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范畴之一,而有效性规律则是诸多规律中的核心。综合运用有效性规律探究的实践经验路径、过程要素路径和本质矛盾路径,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运用具体规律,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规律 本质 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范畴之一,对本质、矛盾、过程、要素的把握只有上升到理性的规律认识层面,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有益的指导作用。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总结大致包含基本规律和过程规律两个方面,观点颇多,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在众多规律中,有效性规律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意义的确证,关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实现,也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现实和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进行细致的探讨和把握。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的定位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首先要明确“规律”“有效性”等概念,以及本文谈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的范畴。“规律”亦称法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具有普遍性、重复性等特点。规律既不同于客观物质,又不同于主观精神,它是主观正确认识客观的结果,可以分为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兼具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双重属性,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有效性”是数理逻辑中关于形式系统的语义概念,如果形式系统中的一个公式是有效的,当且仅当该公式在任何模型中都为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双重含义:一是人们所期待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功能实现的程度,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达成的状况。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思想认知和行为态度的积极影响。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应大而化之、包揽万物,只需专注于人本身即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制度和政权稳定,根本任务在于为国育才,其目的和任务的达成只能通过对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基于以上双重含义的规定,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探讨也仅限于其功能、价值、目标、任务等对人们思想和行为方面作用的发挥。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是一个规律集合,任何单一的规律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充足理由。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既表现出必然性、重复性、稳定性等一般规律都有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实践生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和其他社会历史规律、思维规律一样,不是天然不变的自在公理,而是由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同时限定着人的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一经生成就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改变;另一方面,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又具有能动性,不仅可以通过认识和遵循规律达到促进实践的效果,而且能够顺应时代变化在实践中生成新的规律。
第二,层次性和多样性。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既包括一般的基本规律,又包括特殊的具体规律,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处于不同的影响层次,共同构成规律的多样性。基本规律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全过程,对教育效果的实现起着基础性、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其适用性较广、稳定性较强。具体规律则体现在不同的教育过程、教育环节和教育情境之中,对教育效果的实现发挥着局部的、直接的影响,其适应性较窄、变动性较强。
第三,联动制约性。规律之间的联动制约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是一个有待持续研究的复杂过程。规律彼此联动,共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如果违背其中某一规律,也会影响其他规律作用的发挥。甚至两条规律单独运行时分别有效,但共同运行时就会相互冲突,例如,确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导主体地位有利于教育实效的实现,系统整合诸要素的效能也有利于教育实效的实现,但二者同时作用会导致二者都不能充分发挥。
(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的价值
把握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理论价值在于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过程的认识,摸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实然机制、应然条件和必然结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实践价值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拓展路径、优化模式、创设情境,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契合性,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的探究路径
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认识,根据学者们的论证过程,可以把主流的探究路径分为三条。
第一,从实践和经验出发总结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现实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将重复的经验进行抽象并用逻辑话语表达出来就成了有效性规律。正如列宁所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1]。廉永杰等从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出发分别总结了四条有效性规律:一为“实践生成规律、多向互动规律、虚实转化规律和规约引导规律”[2],二为“主客体契合规律、教育双方互动规律、真理价值统一规律、精神物质转化规律”[3]。这八条有效性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的必然性,挖掘了延安时期的红色基因,但是却不在同一个层次维度上谈论规律,略显粗放和杂乱,经不起反复推敲。可见,从实践和经验出发总结规律会面临“规律”越来越多的问題。这反映了总结规律的误区,也体现出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归纳法”的不足,让人不禁怀疑,这些规律在严格意义上能否称为规律,还是只能归为经验?从经验中归纳规律必须经过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否则只能停留在经验的表层,无法发挥规律在特定条件下的普遍指导意义。
第二,从过程和要素出发寻找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理想功能的实现,以及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应有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有效性实现的基础。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过程的考察,找出教育者主导作用发挥的规律、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实现的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适配性规律,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化繁为简的认识路径。从要素和过程出发寻找规律可以比较系统全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规律,减少遗漏和重复的现象。如沈壮海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实现的“主导主体问题、要素效能问题、结构匹配问题、过程的充分及可持续性问题、合力构成问题、生态契合问题等”[4],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具有启发性和前瞻性。这一路径的不足之处在于较少考虑到现实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规律的成型表述略显不足,指导现实的针对性有待加强。
第三,从本质和矛盾出发推导规律。列宁指出,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推导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首先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有效性指的是什么,然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矛盾中抽象出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矛盾的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都是进行时。随着条件的转移,对有效性的看法也会变化,小到某一个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到国家意志传导的完成,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因此,从本质和矛盾出发推导规律会面临“规律”一直在变的问题,难以发现永恒的客观的规律,这与规律性质以及规律作用的发挥背道而驰。同时,也会引发一个疑问:规律究竟是发现的还是发明的?随着现实条件的转变,一些以往的“规律”不再灵验,而根据新认识的本质和矛盾推导出的规律,在更新的情况下依然面临失效的问题。
总的来说,以上三条路径各有长短,符合总结规律的基本要求,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相互交叉和渗透的情况。从这三条路径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价值性。面对复杂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综合三条路径统筹考虑和检验规律,能进一步提升规律的可靠性和实用度,真正从规律层面而非经验层面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必然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基本規律
从现有的研究经验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规律可以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两类,基本规律主要从本质矛盾和要素过程等方面探寻,而具体规律则可以从实践经验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其本质是国家进行的国家意志传导,其任务是为国家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本质和任务入手,思想政治有效性实现程度的衡量标准在于国家意志传导的效度。传导过程有三个主体要素,一是国家主体,二是内容主体,三是对象主体,三者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最一般、最内核的形态。国家将内容传导给对象的过程存在两个需要:一是国家意志传导的需要,二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需要。两个需要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基本矛盾,而这一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通过满足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需要来完成国家意志传导”,亦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基本规律。
基本规律贯穿思想政治有效性实现始终,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应用范围具有全程性。基本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基本规律应用范围的全程性。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如何、内容如何、环境如何、载体如何,“通过满足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需要来完成国家意志传导”始终发挥作用。第二,时间上具有始终性。成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国家诞生才产生,自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以来,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满足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需要始终是有效传导国家意志的前提性方法。第三,地位上具有根本性。顺应基本规律是遵循其他具体规律的基础,具体规律起作用必须在满足基本规律的框架下。如果执行具体规律的过程中忽视了基本规律,要么偏离了国家需要,要么忽视了人的需要,即便对人产生了什么影响,也与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价值功能无关。
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具体规律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具体规律是一个从殊相到共相的过程,其间考虑的问题可以是具体的,但用规范的规律语言表达出来一定是抽象的,规律越抽象其指导的范围越广。把思想政治教育还原到最一般的样态,它总是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进行的影响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过程出发,可以归纳出四条具体的有效性规律,即空间维度的同向合力规律,时间维度的持续衔接规律,思想政治品德维度的情理交融规律和实践维度的知行转化规律。
(一)同向合力规律
同向合力是借用物理学的隐喻,指来自各个方面的思想政治品德影响能够同向同行。思想政治品德影响的来源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其他学校教育和学校之外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大众传媒教育等。当其他方面的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相背离的时候,会造成受教育者的认知困境,削弱国家意志的传导的有效性;当其他方面的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相一致的时候,会提升受教育者对教育影响的认知和确信程度,增强国家意志传导的有效性。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校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的同向同行作用,是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解决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张皮”难题的有效途径。从推进课程思政的现实成效来看,它提升了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属性,对思政课程起到了支援作用,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校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大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塑造起到润物无声的影响,进一步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成果。因此,同向合力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必须遵循的第一个具体规律,如果各个方面思想政治品德影响不能形成合力,受教育者就难以形成最初的稳定的思想政治品德。
(二)持续衔接规律
一个人从幼年起就接受来自家庭的思想道德教育,直至晚年仍时常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终身性。而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在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需要有其侧重点,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针对性的引导。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5]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持续衔接规律。首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间断;其次,“大中小学”之间存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各个学段之间的教育应当做好衔接,在继承之前成果的基础上实现渐进上升。持续衔接规律的遵循不是一位老师,一门课程,一所学校的任务,而是需要各个学段持续施加教育影响来完成,如果某个学段的教育效果不佳就会造成整体效果的不融贯,从而影响育人效果的实现。尤其是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和衔接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如果青少年的思想出了问题,将要耗费更多的教育资源去弥补,甚至会给社会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同向合力规律和持续衔接规律从时空的角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具体规律,具体规律发挥作用要以遵循基本规律为前提。
(三)情理交融规律
情理交融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具体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具体规律。所谓情理交融,即通过融情于理和寓理于情,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或情境的创设,出发点是为了提升教育效果,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需求,其实就考虑到了情理交融规律。感性和理性是人思维的两种方式,将二者区分有利于了解思维的过程和特点,而将二者融合考虑则有利于思维的整体性建构。毕竟严格的二分法不符合思维的实际,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发挥。情理交融的实现也有其要求,交融不是杂糅,要讲究一定的章法。面对某一事物,人的情感态度是先于理性判断存在的,只有先激起受教育者的情感,才能引发其对教育内容的关注和思考,最终获得理性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过程中,情在时间上先于理,而理在层次地位上高于情,由情入理是手段,以理统情是目的,情理交融则能实现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知行转化规律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知行转化就是坚持知行关系的辩证统一,即理论与实际的辩证统一。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包括“知”“情”“意”“信”“行”等过程,其中,“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只有做到知行之间相互转化才能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知行转化包括三个层面。第一,社会之知与社会之行的转化。我们熟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见社会之知与社会之行并非完全同步的,“知”有时候会落后于“行”,有时候会超越“行”。宏观的意识形态建设只有与社会现实联动,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行动展示中国态度,才能有效增强国家凝聚力。第二,个人之知与社会之行的转化。正如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6],个人之知首先要与社会之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与社会现实脱离的“知”站不住脚,也没有说服力,因而无法达到教育效果。第三,个人之知与个人之行的转化。就个人而言,由行到知易,由知到行难,个人知行转化的关键在于实践。如果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心口不一、言行相悖,则说明教育目的尚未达成。究其原因,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知轻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结合起来,缺少知行互动的有效渠道,违背了知行转化规律。
五、结语
有效性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诸多规律中具有秉轴持钧的地位,它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性不亚于牛顿第二定律之于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本文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规律进行探究,对纷繁复杂的规律说法做了分类和“减法”,提出了一条基本规律和四条具体规律,加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大厦。规律研究的终极目的不能停留在指出规律的向度上,而要揭示规律的具体内容,为指导实践发挥作用。因此,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四条具体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6.
[2] 廉永杰,薛延飞.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规律——以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37-40.
[3] 闫仕杰,廉永杰.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實现规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108-112.
[4]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140-154.
[5]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