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地理”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2022-05-05 05:20徐立丰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茶文化校本课程

【关键词】校本课程;茶文化;东坡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7-0066-02

【作者简介】徐立丰,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江苏宜兴,214221)教师,一级教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课程资源作为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应高度重视,开设与之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我校已开发了较为完整且跨学科的“解读‘东坡文化’的学科钥匙”校本课程群。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课程标准,我校尝试设计开发了“茶文化与地理”校本课程。

一、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地理学是生活化较强的学科,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提出诸多与地理学科相关度极高的问题。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般以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为基点,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茶文化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贯穿于茶树的种植、茶葉的采摘、产品的销售等众多环节,具有较高的课程价值。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紧扣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要求,如依据宜兴地区茶园的分布情况,可进一步拓展至茶树的生长条件,这也与课标内容必修课程地理2中的“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密切相关。

“茶文化与地理”课程的实施力图改变授课地点,从教室拓展至茶园、茶室,从实践中论证所学,转变学习方式,与学校“东坡书院”课程中茶艺茗香、以茶修身等内容相呼应。

基于上述理念,课程开发的思路如下。

二、课程目标

1.学生通过文献、图片、视频等素材,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知道我国茶树种植的区域分布状况,丰富对茶文化的认知并激发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熟悉我国各地茶的种类,对各类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区进行区域定位,提升其区域认知能力。

3.学生结合家乡当地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分析茶树的生长环境及茶产业的发展条件,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了解从业人员采茶、制茶过程中的辛劳,学习其工匠精神。

4.学生在掌握茶产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辩证看待家乡地区茶产业的发展,发现存在的问题,探析其中隐含的人地关系,形成人地协调观念。

5.学生通过参观茶园、茶室及体验茶道,进一步提升对茶文化的认识,并从学科层面选取角度撰写小论文,提升语言文字能力。

6.教师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升对茶文化的了解,整理相关资料,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

7.学校层面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课程材料,充实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库。

8.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三、课程内容及结构

见图2。

四、课程价值

1.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文化底蕴。

“茶文化与地理”校本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文化底蕴,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实施应助力这一目标的达成。从学科素养看,本课程内容从茶文化的入门知识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学科的温度,进而探究茶文化中的地理原理,自然延展至学科的深度。同时,课程内容中设计了诸多开放性较强的问题,以此作为基点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做人做事的品质,映衬东坡书院的课程魅力。

2.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抓手,校本课程作为地方、学校课程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力求改变目前僵化的课堂学习方式。“茶文化与地理”课程开发中,对教学方式的探索、学习情境的选取、问题解决的途径、实践教学的体验、合作探究的形式等要素深入研究,以此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素养。

3.促进隐性课程开发。

“茶文化与地理”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探究乃至研学,是促进隐性课程开发的优质抓手,让教学更具生命力;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经历对备课素材和学生作业的整合、对教育和学习理论的认知、对制茶和品茶工艺的感受等,如果将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中,会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形成为人处世的正确取向。

猜你喜欢
茶文化校本课程
中国茶文化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应用语言学下茶文化英语翻译对策
中西文化对比下的英语茶文化教学研究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