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覆盖深松对夏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2022-05-05 05:24郭书亚付国占卢广远
作物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层

郭书亚 尚 赏 王 坤 付国占 卢广远

(1商丘市农林科学院,476000,河南商丘;2北京联创种业有限公司,100018,北京;3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471003,河南洛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生产中的碳循环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耕作措施对农田碳素转化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1]。耕作使土壤团聚体破碎,导致土壤有机碳物理保护层破坏,使有机碳暴露于微生物下而被分解,造成在耕种条件下土壤有机碳下降[2-3];耕作的机械扰动还会通过土壤呼吸造成碳损耗,使土壤中大量的碳释放到大气中,加重温室效应。因此,需要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来减少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分解,增加土壤中的碳储量,减少碳排放。保护性耕作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资源与环境的综合性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4],能够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使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减少CO2向大气中的释放[5],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因此,保护性耕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6-8]。作为反映碳循环、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的指标,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是国内外学者开展研究的重点。随着工作的逐步拓展和深入,不少学者发现,虽然土壤活性有机碳(AOC)含量较小,但由于它是SOC中活性最强的部分,往往比 SOC对影响因素的响应更加敏感[9],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中,探讨AOC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carbon,ROC)和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是 AOC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将它们作为AOC的指标来判定不同耕作措施对SOC含量的影响。

国内外对保护性耕作下 SOC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雨较少的旱作区,而在降水较多的豫南雨养区研究则较少。为此,本研究在河南省西平县盆尧乡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探讨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农田SOC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07-2009年10月在河南省西平县盆尧乡于营村(114°00′ E,33°23′ N)进行。试验地年降水量850~980mm,属温带季风气候区,位于豫南雨养区,是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壤肥力水平较低,生产条件较差,降水充足,但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旱涝和病虫等灾害发生频繁。

1.2 试验设计

设秸秆覆盖和基本土壤耕作模式2个因素,秸秆覆盖设覆盖(M)与不覆盖(NM)2种处理,秸秆覆盖为上季小麦收获后收集残留物全部覆盖,基本土壤耕作模式设深松(SS)和免耕(NT),共有深松覆盖(SS+M)、免耕覆盖(NT+M)、深松不盖(SS+NM)和免耕不盖(NT+NM)4个处理组合。采用裂区设计,以土壤耕作模式为主区,秸秆覆盖为副区。采用大区试验,每区面积160m2,重复3次。供试品种为郑单958,种植密度60 000株/hm2。从2007年开始,3年重复定点试验,玉米收获后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2009年玉米季测定连续3年处理后土壤SOC、ROC和DOC的含量。

1.3 土样采集

分别于2009年玉米播种前、拔节期、开花期、花后15d、花后30d和花后45d取样。在各小区内取0~5、5~10、10~20、20~30、30~40cm土层的土样,每个样品均为多点采集混合而成,去除石砾和根系,然后用四分法留取足够的样品,风干过筛备用。

1.4 指标测定

采用H2SO4-K2Cr2O7外加热法测定SOC含量。用稀盐溶液0.5mol/L K2SO4提取,土水比为1:1.5,振荡30min,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滴定法测定土壤DOC含量。采用333mmol/L的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ROC含量。

1.5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3处理试验数据,采用DPS 6.55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覆盖深松对SOC含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玉米不同生育时期0~40cm土层SOC含量的动态变化。SOC在不同土层具有明显规律性,各处理SOC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现为0~5>5~10>10~20>20~30>30~40cm。从生育时期来看,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SOC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在0~5和5~10cm土层,整个生育时期秸秆覆盖(M)处理SOC含量均显著大于秸秆不覆盖(NM)处理,并且SS+M>NT+M>SS+NM>NT+NM;从10~20cm土层开始,NT处理下SOC含量急剧下降,而SS处理下SOC含量下降较少,除个别时期外,SS处理SOC含量显著大于NT处理,说明NT处理秸秆覆盖于地表,土壤容重增大,土壤紧实,不利于有机碳进入土壤深层;在30~40cm土层,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免耕处理 SOC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深松处理先升高后下降,说明深松能够打破犁底层,进而影响土壤深层的SOC含量。

表1 不同处理SOC含量的动态变化Table 1 Dynamic changes of SOC content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g/kg

2.2 秸秆覆盖深松对土壤ROC含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各处理不同生育时期土壤R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从不同生育时期来看,在土层0~30cm土壤ROC含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先升高后降低。在0~5cm土层,SS+M和NT+M处理的土壤ROC含量显著大于SS+NM和NT+NM处理,SS+NM处理除花后15d外,均与NT+M差异显著;在0~10cm土层ROC含量变化和0~5cm土层基本一致。在10~20cm土层,免耕处理下土壤ROC含量下降剧烈,在各个时期表现为SS+M>SS+NM>NT+M>NT+NM,从花后15d以后SS+M、SS+NM处理显著高于NT+M、NT+NM处理,SS+M和SS+NM处理差异也显著;在20~30cm和30~40cm土层NT+M和NT+NM处理下土壤ROC处于较低水平,在整个生育时期变化不大,而SS+M和SS+NM处理下土壤ROC含量较高,显著大于NT处理。

表2 不处理土壤ROC含量的动态变化Table 2 Dynamic changes of soil ROC content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g/kg

2.3 秸秆覆盖深松对土壤DOC含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土壤DOC含量随着土层增加而降低。从整个生育时期来看,除30~40cm土层外,土壤DOC含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先升高后降低,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在0~5、5~10cm土层DOC含量SS+M>NT+M>SS+NM>NT+NM,SS+M处理显著高于SS+NM和NT+NM处理,NT+M处理显著高于NT+NM处理;从10~20cm土层开始,NT处理下土壤DOC含量下降迅速,表现为SS+M>SS+NM>NT+M>NT+NM,除个别时期,SS+M和SS+NM处理显著高于NT+M和NT+NM处理。在30~40cm土层,NT处理在各个时期变化很少,甚至逐渐下降,而SS处理变化较大,并且除拔节期,SS+M处理显著大于其他处理。

表3 不同处理土壤DOC含量的动态变化Table 3 Dynamic changes of soil DOC content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mg/kg

2.4 土壤ROC、DOC与SOC的相关性分析

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进行相关性分析(表4),可以看出,除开花期10~20cm土层ROC含量与SOC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之外,其他土层各生育时期土壤ROC和DOC含量与SOC含量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这说明土壤ROC和DOC含量很大程度上与SOC的储量相关。

表4 土壤ROC、DOC含量与SOC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Table 4 Correlation between ROC, DOC contents and SOC content

3 讨论

关于秸秆覆盖、深松和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 SOC含量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10-13],少耕免耕和深松由于少动土、不动土,土壤接触空气少,土壤有机质的氧化和矿化减弱,覆盖表层的秸秆经降解使归还土壤的有机碳增加[14-15]。因此,免耕和深松可不同程度增加SOC储量。研究[5,11]表明,免耕处理下能够增加土壤表层的有机碳含量。殷文等[16]研究指出,免耕覆盖能够提高 SOC含量。杨思存等[17]研究表明,连续免耕显著增加了0~40cm土层SOC和有机碳储量,连续深松也有较好的固碳效果,仅次于连续免耕。王彩霞等[18]研究指出,深松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张博文等[19]研究表明,连续深松能提高0~10cm土层SOC转化效率和土壤深层SOC含量。张洁等[20]研究表明,在0~20cm耕层,深松对有机碳的增加效应优于免耕,并且深松覆盖耕作下有机碳含量最高,比传统耕作增加了13.82%。王旭东等[21]研究指出,与翻耕相比,深松和免耕措施增加了0~10cm表层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碳的含量和储量。田效琴等[22]研究表明,秸秆覆盖较无秸秆覆盖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全氮、活性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的提升。吕瑞珍等[23]研究指出,旋耕覆盖和深松覆盖有利于0~40cm土层SOC含量的积累,并且免耕覆盖能够显著提高表层AOC含量占总有机碳比例,深松覆盖和旋耕覆盖则有利于耕层AOC含量占总有机碳的比率的提高。傅敏等[24]研究指出,与旋耕和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处理的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30.6%和33.2%。Alvarez等[7]研究表明,60%的有机碳存储在0~20cm的耕作层,免耕处理比传统处理固碳量增加20%,其中在0~5cm深度,免耕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比其他传统处理高 42%~50%。刘鹏程等[25]在对水稻高留茬还田进行研究时发现,高留茬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在增加的有机质中,易氧化有机质所占比例为77%。由于增加的有机质主要是易氧化有机质,从而造成了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下降,土壤有机质的化学性质增强,老化程度降低,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土壤养分供应。张婧等[26]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豌豆–小麦–豌豆和小麦–豌豆–小麦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不盖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不利于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但也有人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论,贺美等[27]研究指出,单纯改变深松深度会显著降低土壤AOC含量。刘平奇等[28]研究表明,单独深松处理不利于有机碳的积累,深松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碳的积累。田慎重等[29]研究表明,长期旋耕转变为深松和秸秆还田提高了 SOC含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有机碳中的AOC组分。韦安培等[30]研究表明,在0~15cm土层深松秸秆还田SOC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深松处理显著高于翻耕和旋耕 16.35%和14.06%,而在15~30cm土层,常规翻耕SOC含量显著高于深松13.41%。朱长伟等[31]研究表明,深松对玉米田表层 SOC含量影响不明显,但显著提高了深层SOC含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0~5和5~10cm土层,不同处理下SOC、ROC和DOC含量表现为SS+M>NT+M>SS+NM>NT+NM,秸秆覆盖处理显著大于秸秆不覆盖处理;在10~20cm土层以下,表现为SS+M>SS+NM>NT+M>NT+NM,深松处理大于免耕处理。说明在土壤表层,由于秸秆覆盖地表因此能够增加SOC、ROC和DOC的含量。由于连续3年试验,免耕处理在 10~20cm土层以下容重增加,土壤紧实,不利于上层土壤进入土壤深层,造成深层 SOC等含量下降,而深松在不破坏表土层的基础上打破犁底层,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根系残茬及大量的根系分泌物也促进了微生物的增加,从而提高SOC、ROC和DOC含量。

4 结论

通过连续3年定位试验表明,4种耕作模式下,SOC、ROC和DOC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在0~5和5~10cm土层,秸秆覆盖处理下SOC、ROC和DOC含量高于不覆盖处理的,表现为深松覆盖>免耕覆盖>深松不盖>免耕不盖;而从10~20cm土层以下,免耕处理下SOC、ROC和DOC含量急剧下降,深松处理大于免耕处理。因此可以看出,连续免耕一段时间需要进行 1次深松,秸秆覆盖深松是一种较好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土层
土钉喷锚在不同土层的支护应用及效果分析
试论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机理及其在朝阳县地区的推广建议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调查与研究
农业生产应坚持保护性耕作技术
不同林分类型及土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机械组成特征研究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
静力触探在罗古判桥勘察中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和推广
抗御多种不利因素 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