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淄博四季青医院药剂科,山东淄博 255000
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患者而言,其呈现出病情反复发作特点,往往合并表现出心悸、恶心、呕吐以及汗出等系列症状[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作为周围性眩晕疾病一种, 主要分为原发性以及继发性,以原发性出现较为常见[2-4],特别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对患者造成影响极为显著,临床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展开对应治疗[5-7]。该研究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0 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患者进行研究, 随机分为参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和研究组(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旨在探讨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患者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完成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 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患者进行研究, 随机分为参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和研究组(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各50 例。 纳入标准:头位表现出向重力方向运动后, 反复发作或短暂性眩晕或者头晕;对于该次研究可以积极配合,以往无前庭障碍疾病史以及位置性眩晕史。排除标准:头晕因为其他疾病导致者; 患有严重肝肾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者;表现出严重抑郁、焦虑现象者。 参照组男30例,女20 例;年龄39~82 岁,平均(75.25±2.25)岁。研究组男31 例,女19 例;年龄41~83 岁,平均(75.27±2.28)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以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1 参照组 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国药准字H201 00025,规格:6 mg)治疗,1 片/次,3 次/d,保持为期2周治疗。1.2.2 研究组 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展开治疗,处方为:天麻、法半夏、橘红、白术、当归、泽泻、生姜、川芎以及大枣各10 g;黄芪以及茯苓各15 g;甘草6 g。1 剂/d,2 次/d,保持为期2 周治疗。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患者中医临床体征、症状均转为正常,症候积分获得减少,程度≥95%;显效:患者中医临床体征、症状均获得好转,症候积分获得减少,程度≥70%;有效:患者中医临床体征、症状均获得好转,症候积分获得减少,程度≥30%;无效:患者中医临床体征、症状均获得好转,症候积分获得减少,程度<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②比较两组临床症候积分。 主要为头昏蒙重、眩晕、胸闷恶心或者视物旋转等;越高分值,对应越严重疾病症状。 ③比较两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情绪评分、功能评分、躯体评分),越高分值,对应越严重眩晕障碍。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 (96.00%) 高于参照组(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治疗前,研究组临床症候积分同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症候积分低于参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0)参照组(n=50)t 值P 值14.61±3.77 15.01±3.75 0.531 0.596 4.81±1.73 10.45±1.82 15.882<0.001
治疗前,研究组情绪评分、功能评分、躯体评分、DHI 总分同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情绪评分、功能评分、躯体评分、DHI总分均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DHI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DHI 评分比较[(±s),分]
组别研究组(n=50)参照组(n=50)t 值P 值情绪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12.95±3.19 13.35±4.32 0.526 0.599 5.89±1.53 9.02±1.22 11.310<0.001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躯体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14.02±3.25 13.19±2.81 1.366 0.175 5.81±1.81 8.02±1.29 7.030<0.001 11.61±3.49 11.67±3.52 0.085 0.932 6.15±1.25 9.22±1.23 12.378<0.001 DHI 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38.53±6.13 38.56±6.17 0.024 0.980 17.25±3.25 25.29±3.15 12.560<0.00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作为前庭周围性眩晕一种,其表现为患者头位向重力方向发生改变后,突然表现出剧烈、短暂以及反复发作眩晕现象,并且往往表现出眼球震颤,通常持续时间在1 min 以内,往往合并表现出恶心呕吐等系列症状, 通常于床上翻身时发作[8]。此种疾病存在自限性特点,并且极易复发,对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日常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使患者表现出系列不良情绪。 临床对于部分患者在成功完成复位后,仍然会呈现出昏沉感、头晕、漂浮感以及行走不稳感等,即表现出残余头晕现象[9-11]。 头晕出现会导致患者跌倒等系列不良事件概率增加,对其身心健康会产生严重危害, 对此确定有效方法展开疾病治疗存在显著意义[12-17]。
该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参照组(76.00%)(P<0.05);分析此种结果原因为,常规西药运用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同吴文卓[18]在《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改良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代谢异常的影响》中表现出一致结论,其文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60.0%,说明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有效应用效果明显。处方中川芎可行气活血;当归可活血补血; 二者配伍治疗可做到通畅脑络、 活血祛瘀、荣养脑窍以及养血和血。大枣、生姜、甘草可以对脾胃共同调理,对药性调和,全方合用,获得定眩止晕效果,获得理想结果,充分证明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运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疾病治疗中可行性。
综上所述,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有效应用后,观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候积分、DHI 评分,获得显著改善, 可促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患者综合疗效、总体预后水平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