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北宋】王安石《商鞅》
在传统美德中,“信”为做人之根本,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故而《老子》中才会发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感慨。这句话的意思是:诚实的话,其言辞并不华美;而华美的言辞,也并不一定就是可信的。儒学大家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强调一个人说话时一定要讲信用,说到做到。可见,“信”远在古代就已经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
且看“信”字的演变过程:
观图可知,“信”最早出现在金文中,金文的“信”从“人”从“口”。“口”是用来说话的,而“信”的本义为真心诚意、言语真实。“人”“言”为“信”,这是说言人言者才有“信”,反之则为“欺”。由此,我们便能将从“人”从“口”的“信”字理解为“人讲话要诚实”。发展到小篆阶段,除了从“口”变为从“言”外,“信”的意思并未发生多大改变。经后来的隶变,才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楷书“信”。
由于“信”以人言代指思想或真實,进而引申为崇奉,如信仰、信徒、信奉等。“信”又是口头或书面传达的讯息、函件,如信息、信件、信函、信鸽、信访等。此外,“信”还可指随便、任意等意思,如信手、信步、信笔等。
在儒家所倡导的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里,“信”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在孔子眼中,“信”当为“士”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认为人只有有了诚实的品德,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办事处世才会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