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转折复句构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动态模型构拟

2022-05-05 12:19郭燕妮
关键词:复句构式图式

郭燕妮,刘 利

1.北京师范大学 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珠海 519087;2.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转折复句是一种构式,也是表达转折关系的重要语言形式,兼具实用性和常用性特点,其逻辑语义核心是“轶出预期”,即前面一个分句陈述的事实在人们的心中引起某种预期,后一分句却轶出了先前的预期。学界曾对汉语转折复句进行过历时研究、专书研究、类型学研究、二语习得研究、认知研究等多角度的分析,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语义关系、关联标记等点或个别语言符号的探讨,而缺少将转折复句作为一个构式进行整体考察的研究,整体性研究不足,不利于汉语转折复句演变规律的揭示。作为一种构式,转折复句本是一种“形式语义对”(a form-meaning pair),“其形式和语义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匹配体”(1)A.E.Goldberg,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4.。“形式与语义相互依存、共同演变,导致新的形式意义配对(形式新-语义新)产生”,即 “构式化(Constructionalization)”(2)E.C.Traugott & G.Trousdale,Construction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al Chang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p.35-37.。但汉语转折复句在整个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形式语义对”,其形式与语义具体是如何相互依存、共同演变的,学界鲜有讨论。有鉴于此,我们拟基于已建立的汉语转折复句语料库(3)汉语转折复句语料库是刘利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复句历史演变研究及其语料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在项目结项前暂未向社会发布。该语料库收录了上古至现代有代表性的包括《尚书》、《左传》、《史记》、《三国志》、《世说新语》、《朱子语类》、《水浒全传》等在内的27部文献中的有标转折复句。,从构式语法的角度考察转折复句的历史演变,探寻转折复句构式演变的路径、动因与机制,构建转折复句构式演变的动态模型,以深化对转折复句的认识,提升转折复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转折复句演变规律的揭示提供依据,也为并列、因果等相关复句及少数民族语言、其他语系语言转折范畴构式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和思考(4)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把考察对象限定为一重转折复句,也包括含有转折关系和其他关系的多重复句,此时,我们只讨论转折关系,而不考虑复句层次。。

一、汉语转折复句构式的形义匹配

按照逻辑语义关系标准,我们将汉语转折复句分为转折句和让步句两大类,让步句又包括容认句和纵予句。“转折句是指以‘但是’类连词或副词连接的转折复句,以‘A,但是B’为代表句式;容认句是以‘虽然’类连词单用或与‘但是’类关联词语匹配构成的转折复句,以‘虽然A,但是B’为代表句式;纵予句是以‘即使’类连词单用或与‘但是’类关联词语匹配构成的转折复句,以‘即使A,也B’为代表句式。三类转折复句存在语义关系的细微差别,转折句指分句间有突然转折关系,容认句和纵予句有先‘姑且承认’,然后加以‘转折’的特点,一般来说,容认句‘姑且承认’的是实在的事实,纵予句‘姑且承认’的是假设的事实。”(5)此分类是郭燕妮综合了胡裕树《现代汉语》、张静《新编现代汉语》、王维贤《现代汉语复句新解》、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等诸位先生的观点而形成的分类,见郭燕妮:《汉语转折复句的历史演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以上三类转折复句的形式和语义匹配可列表归纳如下:

表1 转折复句构式的形义匹配表

由于“构式是认知域中的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构式的意义来源于人的认知域里的意象图式”(6)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104-105页。,我们又可以将以上三类汉语转折复句抽象成以下四种图式。

图式1:无标记图式,即(……,……)式。上古时期,有很多转折复句是无标记图式,两个分句之间没有关联标记,完全靠意合,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需要凭借语用推理,依靠上下文语境或文章主旨进行推断。例如:

(1)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

(2)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

例(1)前面分句“事君尽礼”预设“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可结果是别人以为他在谄媚,结果轶出预期,从而构成转折。

例(2)“人皆有兄弟”与“我独无”看似是两种情况的并列对举,其实结合上文“司马牛忧曰”可知说话者的语义重心在“我独无”上,前句预设“我也有兄弟”,实际上“我独无”,所以忧愁,实际轶出预期,形成转折。

图式2:单标记图式。上古时期,还出现了单标记图式,这是从无标记图式到有标记图式的跨越。按照构式化理论,构式是一套分层级的系统,一种构式可以包含很多个子图式,子图式又可以包含各种不同的微构式(micro-construction)。单标记图式也包括两个次类:

一是句间标,在两个分句间使用关联标记,即(……,关联标记……)式。句间标将图式1中两个比较松散的分句用关联标记结合起来了,并且凸显语义。例如:

(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左传·僖公五年》)

这一类图式主要是指有标记的转折句。据我们的语料统计,发现上古时期和中古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转折句关联标记是“而”,那么从上古到中古,转折句的点标记就是“A,而B”。

二是从句标,即(从句关联标记……,……)式。

从句标只在从句部分使用关联标记,此时的关联标记同样具有明显的凸显语义的作用。如前置先行标记 “虽”、 “虽使”、“虽然”、“纵”、“即”等。例如:

(4)容认句: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尚书·泰誓中》)

(5)纵予句: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论语·子罕》)

这一类图式包括单标记的容认句和纵予句。在上古和中古时期,容认句中使用最多的关联词是 “虽”,且以“虽”单用为主,故上古、中古时期容认句的点标记就是“虽A,B”。纵予句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连词是“纵”,也是以“纵”单用为主,因此上古、中古时期纵予句的点标记就是“纵A,B”。

图式3:框架匹配图式。发展到中古以后,框架匹配图式占比越来越重。这一图式的两个分句均使用关联标记,即(关联标记1……,关联标记2……)式。

图式3中分句间的语义关系最明确,结合也最紧密。这一类图式也主要是指容认句和纵予句。常见的框架匹配式如“虽/虽然……,而/则/但是……”、“纵/纵使……,也/犹……”等。例如:

(6)容认句:园虽佳,而人之志则荒矣。(《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

(7)纵予句:使人君不罪其吏,虫犹自亡。(《论衡·商虫篇》)

Hopper和Traugott认为:“语义上两个小句之间的依存关系越密切,语法形式上两个小句的联系也越紧密,语法化的程度也就越高。”(7)P.J.Hopper & E.C.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p.168-177.这也恰恰体现了语言的距离“象似性”:两个状态或事件的联系越紧密,表述这两个状态或事件的词语结合也越紧密。这种紧密结合的手段之一就是关联匹配。

图式4:后续从句标记图式。 到了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系统内部又出现了新的“形式语义对”——主句在前,从句在后。即(……,后续从句标记……)式。例如:

(8)他不想打架,虽然不怕打架。(《骆驼祥子》)

(9)那吃不上饭的,当已无处去当,卖已无处去卖——即使有东西可当或卖——因为天色已经黑上来。(《骆驼祥子》)

(10)他明天必须上学,哪怕要向学校老师泄露真情,虽然他清楚刘桂珍一定不认为这是旷课的理由。(《我是你爸爸》)

以上例中的主句放在了从句之前,前置先行连词 “虽然”、“即使”、“哪怕”被后置。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里面有零星用例,但不普遍。刘百顺检索到两例翻译佛经中的“虽然”后置用例(8)刘百顺:《连词“虽然”“然虽”考辨》,《语言研究》,2008年第1期,第90页。。如:

(11)若菩萨摩诃萨已受天根不受龙根,虽然欲受龙根便能降诸法雨。(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经》卷五)

(12)无有变异真如法,但有言说无余义。无有用事及用着,虽然佛化诸群生。(北齐那连提耶舍译《大宝积经》第六十四卷)

我们也考察了《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转折复句,没有发现从句后置的情况。

而在印欧语中从句在后的情况很普遍。如:

(13)“It was very kind,even though it was only a — dream.”(TheAdventuresofTomSawyer)

(14)“I didn’t want to run across them devils,even if they was dead.”(TheAdventuresofTomSawyer)

(15)All three of the dog’s noses sniffed madly in their direction, even though it couldn’t see them.(HarryPotterandtheSorcerer’sStone)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语言接触日趋频繁,印欧语中的转折复句图式是有可能对汉语转折复句构式产生影响的。

二、汉语转折复句构式历史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据前文分析可知,汉语转折复句构式在整个历史演变过程中呈现了四种图式。这四种图式的演变路径可以归纳为:从无标记图式到单标记图式,从单标记图式到框架匹配图式,从从句标图式到后续从句标记图式。此演变路径的归纳可以在语料上得到佐证。我们选取了上古至现代语料相对更为丰富的十部文献中的有标转折复句,对句间标、从句标、框架匹配、后续从句标四种图式的用例情况进行了统计,图示如下:

图1 汉语转折复句构式比例图

从以上构式比例图可以看出,自上古以来,句间标图式一直占据优势地位,从句标图式的比重在逐步缩小,而框架匹配图式比例相应增多,到了近现代,甚至大大超过了从句标图式,后续从句标记图式在现代有零星用例。不难发现汉语转折复句构式比例的变化与构式演变的路径具有一致性。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讨论,是什么因素促使汉语转折复句图式按照以上路径发生演变,其演变的机制是什么,呈现怎样的演变模型?下面我们就对以上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一)从无标记图式到单标记图式

转折复句从无标记图式向单标记图式演变首先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前后分句具备语义亲近的语义基础;二是前后分句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即预期在前,轶出预期在后。

我们以《论语》中的三个句子为例:

(16)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17)亵裘长,短右袂。(《论语·乡党》)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这三例中的两个小句能够看作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首先是因为分句之间具备了语义关联,两个分句都存在对立并举的成分,如“进”与“止”、“长”与“短”、“三军”与“匹夫”、“可”与“不可”的平列对举,这是语义亲近性的表现。但分句间的语义关系不能完全从句子内部结构进行判断,因为“平列并举”的语义关系会引起重新分析,既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转折关系。到底是哪种语义关系,还需要结合说话者的主观意图进行判断。根据语用推理,如果明确了说话者主观上是先有某种预期,结果却与预期相悖,此时就可判断为转折关系。

其次,关联标记的语义凸显功能促使转折复句从无标记图式向单标记图式演变。由于无标记图式的两个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需要借助语用推理,这样势必影响交际效率。应句法严密化的要求,此时交际上呼唤一种手段能够凸显这种逻辑语义关系从而提高理解效率,而关联标记具有“语义标示功能”(9)徐式婧:《汉语偏正复句关联标记的功能连续统》,《汉语学习》,2020年第1期,第32页。,恰好满足了这种交际需要。

如刘利选取的一组句子(10)刘利:《标记的控制优化与转折复句的演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54页。:

(19)众人皆有余,我独遗。(《帛书老子校注》甲本残卷实录)

(20)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同上)

(21)众人皆有余,而我独遗。(王弼注通行本《老子》)

(22)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同上)

(23)纵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诸乎?(《左传·定公元年》)

对比例(19)(20),例(21)(22)加上标记“而”字之后表转折的语义就明晰多了。再看例(23),如果将关联词“纵”去掉,余下“子忘之”与后文的反问句式表达的否定意义并列对举,仍然可以引起重新分析,但加上标记“纵”之后前后项的让步转折关系就明确了。由此可见,语言的形式标记,正是为了交流时的处理方便,形式与语义的相互匹配,也正是语言动态发展的一种特征。

也就是说,当无标记的前后两个分句具备了一定的对举语义基础,又遵循预期在前、轶出预期在后的时间顺序原则、受主观化影响,人们就会借助关联标记手段凸显语义,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形义匹配的单标记图式。

从无标记图式到单标记图式的演变模型可图示如下:

(S1代表从句,S2代表主句,C1代表从句关联标记,C2代表主句关联标记)图2 无标记图式向单标记图式演变模型

(二)从单标记图式到框架匹配图式

从无标记图式到单标记图式的演变路径可以有两种,一是向句间标发展,一是向从句标发展。

向句间标发展符合联系项居中原则,因为“联系项处于所联系的两个成分中间是最符合象似性原则的”(11)S.C.Dik,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Grammar,Part 1:The Structure of the Clause,Eds.,By Kees Hengeveld,Second,Revised Version,Berlin &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7,pp.45-50.。关联标记作为联系项最优先的位置就是居中,如“而”、“则”等后续前置关联标记的位置就是这一原则的象似表达。

比较难理解的是向从句标发展,这时候时间顺序原则一直在起作用。如“虽”、“纵”、“即”等从句标,它们的出现并不符合联系项居中原则。这类标记联结的是容认句和纵予句,表达的是“先姑且承认再转折”的语义关系。但无论是先姑且承认实在的事实还是先姑且承认假设的事实,都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即预期在前,轶出预期在后。而“虽”、“纵”、“就”、“即”等关联标记本身的语义正体现了这种顺序性。例如:

“虽”,“诺也”,表示应允,“应允”就是对某一事实加以承认,所以“虽”有先姑且承认的意思。“纵”,“放纵”,“纵A”就是无条件承认A。它们都是表示对某一事实的承认,当这种承认被作为前提时,就逐渐产生了连词用法。“就”,“即也”;“即”,“就食也”。它们都有“靠近”的意思,“靠近”意味着空间上的距离短,映射到时间域,就表示某件事紧接着某一时间后发生,时间上的这种先后关系又有可能演变成事理上的先后关系,比如先有某条件或前提,在某种条件或假设前提下,自然会发生某事。语义基础是诱发逻辑偏移的条件,在主观化倾向的渗透下,人们的逻辑关系意识经过调整或变化后,句法形式就会相应发生改变,这些词就作为前置先行标记固定下来。

但这些从句标没有出现在“中介”位置,显然违背了Dik的“联系项理论”。当语言的一种规律遭到破坏时,语言的自我调节机制就会发挥作用,自发修补被破坏的规律,以恢复语言的对称性、系列性等。反映在转折复句系统内部,就是系统自觉地启用了框架匹配的方法来“补救”,形成“虽然……,但是……”、“纵使……,也……”等优化框架组合,来完成偶标的象似表达。

可见,从单标记图式到框架匹配图式,联系项居中原则一直在起作用。

从单标记图式到框架匹配图式的演变模型可图示如下:

图3 单标记图式向框架匹配图式演变模型

(三)从从句标图式到后续从句标记图式

贺阳认为,汉语复句从句后置的倾向与英语主从复合句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即 “欧化”趋势(12)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第16页。。但我们也注意到从句后置句式在古代汉语里面已有零星用例,朱斌也发现居后“虽然”句在古代已有使用,只是还不具普遍性(13)朱斌:《汉语复句句序和焦点研究》,广州:中国出版集团,2013年,第136页。。那么,还会有什么因素可能导致这种构式出现?我们探析到了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联系项居中原则一直在发挥作用。前面我们分析了从图式1到图式3,“联系项居中原则”对转折复句的构式演变起着潜在制约作用。其实,到了图式4,仍然受到这一原则的影响,无论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都表现出了相同的“联系项居中倾向”,汉语、英语都非常一致地将带有关联标记的从句后置,此时的关联标记位于分句之间,后分句之首,正好处于“居中”的位置。

其次,语用凸显的需要。不管是转折句、容认句还是纵予句,都存在“预设在前,轶出预设”在后的时间顺序性,所以表现为从句在前、主句在后模式,图式4的出现显然打破了时间顺序原则,也打破了汉语话语信息编排由旧到新的焦点信息原则。这种后续从句标记图式可以看成是一种打破常规语序的凸显语序。“凸显语序”的运用,取决于说话人的主观选择(14)吴为章:《语序重要》,《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第431页。。朱斌认为这种凸显语序受到“凸显原则”的制约,是典型的语用语序。

如例(8)中“虽然不怕打架”后置后,弱化了容认性让步,消解了转折语义,使得句子的重心前移,突出“不想打架”,同样反映了说话者的主观心绪。例(9)中“即使有东西可当或卖”也具有消解转折语义的效果,只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着重还是突出“无处去当,无处去卖”的窘迫,表现出说话者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

再次,语篇衔接的需要。再看例(10),在例(10)之前作者先铺垫了马锐遭受霸凌的情景,继而开始描写他练绝招逃课的事,所以接下来强调“他明天必须上学”,而“哪怕要向学校老师泄露真情”正好呼应前文的霸凌事件,起了承上的作用。逃课之后再去学校一定要说明原因,因此在例(10)之后作者的主观视点就从“霸凌事件”、“练功逃课”转移到了“寻找理由”,于是“虽然他清楚刘桂珍一定不认为这是旷课的理由”,又很自然地起到了启下的作用。如果将“他明天必须上学”后置,则达不到话语自然衔接的效果。

“语法形式的差异总是意味着意义的差异。”(15)A.E.Goldberg,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4.图式4的出现既受到了联系项居中原则的制约,也受到了交际功能和认知策略的制约,凸显了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兴趣、视点等不同的语用意义。

从从句标图式到后续从句标记图式的演变模型可图示如下:

图4 从句标图式向后续从句标记图式演变模型

三、汉语转折复句构式的动态模型构拟

梳理完转折复句构式的演变路径,剖析了转折复句构式演变的动因与机制,我们再从认知的角度构拟转折复句构式演变的动态模型。句子的语法结构是人类认知经验的形式反映,转折复句构式的认知基础就是复句内部的语义基础,即“轶出预期”,不管是突然转折(转折句),还是先姑且承认再转折(让步句),其逻辑语义核心都是“轶出预期”,所以“轶出预期”就可以看作是认知参照点。有了参照点,接下来说话者就会在参照点基础上进行主观识解。“识解是人的重要认知能力之一,是说话人对客观情景事件进行心智内容建构的方式。”(16)吴为善:《构式语法与汉语构式》,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年,第189-190页。在转折复句构式的演变过程中,时间顺序原则、凸显机制、联系项居中原则、语篇衔接、外族语言同化等因素都会作用于主观识解的过程,说话者一方面在不停地进行主观识解,一方面借助句间标、从句标等有效配置外化心理认知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图式。其认知路径可图示如下(见图5)。

图5 汉语转折复句构式演变的认知路径

如果我们把认知参照点当作常量,那么引起主观识解的因素就是变量,常量一直贯穿在转折复句构式演变的始终,而变量会在整个演变序列中的不同阶段起作用,从而诱发形式意义的改变,呈现新的图式。时间顺序原则会在无标记图式向单标记图式演变、单标记图式向框架匹配图式演变的过程中起作用,凸显原则会在无标记图式向单标记图式演变、从句标图式向后续从句标图式演变过程中起作用,联系项居中原则会在无标记图式向句间标图式演变、单标记图式向框架匹配图式演变、从句标图式向后续从句标记图式演变的过程中起作用,语篇衔接和外族语言同化则会在从句标图式向后续从句标图式演变的过程中起作用。其演变的动态模型如下图所示(见图6)。

图6 汉语转折复句构式历史演变的动态模型

以上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汉语转折复句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展示了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转折复句呈现的四种图式:无标记图式、单标记图式、框架匹配图式、后续从句标记图式。这四种图式的演变过程受到时间顺序原则、凸显原则、联系项居中原则、语篇衔接、外族语言同化等因素的制约,在以“轶出预期”为认知参照点的基础上,说话者经过不断地主观识解,利用句间标、从句标、框架匹配、后续从句标等有效配置外化心理认知过程,逐步形成新的形式语义对。在整个演变过程中,语义基础“轶出预期”作为一个常量贯穿于演变的始终,在不同变量的影响下形成不同的图式。而每一种新的图式的出现都是转折复句系统性演变过程中不可孤立的一环。比如关联标记的出现、运用、优化会凸显强化语义关系,引起构式的改变,进而促成转折复句系统内部的分化,转折句、容认句和纵予句分别形成各自的标志化微图式,从而形成新的转折复句格局。总之,汉语转折复句的演变是一种复杂的、整体的、关联的、动态的演变,有待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揭示其演变的规律,呈现汉语转折复句的构式特点,挖掘其工具属性的价值,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语言支撑和服务。

猜你喜欢
复句构式图式
汉语构式化理论研究回顾及展望*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东北方言主观评价性构式“X 了X 了的”研究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中日目的关系复句在句法层面的对比研究
哈汉复合句对比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语言的单位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