以南坡、东南坡为好,可以满足红锥生长对光照资源的需求。清理造林地上的杂灌等,整地采取穴状方式。选择根系发达、长势好、无病虫害、树体没有损伤、生长2年的幼苗进行造林,提前对幼苗进行处理,剪除根系中过长的部分,并将幼苗上大部分的叶片剪除。根系适当蘸取泥浆后再造林,利于提高成活率。移栽造林的时间以阴雨天气为佳,如果气温过高要加强灌溉管理,避免红锥苗失水过多而死亡[1]。
红锥的造林可选择与其他类型的树木(常见的有马尾松、杉木等,具体的树种可结合造林地的实际环境条件而定)进行混交,不仅可以丰富物种的多样性,增加林分功能,发挥出多种效益,还利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在红锥与杉木混合栽植的林分内,造林12年后红锥胸径可达到14.3cm左右,比营建的红锥纯林胸径增加15%以上;树高比纯林林分高10%以上;单株积材约为0.1m3以上,比纯红锥林内高44%以上;林分蓄积量与纯林相比增加40%以上。
2.6 造林后的管理
2.6.1 修枝整形 针对红锥树下部长势衰弱的枝条,需要及时开展修枝整形措施,以改善林间郁闭度及透风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间伐。红锥林内造林密度不同,适合推广的间伐方式也有所差异,在病虫害频繁发生的林间适合的间伐方式为卫生伐。修枝整形产生的枯枝落叶等杂物要及时清理,并定期清理林内杂草等,以利于红锥树木生长,对提高红锥木材品质、增加效益比较有利。
2.6.2 施肥管理 红锥幼林对养分及水分有较高的需求,因此要结合红锥林内土壤肥力的实际情况开展追肥管理。造林后前期施肥主要是氮肥、磷肥,后期主要施入磷肥、钾肥,为红锥各阶段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条件,保证红锥长势健壮。施肥前将红锥周围的杂草、灌木丛等清理干净,以免其与红锥争夺养分。红锥移栽造林的第1年,选择尿素、复合肥进行追肥;第2、3年结合红锥的生长需求追肥,一般每个月追肥1次;第4年之后每年追1次肥即可。红锥林间施肥方法一般选择沟施法:在红锥树之间的空隙处提前挖1条深度、宽度适宜的沟,肥料施入沟底,覆盖1层表土,用脚踩实[2]。
2.6.3 运筹水分管理 造林结束后,结合天气、土壤含水量等情况适时灌溉,如果遇到长期干旱的高温天气,则灌溉频率可适当增加。红锥的生长环境要求潮湿、高温,对水分要求较高,但是水渍的环境并不适合红锥生长,因此要加强管理,雨后等情况下及时排水,以免发生渍害。在红锥林内提前将排水沟渠挖好,为雨季时的排水提供便利,也可在红锥林内种植一些适合当地气候及土壤等条件的水土保持树种,一来可以积蓄雨水、减缓干旱季节的灌溉压力,使土壤湿度维持在适宜水平,二来可以发挥出水土保持方面的生态效益。
2.6.4 病虫害防治 红锥树的相对抗性较强,一般林内病虫害发生较少,但是肥力条件不足、管理过于粗放的情况下红锥林长势不佳,也会发生病虫害。红锥林内的病虫害一般有晚疫病、灰霉病、早疫病、白蚁、地老虎等,生产上要结合具体的类型及程度针对性开展防治。白蚁、地老虎等一般通过采食红锥的根系、叶片等部位产生为害,白蚁甚至可将红锥树的内部蛀空,严重的甚至造成红锥树的枯萎、死亡,对红锥的生长极为不利。针对此种情况,需要采取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药剂可选择敌百虫等进行喷洒[6]。晚疫病、早疫病、灰霉病等病害的防治上,一旦在林间发现病叶、病果、发病枝条等,均要及时摘除,集中烧毁,避免病原菌扩散产生更严重的危害,当病害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采取药剂防治措施,以尽快降低病害的危害[7-8]。晚疫病刚发生时,结合发病程度选择嘧菌酯百菌清500~1000倍液、4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等进行喷施,每周喷1次,连喷2~3次。早疫病发病早期时,选择百菌清等杀菌剂进行防治;发病中期先清除发病部位,之后喷施戊唑·肟菌酯、苯甲·嘧菌酯等,具体用量结合说明书要求实施,每4d左右喷施2次以上,药剂喷施时要均匀,控制住病情发展后即可进入正常管理。灰霉病的防治可在刚发生时选择50%异菌脲1200倍液等进行喷施,每5d喷1次,连续喷2次[8]。
参考文献
[1]张必禄.珍贵树种红锥的培育和管理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21,15(9):75-76.
[2]骆必刚,曾建雄,缪建华,等.红锥苗期生长节律及如何优化育苗技术的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19,51(3):10-12,17.
[3]向长武.浅谈红锥在风景林改造中栽培管理技术[J].科技视界,2019(9):243-244.
[4]刘伟强.果用红锥林培育技术及推广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19(9):149-150.
[5]梁武灵.红锥苗期生长节律及育苗技术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8):41-44.
[6]韦泳丽.红锥育苗与栽培技术[J].广东蚕业,2021,55(2):64-65.
[7]胡五星,曾建雄,骆必刚,等.红锥育苗及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家科技(上旬刊),2017(9):188.
[8]何汉冲.红锥种植与管理技术[J].乡村科技,2021,12(09):78-79.
(責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