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落实以生为本这一教育理念,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天地。在小学数学“元、角、分”的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对人民币的理解产生偏差,据此,文章以“元、角、分”的教学为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角度;“元、角、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12-0195-03
“元、角、分”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是“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及“认识大于1元的人民币”。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人民币,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的认知,所以笔者在备课时,本以为这部分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不会有太大难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出现了各种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不认真听讲或是马虎粗心,而是因为他们对人民币产生了理解偏差。下面笔者就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元、角、分”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1 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已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其经常用到的是以“元”为单位的纸币或硬币。现实生活中有关“分”的纸币和硬币已经不再流通,“2角”“2元”这样的老版人民币也十分少见了,再加上手机支付的盛行,学生基本接触不到以“角”“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学生很少在实际生活中使用人民币,也就无法区分不同面值、材质的人民币,自然就无法感受到人民币的实际价值。而且,不同的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知有着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已经能熟练地使用人民币,有些学生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人民币,有些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有误,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判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因此在设计本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加深其对人民币价值的理解。如在学生认识了“1元”“1角”“1分”后,教师可直接出示例题情境图并提问:“小美手里有10角,她能买到一本1元的练习本吗?”教师要先让对人民币有一定认知的学生想到1元就是10角,然后让全体学生一起从1角开始数,经历从1角数到10角的过程,强化所有学生对“1元=10角”的认识,进而类推出“1角=10分”。在数一数、说一说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初步感受“1元”“1角”“1分”的实际使用价值。而在设计本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出示各种人民币的实物图,适当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和交流,抓住人民币的主要特征,接着教师小结:“确定一张人民币的面值需要抓住它的数值和单位。”这样学生就能在观察和交流中逐渐产生对大面值的人民币的正确认识。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对这些人民币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操作,边分边说,逐渐明确人民币的类型,掌握快速找到指定人民币的方法,使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到人民币的数值和单位上,从而能够准确把握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实际大小[1]。
在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教师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书本上抽象的人民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主动开展探索性学习。这个认识人民币的过程就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过程,学生可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并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2 创设生活情境
与元、角、分有关的计算是本单元的难点,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对人民币进行简单换算,知道只有相同单位的人民币才可以相加减。但碰上如“10元-6元5角”这样单位不统一的题目时,学生容易错答为“4元5角”。对于认知能力相对较差的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直接对减法进行讲解未免过于抽象,学生往往无法准确理解。
因此,解答这样的计算题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教师可创设以下情境:“今天老师买卷笔器用了6元5角,但是我没有零钱,只有一张10元的纸币,该怎么办?”学生回答让老板找钱,教师继续追问:“老板应该找回多少钱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下来可让学生借助学具币扮演小老板,模拟找钱的情境,引导学生先将10元换成10张1元的学具币,再继续操作。学生先拿出6元,教师提问:“拿了6元后,你手上还剩多少钱?怎么再付5角?”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现在只有4元了,还要拿出5角,因此剩下的钱不可能比4元多。教师接着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联想到退位减法的学习过程,可以将1元换成10角,再从10角里拿出5角,然后加上剩下的3元,最后的得数就是3元5角。完成找钱这一过程后,可再让学生体会从几元里拿出几角的方法,在生生互动、师生交流中获得正确认知,把换币方法的发现过程融入现实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然地理解换币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教师此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理,顺势引导,让学生边解决问题边探究新知,使学生体会到学好数学对日常生活的帮助,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又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3 精心设计活动
生活中人民币的使用大多与“付出的钱”“商品的价格”和“找回的钱”有关,基本计算方法无外乎加法求总量和减法求部分量,但还是有许多学生对简单购物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得不太好。如果教师只是枯燥地讲解“付出的钱-商品的价格=找回的钱”这样的数量关系式,学生也难以提起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有效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如何正确求出其中的一个量。其实,教学并不是只在课堂之内,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扩展到生活当中,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给予学生合作、交流、表现的机会,引导他们亲身参与,尽情探索,让学生对购物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更深的理解。
如在教学“小小商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在教室里买东西的活动。活动前,教师要确认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换币方法。活动分为四个部分:①上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布置“小小商店”,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商品并标上相应的价格。②教师制定购物方案,给学生讲解活动要求,要提醒“小卖家”将物品分类摆放整齐,“小买家”要保管好自己的人民币,“小售货员”要计算价钱并给“买家”找钱。③活动中,教师要先指导学生学会付钱、找钱,让学生都能够动起来,体验购物的乐趣。同时教师要进行巡视,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在几轮过后可进行角色互换,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在购物活动中进行买卖的方法及乐趣。④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全班学生从活動过程出发,讨论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自主整理从中得到的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加深其对人民币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培养其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这样一来,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实现了生活与知识的良性互动,在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发展能力,能够选择最优的方法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2]。
4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不过总有学生分不清在不同情况下计算时是否应该换算、怎样换算。这时,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购物问题的自主思考中来,进而得出结论,让学生将换算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如教师可提问学生:“花花在商店里买了一些东西,1瓶矿泉水花了1元5角,一根跳绳花了2元8角,她一共花了多少钱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能得到以下几种答案:①把1元5角和2元8角分别转换成15角和28角,相加得43角;②把以元和角为单位的人民币分别相加,得到3元和13角,她一共花了3元13角;③把2元8角分成2元5角和3角,先凑出4元,再加剩下的3角等于4元3角。学生的想法多种多样,他们的思维能力也通过这种形式得到了充分展现。教师追问:“你们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有学生认为是“4元3角”,也有学生认为上面3个答案都是正确的。接着教师继续提问:“那哪个答案最便于付钱呢?”学生能够认识到“4元3角”是最方便的。这道题充分体现了不同人民币之间组合的智慧,学生通过思考如何组合、换算人民币,可以加深对人民币的理解,学会主动地回顾和总结学习过程,从而熟练掌握换算的方法。
5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如“买商店里的商品,正好用完10元,可以买些什么?”这样的题目十分受学生欢迎。不过仔细观察后,笔者发现能给出创新买法的都是平时比较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别人发言或教师小结后才能想到新的买法。这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虽能够认识人民币的价值,但无法灵活地使用人民币。因此,为了让学生敢于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尝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突显学生的创新性。
如教师可先出示实物图并提问:“你能说一说商店里每件商品的价格吗?”学生经过观察明确了各种商品的价格后,教师继续提问:“老师今天在商店里购物,正好用完一张10元纸币,你猜老师都买了些什么呢?”通过猜一猜这种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可能有学生回答“老师买了10块橡皮”或者“老师买了5把尺子”,针对这样买多个同种商品的想法,教师可引导学生算一算这样买是不是正好用完10元。接着教师再问:“老师可不只买了一种商品,谁再来猜一猜?”有学生这时肯定会回答买多种商品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你认为他的想法怎么样?你有不同的看法吗?”这样既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又能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简单购物问题的理解。学生在这样开放的问题情境中会产生多种思考路径,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学生能够以不同的思路寻找购物问题的解决方法,从“买一种商品”到“买两种商品”,再到“买两种以上的商品”,甚至“再补一些钱来买”,展示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不仅使学生敢于突破常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在不断思考验证中形成正确认知,经历知识内化的过程。
“元、角、分”虽然只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单元,但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笔者相信,开展上述从学生角度出发且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不仅能营造出活跃积极的课堂气氛,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人民币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简单购物问题。总之,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对学生暴露出的不同问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钱晓晖,蒋睿雯.活动,为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而设计——《元、角、分》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设计,2020(Z2).
[2]郭继珍.关于提高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探析[J].考试周刊,2020(2).
【作者簡介】
许怡(1997~),女,汉族,江苏昆山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