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辽
[摘 要] 進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这一背景下,人们逐渐意识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全能型人才,也正因为如此,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现阶段,采用怎样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成为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全能型人才,成为国内高校广泛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当前,基于“工作室制”的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普及范围日益扩大,然而其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亟须进一步解决。首先基于“工作室制”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情况展开探讨,继而分析基于“工作室制”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现状,最后为推动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可以有效地推动教育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关 键 词] “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109-03
过去,许多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教育教学开展的核心目的便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这种环境下,教育工作者会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便是“好学生”。然而,通过深入分析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甚至在和不具备学历优势的专科毕业生的竞争中失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采用怎样的手段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传统教育模式中到底有哪些缺陷?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事实上,一个人是否优秀并不直接取决于其学历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讲,学历高低只是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人的情商、能力等都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真正的人才并不一定需要过人的知识储备,相比而言,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更重要。因此,培养实践能力过人、社会适应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便成为现阶段各大高校所广泛探讨的课题。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创新日益频繁,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基于“工作室制”的产教融合教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所谓“工作室制”的产教融合教学,是指在产教融合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多种产教融合层面设施的利用,将不同的工作分配给不同的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一方面给学生搭建了全新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也创新了学生的实习方式,这对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工作室制”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分析
(一)推动工作室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只有努力地提升知识的应用性和专业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努力地推动教学形式的改革。倘若学生仅仅满足于已学知识,那么他们便无法适应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只有采用形式各样的学习路径开展知识学习,并努力地创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才能适应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而工作室的出现则有效地满足了新形势下学生学习的全新需求,通过工作室开展学习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众所周知,应用能力是学生专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只有采取有效的手段提升教学改革的创新性,才能切实地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育奠定基础。现阶段,许多高等院校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基于“工作室制”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推行便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尝试,其不仅满足了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需求,还满足了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从本质上讲,“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动力来源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因此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推动“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具有诸多意义,为此,各大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方式推动“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二)利用工作室进行教学改革的针对性
在推动“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各大高等院校需要积极地整合工作室内的设备、氛围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高等院校教学的水准,实现学生的针对性学习和目标性学习。从一定程度上讲,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是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因此,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应当以本专业特色为基础探索有效的手段,达到利用工作室提升专业教学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并积极地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相关目标的实现。总之,推动“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不仅可以促进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落实,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鉴于此,各大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手段,推动“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落实。
二、基于“工作室制”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通过深入地分析和研究高等院校教学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当前许多高等院校都制订了培育学生理论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却依然束缚着高等院校的教学,再加上部分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设施水平较差,因此,实践教学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除此之外,现阶段高等院校的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过度注重理论教学的开展,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即使高等院校制订了科学、完善的教学目标,也只能停留在宏观政策方面,而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高等院校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滞后
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想稳定、高效地运行,便必须拥有一套完善的监督评价管理机制作为支撑。然而,现阶段我国许多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监督机制还存在建设滞后的现象,有少数监督人员并未严格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工作过程中他们也存在工作热情低的现象,各地的教育部门应当重视这一问题。不仅如此,许多高等院校的评价体系也存在建设滞后的现象,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部分高等院校在对学生的素质进行评价时往往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而忽视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考察。除此之外,在评价过程中,高等院校普遍重视学生、教师的单方面评价,实际评价的过程并没有第三方机构的监督,这直接导致评价不精准现象的出现。
(三)企业参与程度较低
现阶段,许多高等院校和企业都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甚至有部分高等院校还建设了校企联合单位或培训基地,这为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单位,对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当前企业单位在此机构中存在参与度较低的现象,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作为支撑,企业普遍存在工作积极性差的现象。这些都应当引起教育部门的反思和关注。
总之,现阶段高等院校在推动“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为此,研究和分析推动“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基于“工作室制”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制订合理的实施计划
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实施,各大高等院校必须制订合理的实施计划及实施规范。在制订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应当结合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习的内容融入实际项目操作中,通过这一方式,将原本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学习转化为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有效地培育极具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进行工作室任务的设计时,应当充分分析相关的人才能力培养目标以及人才能力培养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证“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进程,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育兼具雄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目标。
(二)推动产教融合模式教学的落实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一直束缚着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再加上部分高等院校存在教学设施水平较差的现象,因此,许多教师仍然将理论教学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针对这一现象,各地的教育部门应当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手段促进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落实,与此同时,也应当制定完善且可操作性强的政策进行管理。除此之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当增加对高等院校的教学投资,帮助高等院校完善自身的实践教学设备,从而为“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构建良好的环境。
(三)推动高等院校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有关机构应当积极地推动高等院校教学模式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对教学模式的高效管理。在实践过程中,相关机构应努力建设和完善高等院校教学模式质量监控评价体系,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对高等院校教育学模式的高效管理。在实践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应严格依据相应的工作规范监督、指导学校工作人员和教育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与此同时,也应当定期组织和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通过形式各样的活动激发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热情。教师在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时,应当综合考虑其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对待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学校和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当然,针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生这一评价主体,还应积极地引导相关企业参与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
(四)全面提高企业参与度
众所周知,名师工作室是以著名教师为引领目标,以相关学科为办学纽带,以某一教学思想为指引,汇聚同一学科领域内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手教师,展开集科研、教学实践交流、职业培训等项目于一身的教师教研共同体。可想而知,不管是对学校而言还是对社会来说,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功能是凸显的,可以将名师效能发挥到最大化,因此,这一机构的潜在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使其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产教融合教学要想有效地落实需要各大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持久的合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也需要完善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作为支撑,学校和企业只有在共同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达成共识,产教融合教学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学校应当尽可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利益,也应当积极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并与之建立合作机构。在专业人才培育方面,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倡导企业为高等院校及在校生提供优质的实习资源,高等院校内部理论知识水平较高的学者也应当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总之,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倡导企业和高校共同担负起培育专业人才的任务,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使他们共同参与针对学生的管理和评价。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其已经无法有效地培育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全面推进“工作室制”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不仅是培育专业人才的有效手段,而且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外在体现。鉴于此,各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重视“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推行。针对产教融合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地的政府、高校、教育部门应当携手共进,也应当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的经验,从而促进“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进而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培养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顶尖人才。本文首先基于“工作室制”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情况展开了探讨,继而分析了“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现状,最后为推动产教融合教学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有效推动“工作室制”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落实,从而为我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福,王萍.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2021,37(3):126-128.
[2]梁慧.浅析基于产教融合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4):82-83.
[3]鄭旻璐,施炜,顾窗林.“产教融合”驱动下高职院校移动商务人才培养新模式:工作室制的探析[J].中国商论,2021(4):184-185.
[4]张放,李明炅.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创新+创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3):176-177,183.
[5]顾磊,吴宏霞.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师资的探索与实践:以许红平名师工作室为例[J].职业,2019(2):69-70.
[6]张莉莉,朱华欣.基于“工作室制”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4):42.
[7]李志港.产教深度融合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以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例[J].工业设计,2017(6).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