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芸
摘 要:近年来,国家正致力于建设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如此形势下,独立学院继续教育亟须开启转型之路,这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还是回应自身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概况,深入解析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难题,并从教育理念、办学目标、体制机制、办学模式、教学建设五个方面出发,探索终身教育视域下独立学院继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终身教育 独立学院 继续教育 转型 发展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愈加重视及人民群众学习需求的日益旺盛,我国已然步入全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时期,关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政策也在稳步推进中。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继续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回应国家与人民的诉求,在终身教育视域下为新时代社会与个人全面发展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成为当前独立学院继续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继续教育普遍面临着定位模糊、观念滞后、供给单一、管理混乱、与其他教育之间衔接不畅等诸多问题,无法充分发挥继续教育作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功效,因此,独立学院亟须立足终身教育视域,持续探索继续教育转型与发展的可行路径,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一、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概况
终身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1956年法国《关于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与公共教育改革的法案》中,直至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才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并在其所著《终身教育导论》中建构了较为完整的终身教育理论。所谓的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各阶段所受各类教育的统一综合,强调社会成员终其一生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实用性、灵活性等典型特征,是一种全球性的教育推广与发展理论。对于教育领域而言,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对教育的重新诠释打破了传统将人的一生分割为学习期与工作期两大阶段的陈腐观念,重塑了教育内容与师生关系,将教育全面拓展到人类生存的全时空,其多维价值标准为学习者的全面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社会化、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为全球各国国民教育体系框架的改革与构建提供了基本依据。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终身教育已然成为全球各国追求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核心目标。[1]
继续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国,继续教育的萌芽期是在1949—1966年,该阶段国家对继续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然而关于继续教育理论的研究还未成体系,也无专门的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机构及学术刊物,关于继续教育的思想理论多体现在工作会议及文件中,并未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1966—1976年,继续教育受“文革”影响步入了停滞期;1978年以来,随着国内教育事业的回春,国家开始大量引进和研习国外优秀研究成果,并针对继续教育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至此,继续教育方才正式进入广大人民的视野。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正式召开,随后出台的《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将继续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置于相同的地位,政策的利好极大地推动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使之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此后,继续教育招生工作全面统一,历经学校单独招生、省市统一招生到全国统一招生三个发展阶段并逐步走向了成熟。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作为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的重要支撑,继续教育发展迎来了历史新机遇。[2]
二、终身教育视域下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阶段性特征明显
从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教育并非一件易事,现阶段,多数独立学院对终身教育的理解仍停留在观念意识层面,仍未形成践行动力。对于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重视不足,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创收途径,这使得继续教育逐步边缘化,加上社会各界更看重学历教育,对于非学历以外的教育与培训较为轻视,这极大地影响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诉求,导致独立学院继续教育生源持续萎缩,不利于独立学院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此外,独立学院继续教育旨在帮助学习者提升就业竞争力,这使得继续教育服务阶段性特征明显,多集中在“从独立学院教育结束到职业发展之前”这段时期,这无疑与终身教育理念及要求相悖。[3]
(二)办学目标偏移,普教化倾向严重
我国继续教育的产生最初是为了弥补“文革”时期所引发的高等教育缺失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终身教育意识的深入人心,继续教育学历补偿功能日趋弱化。虽然国内部分高校已然推动了继续教育向“非学历教育”方向转变,但多数独立学院仍沉浸在学历教育惯性模式中,目标定位的模糊及顶层指导的缺失导致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停滞不前,背离了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致使继续教育出现严重的普教化倾向。无论是办学模式、管理方式,还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均趋向于普通全日制教育,不仅挤占了普教资源,更无益于自身特色化、内涵式发展。[4]
(三)体制机制落后,市场化运行不适
虽然,国内经济模式早已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很多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办学体制并未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构建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体制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工作多以继续教育学院为主,各学院各自办班,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与归口管理,这导致很多院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属于“各立山头,各自办学”,管理异常混乱,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质量及独立学院形象的提升;另一方面,多数独立学院继续教育仍沿袭的是“管办合一”的管理体制,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这导致继续教育政出多门、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对其转型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体制障碍。[5]
(四)办学模式封闭,资源共享困难
随着第4次科技革命的悄然而至,高校与企业已然成为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校企间深度合作与互动的要求愈加强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现阶段多数独立学院并未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也未精准把握好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办学模式仍沿袭的是传统的封闭式、独立式办学,并未与社会、行企之间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对在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重视不足,导致继续教育资源过剩。此外,终身教育强调将优质的继续教育资源惠及更广泛地区、更多数成员,呼吁独立学院推进资源共享的联盟形式,以推动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但受制于封闭式的办学模式,继续教育资源共享的整体优势很难充分发挥。[6]
(五)教育供给单一,教学模式单调化
从终身教育视角来看,继续教育的对象应是广泛分布在各年龄段、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群体,教育对象的需求也是个性化、多元化的,既有旨在提升学历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又有重在提升职业技能的非学历继续教育,还有意在提升个体修养的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关注实用的实用科学教育等。然而,当前多数独立学院继续教育普遍存在教育产品单一、教学模式单调等问题,不仅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教材更新缓慢、教学内容陈旧,而且教学方法机械僵化、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盲目随意,并未照顾到教育对象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7]
三、终身教育视域下独立学院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路径
(一)教育理念转型,由阶段式转向终身式
理念是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是独立学院文化底蕴与办学思想的体现,也是继续教育工作者的理性思考与实践追求。针对当前继续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服务阶段性特征突出等问题,关键是要促进独立学院继续教育理念的转型。具体而言,一方面,独立学院要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继续教育发展进行精准定位,既要坚持人才需求导向,积极培育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学习型人才,又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面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要求,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持续革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习者学历、技能“双翼并举”,以此满足社会要求及学生多元学习需求,突破继续教育办学的桎梏;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要积极借鉴国际终身学习的优秀理论与实践成果,促进继续教育办学理念逐步由阶段走向终身。例如,可通过推进终身学习文化建设,刺激学习者的继续学习需求,还可通过拓展终身学习机会,开发覆盖各层次、各年龄段的课程体系,使广大群众“学有所选”,抑或通过终身雇佣能力培训,帮助大众规避职业发展风险。[8]
(二)办学目标转型,由规模化转向精品化
针对办学目标偏移、普教化倾向严重等问题,独立学院要立足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继续教育办学目标的转型。一方面,要加快促进继续教育由传统的学历导向型转向学习导向型,在价值取向方面既要关注继续教育的社会功能,又要注重育人功能,确保教育对象全面覆盖在职与非工作群体,教学内容全面涉及职业性知识技能与非职业继续教育、社區教育及休闲教育等内容,全面照顾到群众的生活、娱乐、文化与精神等多元层面的非学历学习需求。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要眼光长远,在办学目标上切忌一味追求规模化效应,而要追求精品化效益与内涵式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提高继续教育的学历层次,如由本专科向研究生学历转变,还要积极开设社会“缺口型”人才、前沿专业等学习培训班,通过多头出击、重点扶持,逐步打磨出继续教育的精品内容、特色专业,成为继续教育领域极具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品牌。[9]
(三)体制机制转型,由行政化转向市场化
针对传统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的不适性,独立学院要加快推进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转型。一方面,要结合学院自身情况,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继续教育办学体制,由学院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统筹管理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对重点学科进行教学管理,还要将继续教育纳入全校整体发展规划中,赋予继续教育学院教学资源、经费及人才招聘等的自主权。另一方面,针对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管理问题,要求独立学院在下放继续教育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强化归口管理与规范办学,设置专门的继续教育管理中心,负责对全校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同时要全面理顺继续教育学院与各专业学院的职能分工,统筹校内资源配置。对于学历培训方面,要加快合并重复或功能相近的培训模式;对于非学历教育领域,则应梳理市场关系,构建起完善的市场化运营模式与管理制度,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逐步朝着基于培训标准的办学行为监管与质量评估转变。[10]
(四)办学模式转型,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
针对办学模式封闭,继续教育资源相对过剩等问题,独立学院要加快推进办学模式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由独立办学转向合作办学,打破传统继续教育的区隔性、固定性。具体而言,一方面,独立学院要秉持开放思维,既要推进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向全社会的开放,致力于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又要促进继续教育向国际开放,以全球视野重新审视自身发展,将学校优势资源转变为教育特色,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育,以打响本校继续教育的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要以知识共享、资源开放、服务社会为宗旨,注重加强学校间、校企间及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强强联合、合作办学的途径,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实现“学科交叉”与“互利共赢”的办学效益。此外,独立学院还要加快改革继续教育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与考评机制,推进“课程超市”建设与学分制,全面贯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普教与职教,还要借助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促进自主学习平台建设,真正搭建起各类教育形态间的“立交桥”,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支持。[11]
(五)教学建设转型,由同质化转向特色化
针对教育供给单一化问题,独立学院要加快推进教学建设转型,使继续教育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完成战略转型的要求。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转变传统普教式学历教育建设思路,结合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开展教学基本建设。具体而言,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导向,在授课方式、课程设置及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突出职业与应用特色,促进继续教育产品由传统的同质化向特色化转型。同时要立足社会服务功能视角,积极开发适应市场要求又可满足学习者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极具竞争力的教育培训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既要鼓励继续教育教师组建跨学科学习共同体,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又要通过人才引培,强化师资岗位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精业务、既有研究成果又不乏实践经验的优秀师资团队,为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提供支持。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将前沿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教材内容中,积极探索探究式、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等多元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环境。[12]
四、结语
综上所述,历经60多年的发展,国际成人教育俨然步入倡导全民终身教育的新阶段。根据终身教育理念的要求,继续教育必须满足学习者时时、处处学习的多元诉求,使之形成自觉学习、高效学习、终身学习意识。然而,传统以学历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已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如何立足终身教育视域促进继续教育由“学历导向型”转向“学习导向型”,已经成为新时期独立学院继续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发展必须打破固有观念,积极顺应全民终身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不以简单完成工作任務或追求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学习者学习诉求置于首位,兼顾不同层次及年龄段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兴趣化学习的需求,主动谋求继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路径,在终身教育视域下精准定位、高质量发展,为学习型社会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李祥,汤晓蒙,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笔会系列一[J].终身教育研究,2020(2):3-18.
[2] 丁丹,谈传生.终身教育下成人教育转型动力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30-134.
[3] 陈勤舫.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本质、功能与战略转型[J].继续教育研究,2021(1):1-4.
[4] 王志刚.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与探索[J].江苏高教,2019(12):67-71.
[5] 吴遵民.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思考[J].终身教育研究,2019(1):3-10.
[6] 解丹阳.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探寻[J].职业技术教育,2018(8):19-22.
[7] 王晨倩.山东省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
[8] 黄明格.终身教育视域下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与定位研究[J].成人教育,2016(1):12-15.
[9] 陈仁凯,颜鲜明.“五个走向”——全民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成人教育转型路径[J].成人教育,2015(12):14-17.
[10] 任晨阳.终身教育体系下民办高校发展继续教育模式转型与实施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5(12):49-52.
[11] 唐君军.终身教育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方向浅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5(5): 101-103.
[12] 胡春明.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转型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