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晨
教室中,同学们正在安静地听老师讲课。这时,不知谁打了个哈欠,引得大家哄笑一番。恢复安静后,又有人接二连三地打起哈欠,一时之间,教室内哈欠连天。哈欠又不是病毒,究竟为啥会“传染”呢?
简单的哈欠,复杂的原因
打哈欠,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动物都会进行的一种神经反射运动,表现为张大嘴吸气,同时牵拉面部的肌肉与组织。虽然看似简单,但背后却有复杂的原因。
一般来说,我们会在感到困倦、疲惫、无聊的时候打哈欠。而当一个人的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高时,就更容易打哈欠。因此,科学家们对于打哈欠的一种可能解释,就是打哈欠时会大量吸入空气,能够像深呼吸一样,主动增加呼吸换气效率,让头脑更清醒一点。
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认为打哈欠有助于控制我们的体温,尤其是脑部的温度。在他们的测试中,头部贴着冰袋的被试者,在看到其他人打哈欠时,相对不那么容易被传染。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以及医学家也提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打哈欠原理,足足有二十多种。但目前为止,对于打哈欠的决定原因,学术界依然没有公认的结论。
打哈欠的生理影响
抛开至今没有清晰定论的原因,对于哈欠产生的生理影响,科学家们其实也有不少研究。
比如说,打哈欠时大幅度张嘴吸气的动作,对口鼻区域的各种器官都有牵拉作用。当我们坐飞机时,遇到飞机爬升或降落的情况,耳朵往往会因为机舱内气压变化而有点不舒服,此时打个哈欠,就能缓解这种不适。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耳道内部,有一个名为“鼓膜”的隔膜结构,它将耳的内部结构与外耳道隔开。当外部气压变化时,鼓膜两侧的压力发生变化受到牵拉,就会觉得不舒服。不过,鼓膜背后的中耳部分,有一条咽鼓管通向咽部。在平时,这条大概三厘米长的细小管道处于关闭状态,但是当我们做打哈欠、吞咽等活动咽部的运动时,它就有可能暂时打开。这样一来,中耳就将通过咽鼓管连接到对外开放的口腔,从而让鼓膜两边的气压得到平衡,我们也就不再感到不适了。
而另一方面,对于从眼角连接到鼻腔的鼻泪管来说,哈欠的动作却会反过来将常态处于开放的鼻泪管暂时关闭。这样一来,原本可以通过它及时流入鼻腔的多余眼泪,就会在打哈欠时无处可去,再加上打哈欠时面部肌肉的变形挤压,就会出现“打哈欠流眼泪”的现象。
哈欠传染,不只是人类
不过哈欠最让人觉得有趣的影响,是群体之间的“传染”。这种现象不止在人类中存在,在群居动物中也普遍出现。动物学家发现,从灵长类动物大猩猩、犬科的灰狼,再到鸟类中的鹦鹉家族,“哈欠连天”简直成了群居动物的“国际文化”。
心理学家们认为,这种哈欠的传染,来自群居动物间对彼此状态的同理心,也就是对同伴身体、精神状态的体会察觉。通过模仿同伴的行为,“哈欠连天”的群体成员们就可以快速同步清醒,对环境中的压力甚至危机恢复警觉。反之,如果存在无法彼此共情的情况,就有可能不会出现哈欠传染现象。
LINK
打哈欠行为的传染性甚至可以跨越物种隔阂,比如被驯化得极其善于“察言观色”的狗狗们,就经常在主人打哈欠后被传染,也有样学样地跟着来一个。
不只是困:哈欠的多重意义
看起来日常的打哈欠行为,其实也反映着各种复杂的情绪与意义。
例如,心理学家们解释哈欠传染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是难以与多数人“思维同步”的精神疾病患者,很少会被旁人传染打哈欠。甚至于一个人时,精神疾病患者也会比大部分人更少打哈欠。小小的哈欠其实也反映了我们的精神健康状态。
此外,在我们成年后,哈欠表達的情绪也更加复杂。尽管文化层面上,古今中外几乎都将哈欠与困倦、无聊挂钩,但很多人在紧张的时候也会打哈欠。比如准备纵身跃入战场的伞兵,就有不少人在排队跳出机舱时,不由自主地打上一个哈欠。还有一些运动员,在赛场上准备全力一搏之前,也会不自觉地张大嘴巴。
而在动物中,张开大嘴、充分暴露牙齿的哈欠动作,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警告信号。在灵长类中,当两只公猴准备为了猴王宝座一较高下前,它们往往会先进行一场“哈欠连天”的对峙,用一次次充分暴露巨大犬牙的力量展示,来尽可能吓退对手,争取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对于更加凶猛的食肉类动物,当它们在山林荒野中狭路相逢时,打哈欠也会经常出现。此时,哈欠已经完全没有了困倦的象征,反而变成一种展示獠牙、活动下颌筋骨、深呼吸“增压蓄力”的备战威慑的动作。
可以说,哈欠作为一种神经反射动作,其实早就在演化中形成并固定下来了。虽然是个看似简单的小动作,却有着非常复杂的含义,以及至今都让人难以看透的科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