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的音乐制作与传播

2022-05-06 15:02樊思驿
教育·校长参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旋律音乐文化

樊思驿

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追求精神。文化犹如一个生命体,孕育着民族的根和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和血脉,是内在精神的支撑和稳定信念的支持,使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国家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发展力。中国音乐有着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把它作为治国化民的重要载体。在西洋音乐盛行的今天,我们非常有必要弘扬我们的优秀音乐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文化与音乐的关系

文化与音乐制作 通俗来讲,音乐制作指的就是作曲工作,指经过了写词、作曲、配置和声、编曲、录制、后期混音后形成成品歌曲的过程。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在他的著作《音乐人类学》中讨论了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他创立的“声音—概念—行为”研究模式,已经成为音乐人类学研究的经典。之后,孟凡玉也在《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中指出:“在梅里亚姆的研究模式中,音乐的声音不再是孤立的存在,通过音乐概念、音乐行为的探讨,把音乐和人类社会、思维、行为方式等一系列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音乐人类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的研究模式。”

文化与音乐传播 音乐传播学是一门研究音乐传播现象的学科,是指从现代传播学角度出发,系统、深入地研究人类音乐文化信息的传播现象、规律及其相关理论的学科。赵志安教授在“音乐传播导论”中探讨了在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下,信息化的音乐文化在社会环境中被交流与共享的系统活动过程,而后进一步提炼出作为学科范畴的音乐传播所具有的特征:音乐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内容是“信息化的音乐文化”;音乐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系统传播活动,其活动的展开受到多重社会环境的影响;音乐传播是一种动态的系统传播活动,包括多种传播行为和系统活动过程;音乐传播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传播活动,本质是依托音乐艺术符号和共同的艺术经验,音乐信息在音乐传播的传播、接受主题双方之间引起心灵共鸣的一种精神交流行为。同样,我的导师佟雪娜也以《“施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题,通过介绍调查中常犯的错误,谈到掌握音乐调查方法的紧迫性。

音乐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音乐制作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五声调式作为古代汉族的传统音律,共有五个音,分别为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的构成原理是,从宫音开始,依次向上构建五度音程,如此便形成了具有强烈中华民族特征的五声调式,在中国古代以及古代的民间音乐中被广泛使用。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制作人开始意识到“华流”才是未来发展的主流,他们的创作开始逐渐转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进行音乐的制作。有些是通过歌词进行展现的,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这首歌曲则是以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为歌曲命名。林俊杰的《曹操》也是如此。有些是通过歌曲的调式调性以及特殊的歌曲写作手法进行展现的,以一首宫调式的流行歌曲——刘欢的《我和你》为例,这首歌曲采用了“模进”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手法,同头变尾和重复平行乐句的写作手法,充分表现出了强烈的中国特色,使听众在听到歌曲旋律后能够迅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虽然只是极为简单的五个音符所构成的调式及旋律,惊叹于它能造就如此悠然婉转、顿挫盎然的旋律,体现出了强烈的东方审美。《我和你》这首歌曲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通过网络平台向全世界输送了具有独特性的中华民族的中国文化,同时也在歌名和歌词中表达出了中国以及中国人民互惠包容、开放共进的心意,更进一步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大气之势,侧面体现出了我国极强的文化底气、文化自信。

如此便可以得出结论,音乐制作对文化自信的作用可以体现在歌词、旋律、调式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表现手法等进行文化输出,这样一首充盈着满满中华民族特征的歌曲配合着音乐传播被各族人民所接受,也是更好体现我国综合国力的另一种方式。

音乐传播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中国音乐学院王黎光教授在2015年首次提出“中国乐派”这一既定概念,在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后,引发了很大反响,对于“中国乐派”的说法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认可这一概念。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也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我国音乐的发展史从最早的宫廷音乐,到表达百姓心境的民歌出现,歌舞结合、叙事歌曲、佛教音乐、法曲,再到燕乐、说唱音乐,最后是流行歌曲的盛行。

我认为,音乐传播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以现在的热门短视频传播抖音为例,一首歌曲在得到大众审美认同后快速冲上热播榜,这首歌曲的旋律会迅速占据众多用户的视频资源,该歌曲的旋律也就深深刻在了用户的脑海中,如此便达到了音乐传播的最大效果。由此可见,音乐传播的关键有三:高质量的作品、较大的传播平台以及大范围的用户受众。音乐得以传播的源头有三项:一是音樂人的传播,二是音乐作品本身的传播,三是音乐背景的传播。以抗疫公益歌曲《心暖心等于世界》这首易家扬作词、许嵩作曲、金牌制作人张亚东为制作人的歌曲为例,它选择了大张伟、品冠、刘惜君、李佳琦、彭昱畅等七十多位明星志愿者参与了歌曲的演唱,如此便可以理解第一项——靠偶像歌手带动作品的流量。他们靠自己的知名度和个人魅力带动了粉丝群体,呼吁粉丝与他们一起为爱发声,用音乐传递希望与力量,通过这种音乐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来抚平因疫情而惶惶不安、浮躁的心情,增强国家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

在全民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之下,社会各界力争弘扬正能量和积极的人文关怀,演艺人员和媒体也通过自身的专业和力量,承担起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也体现出了举国同心和我们强大的民族文化。这首歌曲是由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成立,太合音乐集团号召华语音乐力量,由太合音乐集团联合新华社“声在中国”、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文投控股、抖音联合出品发行,歌曲一经发行后,借由龙头平台和众多传播渠道的优势得以迅速传播,歌曲通过互联网、短视频App、电视节目等发送给受众。由于歌曲主题符合当下的大环境背景,加上朗朗上口的旋律及真实贴切的歌词,高水平的作品质量使得传唱度更加可观。

在新冠疫情这场巨大的考验面前,中华儿女顽强的民族精神,在社会各界舍小家为大家、舍小爱为大爱的付出和奋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歌曲《心暖心等于世界》,不限时间和空间地用音乐传递着中国人民不畏困难、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希望与决心,体现出了音乐传播对于增强文化自信的巨大影响。

如何利用音乐增强文化自信

音乐制作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纵观近期我国最新发布的众多流行歌曲,不难发现我国音乐制作人的创作方式和艺术审美已经开始出现转变,他们意识到不能再追随国外的潮流,忌讳照搬外国乐曲,而是着重考虑作品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中国音乐的优势。关于如何更好地在音乐制作方面宣传并增强本民族文化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

一是发挥出中国民族乐器的优势和特性。在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些虽影响不大,但会影响整体听感的问题,即使中西方乐器具有相似的发声原理和音色,也不能盲目地进行替换。例如唢呐不能等同于小号,唢呐并非准确到音分的声音正是其在民乐音色中独树一帜的奇特魅力,若将其放入和声配器中,不稳定的音高则会使原本稳定的和声肢体变得不协和,听觉效果大打折扣。而笛子的音准相对要更加稳定,但在实际作曲时笛子在高音区的音色略显尖锐,如果用其演奏密集排列的和声,音响效果则不如单一的旋律线条那样突出。民族乐器的特点就是融合度低,不能使用多种乐器各作为独立声部出现演奏和声,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也同样是民乐一大特点,我认为可以运用展衍、换头合尾以及变奏延伸的手法来扬长避短,发展旋律。在创作民乐的实践中我发现,中笙、阮等乐器具有较强的综合过渡性,如果以民族乐队的思维创作,合理利用民乐的优点,通过作曲技巧规避其部分弊端,则可以收获一首很好的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歌曲。

二是合理使用五声调式结构的旋律。对比分析国内外歌曲后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方歌曲音乐的伴奏中,配器讲究严格按照和声进行,而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则有着“声可无定高,拍可无定值”的灵活特点,中国传统调式也是更加灵活开放的,所以东方音乐相较于系统的西方音乐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所以音乐制作人可以在歌曲的调式调性上运用特有的中国传统五声调式来宣传中华民族特有的东方文化,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具体做法可以是以五声调式为主进行歌曲旋律的写作,辅以偏音变徴和变宫形成六声或七声调式,可自由灵活地旋宫、转调。另外,为了丰富歌曲旋律和色彩,增加情感冲突,则可以在五声调式中加入偏音,组成了“清、雅、燕”乐三种不同的调式。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多使用大调式,形成较多使用二、四、五度而避免小二度音程的旋律,其中以“大二度+小三度”“或小三度+大二度”的三音回绕“商—角—徴”和“角—徴—羽”这类音型为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听到中国风的歌曲就有一种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之感,这一点在对比日本小调式音乐有着更加明显的对比。我在创作歌曲时还经常加入中国民族乐器特有的泛音、倚音和特殊演奏法来达到加花的效果。

音乐传播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我看过一篇关于中央音乐学院刘月宁教授的采访,她曾在“用音乐理解中国——‘新丝路探索者乐队中美音乐文化分享之旅”巡演的音乐会进行了扬琴演奏,也被誉为是“中国音乐的世界符号”。一直以来,这位教授都是我十分敬重的人之一,她的态度、观点以及做法深深影响着我。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沟通,音乐是最好的载体之一,而扬琴又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同时刘月宁教授作为一名致力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音樂演奏家,她以扬琴为纽带进行音乐文化的输出,致力于用音乐沟通并联结中国和世界,用音乐传播的方式来唤起世界各族人民的情感共鸣,增强我们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在我看来,她的底气一部分来自对自己专业演奏能力的自信,另外很大一部分则是来自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再看瓦尔帕莱索大学孔子学院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中国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效果,取决于孔子学院组织内部的竞争力。首先要保证组织内部软硬资源的充足,然后组织需要有更加系统、权威、专业的决策和战略规划,最后要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这三方面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我看来,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以下三步:一是拓展人力与物质等资源。加大引入聘请高水平的音乐师资力量,使音乐传播能够达到一定的人力资源,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已有师资进行定时培训,提高中国民族音乐传播的效果和范围。二是提高音乐传播活动质量。孔子学院想要进行高效率的民族音乐传播,其组织内部的决策成员需要有较高的音乐专业素养为依托,这就相当于是我国音乐在外国的“门脸儿”,如果由一个毫无经验及艺术审美的人来经营,且不说音乐传播的效果如何,其所传播的音乐内容也难以言喻,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的音乐文化“走出去”,也不利于建立文化自信,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三是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孔子学院中国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活动具体表现为:开设器乐演奏课程,举办各种大型音乐类活动,如大湖音乐节、新年音乐会等,这些活动体现出了孔子学院成员们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活动策划能力,能够更好地树立起我国民族文化的标杆与旗帜,使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当今世界正处于文化交流发展的大好时期,经济交通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文化传播的加速剂。在音乐方面,合理的运用音乐制作技术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古代常用的民族调式写进歌曲中,再有效地将民族音乐歌曲及文化传播出去,如此方可捍卫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地位,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力地彰显中华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猜你喜欢
旋律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谁远谁近?
音乐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
音乐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