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 [马来西亚]莫哈末·纳兹里
摘 要:马来西亚智慧学校项目实施20余年,经历了试点、后试点、全面智慧化、巩固和稳定四个阶段。根据智慧学校资格标准评价结果,马来西亚采取融合企业和社区多方资金支持、鼓励开展教学一线调查研究、保障智慧教师培训连贯性等政策工具对项目进行优化升级。其中,智慧学校教师培养的优化策略为信息化时代我国师范生培养、新教师入职培训、教师在职研修三个阶段的智慧教师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马来西亚 智慧学校项目 优化策略 教师教育
马来西亚将“发展世界级优质教育体系”作为其长期发展任务,以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部潜力和马来西亚民族的期望。只有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并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鼓励积极的、创造性的和独立的学习时,这个长期发展任务才能实现[1]。为实现这一愿景,马来西亚政府于1996年初计划实施智慧学校项目,该项目也是促进国家从工业经济时代转型到科技信息时代的关键环节,20余年的实施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智慧校园建设经验,其中智慧教师培养作为项目的核心,其经验可为我国培养教师、共建智慧校园提供借鉴。
一、智慧学校项目概况
1996年初,马来西亚教育部计划实施智慧学校项目,同年该项目被政府纳入国家“多媒体超级走廊”(Multimedia Super Corridor)计划。1997年,马来西亚教育部出台《马来西亚智慧学校:概念蓝图》(The Malaysia Smart School:A Conceptual Blueprint,以下简称《蓝图》),智慧学校在《蓝图》中被定义为:一种在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方面已经进行了系统的革新,旨在使学生为信息时代做好准备的学习机构。《蓝图》整合了智慧学校发展的七个关键要素:教与学、行政与管理、人员、技巧与责任、技术、系统运作流程、政策保障[2]。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智慧学校的相关概念和发展内涵,标志着马来西亚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智慧化改革开端。
马来西亚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马来西亚智慧学校实施计划》(Malaysia Smart School Implementation Plan),该计划明确了三条实施策略:项目实施过程应从多方面考虑,包括明确任务、参与培训、技术支持、社会参与等;项目依据学校技术条件综合评分由低到高划分5个等级,根据分级制定具体的实施路径和目标;项目实施先试点后推广[3]。2005年,马来西亚政府出台了智慧学校项目的发展路径报告,报告中对智慧学校项目1999—2020年的发展路径做了规划,包括四个阶段:试行阶段、后试行阶段、全面智慧化阶段、巩固和稳定阶段,并对每个发展阶段制定了目标(见图1)[4]。试行阶段的发展目标为建立87所试点智慧学校;2002—2005年的后试行阶段需要完成智慧学校项目试行的反思和优化;全面智慧化阶段的目标是至2010年将智慧学校扩大至约1万所;巩固和稳定阶段的目标是技术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截至2002年12月,马来西亚政府已在87所项目试点学校建成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和系统,同时,马来西亚教育部在建成的中心数据库中共享1494份教学课件,开发和投入使用智慧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应用程序,也为智慧学校管理系统构建了学校治理、学生事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校外资源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和学校安全管理9个管理模块。马来西亚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共建成4000所智慧学校,2006年增加至9200所[5]。所有智慧学校配备多媒体课件演示设备、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核心知识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中心、集中备课和视频会议的工作室或剧场、在线访问课件数据库、信息和资源管理系统、校园智慧化管理系统[6]。截至2020年底,马来西亚智慧学校项目已经基本完成各阶段目标,智慧学校的内涵不断发展、随时代的进步而更新,智慧化教学和智慧化管理将作为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智慧学校项目评价
马来西亚智慧学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从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科技时代的转型,但是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是否存在一些弊端,仍需科学的评价和反馈。马来西亚政府和马来西亚多媒体发展合作部联合编制了“智慧学校资格标准”(Smart School Qualification Standards,SSQS),SSQS从ICT设备使用、人力资本、应用系统和基础设施四个维度[7]对智慧学校进行评价,以了解学校的智慧化教学应用水平和智慧化管理程度。SSQS根据参评学校实际取得的考核分数进行了1~5星的标准划分:1星是基础水平、2星是高于基础水平、3星是中等水平、4星是高级水平、5星是最高等级水平,其中1星和2星属于尚未达到智慧学校标准水平。SSQS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2007年,马来西亚教育部对88所智慧学校进行SSQS评价,只有25所学校被评为5星,8所学校仅获得1星,其余学校介于两者之间。2008年7月和12月,教育部对这88所学校又进行了两次评估,学校的星级排名分别上升了69%和89%。截至2008年12月,88所學校中有77所已获5星评级,只有两所学校获2星评级,没有学校被评为1星[8]。SSQS是所有学校智慧化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该标准通过衡量和检测指标为学校提供适宜的发展策略和方向,助力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更科学、有效地推行智慧学校项目。
2008年,包括偏远地区在内的8413所智慧学校参与SSQS评价,其中7525所学校达到3~5星水平,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近1万所智慧学校都已具备稳定的网络系统、ICT设备较充足、配备有经验的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予以教学和指导、学校与家长沟通良好[9],但这些智慧学校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财政支持缺乏持续性,设备更新和维护不到位
马来西亚发展智慧学校项目过程中,政府前期投入充足资金进行智慧校园ICT基础设施建设,但缺乏后期的财政支持。稳定且持续的财政支持是学校智慧化改革的最基本条件和保障,改革前期的硬件设备采买、软件系统安装,改革过程中的设备检修、服务器维护、系统升级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因缺乏资金投入而导致的不稳定的网络环境、更新滞后的教学辅助硬件和软件以及维护不到位的学校网站和管理系统服务器都严重干扰学校智慧化改革进程。
(二)学校领导改革意识不强,校园智慧化管理流于形式
校长对智慧化学校的改革意识强弱将直接影响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智慧化教学与管理的接纳程度。马来西亚智慧学校项目中的87所试点学校仅有20%的学校校长支持智慧化学校改革,大部分学校领导人希望维持现状[10],从而导致智慧化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不足,智慧化管理流于形式。
SSQS中人力资本所占权重为40%,其中“员工参加ICT培训情况”作为一条重要的评价指标。但马来西亚将ICT的培训重点放在如何提升教师ICT水平上,关注点未转向ICT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所有的教学媒介和手段最终要服务于教学,如果仅仅提升教师的ICT水平,而这种提升与学科教学相分离,无疑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无效的。马来西亚智慧学校有近一半教师放弃甚至抵制使用ICT进行教学,因此被媒体和民众指责为浪费教学资源[11]。原因是大部分教师无法将ICT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教师发现改革教学手段后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放弃使用ICT进行学科教学。
(三)生师比未达平衡,课堂ICT教学手段效果不佳
马来西亚行政班级中师生比为1:40时,教师使用ICT教学手段效果不佳,教师无法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更多的关注点放在维护课堂秩序和教授课程内容上,并且过高生师比使教师无法关注到学生滥用网络的现象;而在师生比为1:20的班级里,教师能够更好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呈现授课内容,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的呈现方式,同时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学生中心”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问题反思、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的自主学习。然而,马来西亚在实施智慧学校项目时并未考虑到生师比与ICT教学之间的关系,在过高的生师比课堂中教师无法关注到学生的需要,过低的生师比课堂又会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智慧学校项目实施前并没有重新调整各学校行政班级人数,从而导致ICT教学过程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三、智慧学校项目优化策略
1999—2020年,马来西亚智慧学校项目经历了试行、后试行、全面智慧化、巩固和稳定四个阶段,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采取了适宜的策略来应对现存问题和未来挑战。智慧学校项目的优化策略能够加快马来西亚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早日实现“激发公民潜力,实现民族期望”的愿景。
(一)融合政府、企业和社区多方支持,保障专项资金链畅通
ICT设施建设和维护的专项资金链是保障学校智慧化改革的基础。马来西亚多所智慧学校面临政府投入资金断链的情况,无法保障智慧学校的基本设施运作。马来西亚智慧学校项目管理部门借鉴新加坡、美国等国的现有经验,已经开始加大与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如马来西亚政府进行智慧学校项目的规划设计时,除了政府财政扶持策略外,还采取政策支持和联合企业予以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的策略。
马来西亚还十分重视社区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全国范围内的华文小学和中学都是由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在各学校所属社区筹款兴办的,因此社区对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的发展影响深远。借鉴华文学校的成功创办经验,智慧学校项目也认识到社区资源应作为智慧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助推剂,社区宣传、社区专业技术志愿者、社区筹款等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智慧学校由于资金断链而形成的多方压力。
(二)鼓励开展教学一线深入调查,确保教学质量和资源优化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马来西亚智慧学校项目的SSQS,仅仅是对学校硬软件设施安装、配备、维护和使用情况的评价,政府并没有出台关于智慧化教学质量的相应考核标准,也少有研究把着眼点放在某变量与智慧化教学质量的关系、提升智慧化教学质量的策略、学生滥用网络影响学业等问题上。
马来西亚教育部采用激励型政策工具鼓励智慧学校一线教师和高校研究者开展智慧化学校教学质量的实證研究,探索出不同变量与智慧化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如智慧学校项目的成功关键在于ICT手段融合学科教学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对智慧化教学的反思能力培养等研究[12]。相关研究成果对提升智慧化教学质量、优化ICT教学资源配置、促进信息化时代学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马来西亚教育部联合智慧化示范学校的一线教师以及高等院校科研工作者组建了一支研究团队进行《智慧化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将据此标准每年统一对智慧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一次考核,帮助学校认识到智慧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提升智慧化教学质量的同时充分利用ICT资源。
(三)重视智慧化教学培训的连贯性,激发教师的认同感
智慧学校的ICT设备仅仅为智慧化改革提供了基础条件,要达到智慧学校的发展目标需要依靠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对智慧化校园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反思并形成认同感。马来西亚各智慧学校的教师接受技术培训后,大多能使用基本的电教设备,如交互式白板、一体机等,参培教师大多能独立设计教学多媒体课件和挖掘教学所需多媒体资源,接受过培训的行政人员也基本能使用自动化办公系统进行办公,但智慧化改革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
马来西亚智慧学校将激发教师自身智慧化教学和管理探索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职前+在职”系统化培训的目标[13]。因此,马来西亚教育部门建立了连贯和系统的“职前+职后”智慧教师培养机制,从师范教育到岗前统一培训一直延伸到整个职业生涯培训,始终把激发教师对智慧化教学的认同感与主观能动性放在首位,以达成教师的智慧化教学水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目标。
四、对我国智慧学校教师教育的启示
智慧教师是智慧学校的主要人力资源,是智慧学校建设的核心要素。马来西亚智慧学校项目规划、实施、评价、优化升级的整个过程始终把教师的智慧化教学能力培养放在核心位置。ICT和人工智能不断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成为利用好技术红利,通过提升自身教育智慧来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的教育者,实现从讲授者到教学设计者和学生终身发展的引导者、激励者、影响者的角色定位转变[14]。马来西亚智慧学校项目20余年的发展过程所提供的经验,可为我国搭建连贯、系统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一)师范生培养:夯实智慧化教学知识与技能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化教育,主要由高等院校开设师范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马来西亚开设师范教育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都很重视师范生ICT基础知识和ICT教学融合能力的培养。例如,马来亚大学教育学院下属课程与教育技术系开设课程与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了解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内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能够设计、开发信息化教学工具及指导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为学科教学服务[15]。该系为全学院的各师范专业开设教学信息技术基础和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两门课程,帮助各级各类师范学生掌握智慧化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基础以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知识。
我国开设师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多、类别繁,课程设置以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为基础。《标准》中对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学习领域进行了规范:儿童发展与学习、小学/中学/幼儿教育基础、学科(活动)教育与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幼儿园与家庭社会、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六个方面[16],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课程设置仅仅被纳入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下的建议模块,并未做统一要求。
在师范教育阶段打好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尤为重要,准教师们只有在职前专业化教育中掌握了信息化手段与学科教学的内在关系,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科学地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相融合。
借鉴马来西亚经验,我国可以考虑把“信息化教学知识和能力”列入师范教育重要学习内容,师范院校把《教学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纳入师范培养的必修课程,把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学科整合能力作为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之一。
(二)入职培训:联系智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
马来西亚教师入职培训主要包括师范生实习和岗前培训两个部分,这是师范生向教师过渡的有效途径,两种训练制度能够加强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马来西亚师范生实习手册中规定所有师范生毕业前需完成共计25周的教学实习,其中10~15周的实习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10周以上的连续性实习需在毕业学年完成。实习采用双导师制,其中培养责任配比为实习学校导师30%和就读高校分配导师70%。实习结束后统一提交实习日志,两位导师协作完成对师范生的实习评价和实习日志反馈。除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实习促进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外,马来西亚各州教育部门每年7~8月为准备入职的师范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其中岗前培训的智慧化教学主题模块将ICT教学设备操练、ICT教学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信息化学科资源搜索、信息化考核评价方式、智慧化教学下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等内容纳入其中。马来西亚的师范生实习制度和岗前培训制度很好地促成了师范毕业生的智慧化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借鉴马来西亚师范生入职培训①动态过程和有关智慧化教学的经验,我国师范生培养还应将顶岗实习穿插在师范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顶岗—反思—学习—调整—再顶岗的循环、动态实习过程培养师范生的自我行动反思力。另外,我国需要出台幼儿园、中小学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指南,培训内容应该把智慧化教学纳入主题模块,尤其是智慧化教学下的教师观转变、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方法的融合、信息化学生考核方式、大数据时代学生综合评价等。
(三)在职研修:激发智慧化教学行动与反思力
马来西亚充分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形态不是静态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对话和辩论才能真正促进专业发展,教学的关注点从“技术理性”向“行动反思”和“实践经验”倾斜[17]。马来西亚教育部联合高校定期举办“智慧化教学工作坊”,并划拨给各個智慧学校参培人数指标,工作坊的形式多样,包括讲座、案例分析、世界咖啡(World Cafe)会议模式、观摩教学、现场指导等。培训内容多以智慧学校一线教师教学实践困境为导向,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教师自我总结、归纳成因及探索解决方案。其内容符合教师智慧化教学实践需求并重点关注教师智慧化教学的行动反思能力培养。同时,马来西亚政府善用激励型和学习型政策工具鼓励高校研究者联合智慧学校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大部分检索的“智慧学校”主题文献资料均由高校研究者和智慧学校一线教师共同撰写和出版。
行动反思力是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创新型教师、主动型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行动反思力能够使教师成为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化教学改革的领跑者而非追随者。借鉴马来西亚经验,我国智慧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主题还应包括智慧化教学行动反思培养课程、智慧化教学科研能力培训课程。同时政府可积极采用激励型和学习型政策工具鼓励高校研究者和智慧学校教师开展跨机构研究,做到从智慧教学现场找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将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到实处,从而达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目的。
注释:
①入职培训包括实习和7—8月的岗前培训,实习训练主要借鉴时间穿插安排和动态循环的过程,岗前培训借鉴智慧化教学的专项培训内容。
参考文献:
[1]MAIMUN A L, SITI R A, TAJUL A M, et al. The Integration of ICT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es: a study on smart school of malaysia[EB/OL].(2009-01)[2022-01-25].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8890340_The_Integration_of_ ICT_in_the_Teaching_and_Learning_Processes_A_ Study_on_Smart_Sch?鄄ool_of_Malaysia.
[2]Government of Malaysia .The Malaysian Smart School Implementation Plan[R]. Kuala Lumpur: Government of Malaysia, 1997.
[3]Ministry of Education, Malaysia. The Malaysian smart schools implementation plan[R].Kuala Lumpur: Smart School Project Team, 1997.
[4]Malaysia Government. The smart school roadmap 2005-2020: an educational odyssey[R]. Kuala Lumpur: Government of Malaysia, 2005.
[5]Minister of Education, Malaysia. A speech at monthly assembl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Malaysia[R].Kuala Lumpur: Ministry of Education Malaysia, 2006.
[6]SIAVASH O, MASLIN M, HARIHODIN S.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mart school: an innovation to address sustainability[EB/OL]. (2013-07)[2022-01-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6643401_An_Examination_of_the_Concept _of_Smart_School_An_Innovation_to_Address_Sustainability.
[7]Ministry of Education Malaysia. Multimedia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MSC Malaysia. Smart school qualification standards[EB/OL]. (2007-04-24)[2022-01-24]. https://www.sistemguruonline.my/2017/04/ssqs.html.
[8]SHAMSUDDIN H. Integrating ICT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untry report: Malaysia[R]. Kuala Lumpu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vis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Malaysia, 2009.
[9]Multimedia Development Corporation.A report on the uplifting of the 88 smart schools[R]. Kuala Lumpur: Multimedia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Malaysia, 2008.
[10]SIAVASH O, MASLIN M, HARIHODIN S. Smart school system issues and challenges(primary finding of interviews)[EB/OL]. (2012-06)[2022-01-25]. https://www.academia.edu/3158453/SMART_SCH?鄄OOL_ SYSTEM_ISSUES_AND_CHALLENGES.
[11]WAN Z W A, HAJAR M N, AZIMI H, et al. The conditions and level of ICT integration in Malaysian smart schoo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s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2009(5): 21-31.
[12]OMIDINIIA S, MASROM M, SELAMAT H. Determinants of smart school system success: a case study of Malay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2012, 4(1):29-36.
[13]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Malaysian smart school[EB/OL].[2020-06-10]. https://www.slideserve.com/tomas/the-malaysian-smart-school.
[14]王楓. 面向2035的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内涵、特征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8(9):25-33.
[15]Education faculty of Malaya University[EB/OL].[2020-06-10].https://education.um.edu.my/curriculum-and-instructional-technology.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R/OL].(2011-10-08)[2022-01-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110/t20111008_ 145604.html.
[17]姜勇,华爱华,刘蓉慧. 马来西亚“2020教育愿景”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2):7-11.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