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仕途
摘 要:《反对本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性文献,从1930年问世以来,该文本经历了三个阶段、七个版本的变化,版本变化的过程是毛泽东同志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的融入结合、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调查研究思想与新中国建设的深入探索的过程。《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促进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经典文献中不断汲取思想伟力,对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反对本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实意义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强调反对本本主义、实事求是的标志性文献,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的早期理论成果。对文本传播进行剖析,全面审视其在革命和建设的指引作用,深刻思考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可以加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系统把握,助力对毛泽东思想史的整体理解,进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起点上坚定道路自信。
一、文本传播考辩:《反对本本主义》的“三个阶段”和“七个版本”
(一)1930年至1957年:初本的诞生与遗失
1930年毛泽东在江西寻乌开展调查研究,在大量的实践考察和理论研究中,为了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找寻革命的正确出路,作为《反对本本主义》的初本《调查工作》由此而生,文章在内容上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工作的迫切需要,革命需要进行调查研究,明确具体地指出“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得出精确结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并详细解释:“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阐述了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调查工作》初步完成以后,于1930年8月在红军内部印发了石印版的单行本。这篇文章写成后并没有能够公开发表,以至于没有在党内起到很大的影响。文章后因战争频繁转移而遗失,毛泽东本人也没有保存下来。这篇文章问世后大约有30年的时间,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重新得到。
(二)1957年至1964年:文本的再现与党内公开
1957年,福建省茶地乡观山的农民将他收藏27年的《调查工作》石印本主动上交给中共龙岩地委,龙岩地委将其转交给福建省委。在1959年至1960年间,根据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有关精神,福建省委将全省收集的革命历史文件原件和党内刊物上交中央办公厅,中央办公厅将部分文件转交中国革命博物馆。其中一件便是《调查工作》,这本《调查工作》是中国闽西特委于1930年8月21日翻印的油印本。1960年,田家英得知此事后,将文章呈送给了毛泽东本人审定。[1]毛泽东对此文章十分重视,自从流失以后念念不忘,这次能够重新找到,毛泽东形象地比喻文章的重现就像失散多年的“孩子”被母亲找到一样。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文章并没有马上公开发表,只是在党内印发学习。印发前,毛泽东将题目改为《关于调查工作》,在正文上方增添了一段按语,并做了少量文字修改,这些修改是把原来的旧式的词语替换成便于读者理解的用语,《调查工作》原文存在较多的长句,毛泽东在修改时添加了大量的标点符号,尤其是逗号,变长句为短句,从而使得语句更加简练。20世纪60年代初,这篇散失已久的文章再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犹如一场及时雨,开启了文本在党内的学习热潮,适时地为全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三)1964年至今:定本的出版与修订
文章在党内印发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倡党内外同志要认真学习这一经典著作,并要求它公开发表。1964年3月25日,毛泽东将文章的题目再次进行修改,正式命名为《反对本本主义》并题写了一段文字说明。这篇文章毛泽东经过系统的修订后,在1964年6月,先收入人民出版社《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出版,后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出版,甲种本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中的《反对本本主义》在发行中删除之前所附的按语,并在文末增加了5个注释。乙种本的《毛泽东著作选读》在《反对本本主义》的末尾增添了注释,并且比甲种本多了一个注释,使其在文末一共有6个注释。《反对本本主义》还被收录到了1982年的《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中,该文集关于《反对本本主义》的修订则非常微小,如“像”改为“象”,“那”改为“哪”等,只是极个别文字的变动。1986年《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中的《反对本本主义》注释有了一些改動,同时在文章第一页的下方增加了49个字的题解。这篇文章被收录在1991年第二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文本再次被修订,这次修订是在1986年版《反对本本主义》的基础之上,主要是在题解和注释两个方面。总体来说,修订后的《反对本本主义》在文章的注释、词语的使用、语言的表达上都更加准确合理,因此也更有利于人们对这一经典著作进行理解和学习。
二、文本生成逻辑:《反对本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的融入结合
俄国十月的炮声震动了处在迷途之中的旧中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毛泽东开始逐步转向了唯物主义。首先,20世纪20年代左右,唯物史观的传入对毛泽东的世界观产生了影响。1919年毛泽东就提出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观点。[2]1920 年的《致蔡和森》一文是毛泽东转向唯物史观的重要标志,从这一时期到毛泽东创作《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毛泽东唯物史观的初步形成。其次,毛泽东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二元论再到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对于世界的本源,毛泽东当时提出“真理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3],宣扬主观唯心主义思想。1917年到1918年,毛泽东认真学习了《伦理学原理》,他的思想从唯心主义转变为二元论。随着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毛泽东开始转向了唯物主义。正因为这种转变,毛泽东更加重视调查研究,注重社会实践,从而写出了《反对本本主义》。最后,唯物辩证法被毛泽东所接受,并将之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深入全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引发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潮。毛泽东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井冈山时期就有比较全面的框架,此后又更深层次地发展深化。而毛泽东从哲学角度总结革命经验写出的《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
毛泽东历来注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深入考察中国国情,独立思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结合的问题,创作了深刻剖析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实地考察农民运动后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寻乌开展“最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归纳总结撰写《寻乌调查》。这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也为《反对本本主义》的创作做了前期积淀。20世纪30年代左右,在中国革命陷入窘境的情况下,“八七会议”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但是这次会议虽然对右倾错误进行了批判,却没有提防“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对此,毛泽东深感忧虑。纠正“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倾向,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急迫任务。[4]因此,毛泽东从思想路线出发,重新审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纠正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出现的一系列偏差;另一方面,彻底批判机会主义、教条主义错误,全面科学地总结斗争经验,从而写出《反对本本主义》。
(三)调查研究思想与新中国建设的深入探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是在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在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伴随着工业、农业等方面的问题日渐突出,毛泽东开始从思想上寻找突破口,要求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60年12月24日起,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他们不做调查,情况就不清楚”[5]。毛泽东再三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他说:“今年这一年要大兴调查之风,没有调查研究是相当危险的。”[6]1961年3月,毛泽东将该文章修订为《关于调查工作》并开始要求党内的领导干部进行学习,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现实背景下这篇文章在党内公开发表,恰逢其时地给我国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提供思想方法上的指导,对于推动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当代审思:《反对本本主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关键原则: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同时也是认识规律、改造世界的核心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工作上能够取得显著成就靠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在理论和实践的碰撞中出现了误差,中国共产党人才逐步认识到“本本”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为解决现实国情下的中国提供现成方案。“理论联系实际”的核心是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实际并引领实践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来,能够与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并且创造出绝无仅有的百年伟业,依据的就是创造并升华了实事求是的路线方法。站在新的历史潮头,更大的挑战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出现了新的发展情况和新的历史机遇,也出现了诸多棘手的问题和矛盾。认识实际是进行理性判断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条件,解决中国自身发展问题只能从也必须从中国人民自己身上找寻新出路。因此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把实际问题摆在首位,在把握国内外发展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探寻新思路,找到新方法,才能正确把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才能在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时处变不惊、行稳致远。
(二)路线保证: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党保持战斗力和组织力的重要法宝。党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找寻生存发展之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坚持群众路线才能让人民放心地依靠“主心骨”,从而汇聚起磅礴之力。只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到群众中去,把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的全部活动之中,才能保障党的执政地位毫不动摇。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革命时期,我们依靠人民群众,密切接触群众,在党和人民的相互信任下,开展了广泛而又深刻的人民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始终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我们党开展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依然尊重人民、依靠人民,鼓励支持人民群众发展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步走进新时代,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着力解决人民最实际、最关切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推进共同富裕,对此应深入调查、走进群众、踏实思考,完善畅通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各种途径,维护人民利益,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从而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人民对党的满意度更高,以巩固党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使得群众路线思想在新的历史征程发挥更加切实的作用,将这个重要的传家宝代代相传。
(三)必要前提:要堅持独立自主原则不动摇
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具有非凡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策略是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必要前提。经过革命风雨的洗礼,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顺利推进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情特点,开创中国化的革命道路,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贯彻独立自主地和平发展道路,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发展的立足点。中国道路的成果经验就在于共产党人始终坚定走中国经验道路,勇于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自己发展自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上,要根据世情、国情的不断变化进行不断的完善,以利于在新的赶考路上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风险。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才能走出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当今社会,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甚嚣尘上,对我国经济政治进行无端指责和恶意诋毁,中国的发展和前途,只有我国人民有话语权,不需要其他国家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因此,要坚定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继续坚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握国内大局和国外大局的有机统一,以战略眼光审视国际环境,并以高度负责的大国姿态,做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郑澄桂.《反对本本主义》发现经过[J].中国档案,1991(12):12-13.
[2]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92,85.
[4] 陈长红,丛松日.《反对本本主义》的历史考量与时代意蕴[J].大连干部学刊,2020(3):36-41.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4.
[6] 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