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學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在指导中班幼儿进行区域手工活动的过程中,我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并认真地观察幼儿,适时地引导幼儿,给幼儿充足的材料,提供思考的机会、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在“动手”中学会“动脑”。
中班幼儿手部动作相对于小班灵活了许多,喜欢运用多种工具进行创作,但是,由于对工具的不熟悉,幼儿不能正确地运用工具在美工区进行手工制作活动,从而制约了幼儿艺术创作的水平,也会影响幼儿手工活动的兴趣。所以,我围绕美工区中的手工制作工具开展小的主题活动,创设不同的情景,鼓励幼儿自主地选择工具,探索工具的使用。例如:在美工区进行豆子粘贴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粘贴工具:胶棒、透明胶条、双面胶、乳胶等,鼓励幼儿自己尝试粘贴豆子进行装饰,他们经过选择主要集中在胶棒、双面胶和乳胶上,在粘贴的过程中,幼儿对乳胶和双面胶的使用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并能够正确地使用它们。
中班幼儿的操作与探索能力和积极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适合幼儿探索与发现的材料和机会,鼓励和支持幼儿大胆地尝试和探索,使幼儿获得满足的同时增强探索学习的兴趣。例如:美工区装饰制作拖鞋的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使用这些材料,去制作拖鞋,利用同种材料的幼儿我还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制作,如交叉、平行、人字拖等,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装饰形式:如粘贴图案、绘画图案等。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动脑,积极尝试,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拖鞋,我们还在班里开展了拖鞋展。幼儿又在欣赏同伴的作品时得到新的启示,形成良性循环。
《纲要》中指出: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是独立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认知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所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提出问题,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教师启发性的引导,支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探索 例如:在国庆节结束后,很多幼儿去天安门广场欣赏不同的花卉,带回来大量的照片,幼儿对不同形态的花产生了兴趣,就主动到美工区去画花,为花涂色。此时,我组织幼儿谈话,除了用绘画的形式,我们还用毛线制作了一朵菊花请幼儿欣赏。幼儿欣赏后,开始观察班中的各种材料,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对幼儿的意见都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积极地尝试制作,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幼儿,使他们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对活动充满了兴趣,还和教师一起布置了主题墙饰—“花的世界”。
教师提示性的帮助,支持遇到困难的幼儿重新找回兴趣 幼儿在美工区进行手工活动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要认真地观察,适时地帮助、引导幼儿,使幼儿的兴趣得以保持。例如在美工区组织幼儿制作美发馆的彩灯时,班里的文文,选择用双面胶来粘贴彩纸条,她把双面胶撕成小块粘在彩纸的头上,然后粘在彩灯上,粘的速度非常慢。她慢慢地失去了兴趣,开始左顾右盼。我走过去,提示她想一想如何才能粘得又快又整齐,引导她把双面胶直接粘在彩灯上,然后再用彩纸粘贴在双面胶上。还引导她用不同的规律进行装饰,提高了她的兴趣,文文很快把彩灯装饰完,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自己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一步步地积累经验,这样他们获得的经验才是真正被他们理解的财富。所以,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不要追求作品的完美性,应该让幼儿充分地去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大胆探究,丰富幼儿的经验,提高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花石匠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