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

2022-05-06 09:25孙岩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业经济协同发展

孙岩

摘 要: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自然资源息息相关,然而资源的持续消耗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有必要强化两者的协同发展。该文介绍了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特征和意义,结合农村建设情况,提出了协同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完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污染源把控、引入农业生态信息模式、提高协同发展意识、大力研发农业信息技术。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有效建议;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8-0001-03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水土流失、雾霾等问题相对突出,已接近于资源的最大承受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科学地处理多方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类、环境与资源的关系,积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针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加强二者的协同发展,主动寻找发展路径,确保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1 农业经济与协同发展

1.1 农业经济 就农业经济而言,通常是发展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及活动,二者统称为农业经济,其中涉及生产及配置等经济活动及关系。农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不论是生产关系变革过程中,还是生产力组织上,均存在经济问题。基于社会主义环境作用下,如何建立农业生产关系,以便全面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如何有效解决个人、集体以及国家存在的利益关系,这与工业经济有着较大的区别。除满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外,农业经济还具有以下功能:

1.1.1 生态保护 基于生态系统构成来看,农业是非常关键的部分,不但能够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及开发,还能对环境进行保护。促进循环及有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全面强化水土保持工作,更好地建设森林草原,改善不良的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

1.1.2 观光休闲 不管是辽阔的草原,还是恬静的乡村,都是人们青睐的观光休闲场所。基于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活品质,也提高了工作节奏。在恬静的乡村环境中,有利于更好地修身养性,这也使得更多的人开始走进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1.1.3 文化传承 就农业发展来看,它是对农耕文明的传承,是发扬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基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在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构建了优秀的农耕文明,也衍生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农村普遍存在着原生态物质文化。基于新的历史条件作用,对于农业发展来说,不但要对物质产品加以重视,还应传播民族的优秀文化。农业具有多元化功能,应有效发挥其基础性作用,持续提升其文化内涵,从而全面发挥农业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应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其收入水平。

1.2 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一般指协调超过2个不同的个体,彼此协作达到某一目的,一起发展,实现双赢的局面。根据协同发展模式来分析,关键在于和谐,相比之下,协同发展论存在着一定差异,即共荣共存。基于协同发展,竞争机制体现以下原则:(1)多样性。借助有关内容的一起竞争,比如制度及科学,彼此推动,实现协同发展目标;(2)公平性。基于一样的生存条件,进而来开展公平竞争;(3)协同性。竞争旨在充分体现各自优势,力求实现一起发展、一起繁荣。

2 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特征

针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对于两者协同发展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即:相对性、均衡性、约束性。

2.1 相对性 农村建设过程中,针对生态环境及经济,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可以体现出约束性特征,相对性也相对突出。推动两者能够共同发展,一般是基于参与值来讲的,而就参考值而言,需借助人类的选取,伴随时空的持续改变,发展目标也会有着一定的变化。因此,当处于协调发展环节,对于不一样的目标与空间,认知上也会有着偏差。显而易见,相对性特点相对显著。

2.2 均衡性 要进一步分析协同发展问题,应基于各角度,唯有如此,方可能够得到全方位认知,不能仅对某一观点进行片面强调,不注重别的观点。同时,需要基于不一样的观点,吸取其中的价值,保证二者可以达到协同发展。实际上,通过协同发展,可以提高二者发展的均衡性,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

2.3 约束性 以宏观层面来分析,农业经济处于发展环节,为了达到经济稳定上涨,必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协同发展进程,需要全面考虑生态环境与资源,较为关注环境维护,使经济建设能够较为稳定。通常来讲,若生态资源出现枯竭,或水资源被污染,大部分和农业经济发展有关,是其大于了环境承受能力[1]。以生态学层面来看,自然形态的产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当推动新农村发展时,若能够基于环境承受能力,加以约束农业经济,则两者处于具体的发展环节,必然会协同发展。

3 协同发展的意义

3.1 推动新农村长久发展 具体发展中,通过生态环境,能够提供相对充足的物质条件。事实上,生产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自然生活。现如今对于环境保护,大众已正确认知其意义,同时强化了资源保护,然而整体成效并不突出。在生产与生活的所有环节,都有着生态资源保护。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建立并且健全循环生产模式,可以提高对废物的使用率,确保农业经济能够向着更好的趋势发展。

3.2 美化农村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大群众逐渐认知了环境保护的意义,一旦发生生态环境问题,可能给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通常来讲,较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有效规避自然灾害,并且可以推动协同发展。因此,应主动探寻发展的路径,全方位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促使农村环境实现优化,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舒适的生态环境,可以提供更为充足的资源,提高生存空间舒适性。另外,若人处于舒适环境,可以缓解一些不好的情绪,比如压抑与沉闷,进而促进新农村发展[2]。

3.3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一般来说,若环境是理想的、舒适的,则表示存在干净的水,不会导致空气被污染,以农村经济发展来分析,这些为不可缺少的条件。并且,为较快达到协同发展目的,需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农药与化肥的施加,针对作物生长,保证可以为其建立良好环境。就绿色产品而言,相比于一般农作物,可以得到消费者较多的青睐,价格方面会相应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收入。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维护生态环境,持续增加林地面积,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优化生存环境,在维护好环境的同時,也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收入。

4 协同发展的路径

新农村发展进程持续变快,基于这样的背景,加以注重协同发展,有助于更好建设农村经济,同时可为生态环境进一步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正确认知协同发展的意义,并且根据具体状况,积极寻求协同发展路径。某省为农业大省,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来讲,二者有着相对突出的耦合关系,久而久之,协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过尚未实现较高程度。协同发展效应并不高,长时间处在中度协同环节,尚未达到最优效度,这和多方面有关,即:协同发展意识不够强,技术存在滞后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上述因素,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4.1 完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经济发展环节,为了实现协同发展目的,需要充分遵循生态规律,综合考虑农村建设状况,科学使用自然资源,根据环境评价机制,构建能够符合生物链规律的特点系统。同时,充分把握经济生产特点,掌握生态环境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科学进行产出活动,不断健全生产模式。转变单一生产结构,根据土地特点合理规划农业区,促使生产形式更加完善,提高系统能量转化效果。除此之外,按照农业资源特征,采取科学的方式来开发资源,避免发生,关注产量而未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

协同发展阶段,还需要构建立体模式,一般指针对农业生态系统,尽可能使用其立体空间,旨在建立能够共存的系统。以高层种植区为例,通常情况下,它是农用地边缘处,应该最大程度种植植物,有效降低辐射能的转换,关于部分低种植植物,应积极引入混种模式。一般来讲,在科学应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可以追踪能量流出,推动农业经济更好地发展。另外,完善单一农药防治方式,进一步保护资源与环境[3]。

4.2 加强污染源把控 农业经济发展持续推进,基于这样的背景,为了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更好地保护水土与森林资源,强化控制污染源是关键。因此,需要强化发展清洁化生产,基于现代化技术,构建且健全环境指标评估,在有效开展环境检测的基础上,科学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相关实践可知,积极引入清洁生产模式,能够很好地消除环境问题,促使农业结构全面优化。除此之外,应大力使用环保型饲料,构建并完善产业链,降低秸秆燃烧,充分把握、控制污染源,进一步来优化农村环境。

4.3 引入农业生态信息模式 现如今,信息技术持续进步,很多行业都迎来了发展机遇。因此,处于协调发展阶段,需要加强推广信息技术,推动建立生态信息模式,不断健全信息平台,达到信息无障碍沟通,确保共享信息资源。另外,当构建信息平台时,需要强化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促使人们得到正确认知,为进一步建设生态农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针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对于二者的连接,科技与信息协同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并且在协同发展中,为不可缺少的内容。二者的协同发展,除了彰显了多个效益的统一,比如生态与经济效益,也和诸多问题有关,如食品安全。对此,应积极体现科技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推动农业的革新。现如今的信息技术,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切实增加了农业产量,事实上也引起了这样的窘境,即高投入、高污染等,这些都能够影响到生态环境。在认可农业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寻找突破口,革新农业。今后的农业发展,应加强研发,制造友好型产品,进一步来取代农药、化肥等,降低由于生产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切实增加环境保护效度。除此之外,还应强化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引入农业现代化技术,以便在农户具体行动中有效融入可持续发展思想[4]。

4.4 提高协同发展意识 协同发展效应的构建,与农户行为意识息息相关,一些农户由于未经过相关技术培训、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采取单一种植、过于使用化肥农药,表面上获得较好的产量,但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微生态结构,增加了土地负担[5]。就地方政府而言,需要建立条件支持农户接受教育,并且需要强化对他们的培训,不断充实培训内容,延伸培训渠道,确保整体培训质量及成果,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支持构建立体养殖模式,促使生态链更加稳定,转变以往防治方式,根据生物间所存在的规律,有效提高病虫防治能力。就广大农户而言,需要积极学习有关的先进技术,产生协同发展共识,为更好地落实农业政策建立较好的舆论氛围,为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创造较好的社会环境。

5 结语

总而言之,新农村发展中,需要立足于协同发展,同时将此当作根据,合理制定处理方式。另外,新农村建设阶段,针对生态环境及经济,应关注二者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分析农村生态与资源环境的状况,比较研究、综合考虑,构建并且健全循环生产模式,提升环境资源使用率,推动经济更好地运行,使农业经济实现稳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启梅.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31):42-43.

[2]高海滨.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刍议[J].中国市场,2021(20):42-43.

[3]胡铭焓.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问题及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21,41(05):114-119.

[4]郑立霞.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9):55-56.

[5]李振春.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1):15-16.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农业经济协同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概述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