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敏娟 吴松强 仲盛来
摘 要:“双一流”建设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注入新理念、新思路。提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对高校“双一流”建设,阐述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内涵式发展的意义,结合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经验,给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内涵式建设发展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内涵式发展
中圖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1-0021-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has injected new ideas and ideas into the state key laboratorie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expound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Combining with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terials-Oriented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it pres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以大学为依托单位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高校国重)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来,几乎涵盖了全部的重点学科领域,是高校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一流学科建设主要任务的集中体现、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支撑力量。2017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中,137所高校的465个学科入选。其中,入选“双一流”大学的高校其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也是名列前茅,依托的均是特色优势重点实验室学科。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均要求加快建设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内涵式发展不是数量的增减,而是突出质量发展,特色鲜明;内涵式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根基,大学建设的本质体现。因此,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长远要求,也是高校国重转变发展模式,提升创新能力的必须途径。围绕大学的“双一流”建设要求下,思考高校国重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明确“双一流”建设的方案[1]。
一、高校国重的建设发展有利于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步伐
与国外的国家实验室及一流大学发展历程一样,国内的高校国重对学科的发展与交叉融合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高校国重占有“国家-高校”双重有利的资源,建立科学化的运行管理机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平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助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助推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高校国重拥有国家稳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建有高水平的仪器设备、优秀的科研队伍,这些优质资源为高校自身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与国家实验室发展历程一样,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快速促进了一批顶尖一流大学的成长,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以林肯实验室为例,林肯实验室前身系该校的辐射实验室,因为国家军工发展需要,获得了大量稳定的军费投入,成为美国大学第一个大规模、跨学科、多功能的技术研究开发的实验室。此外,因林肯实验室的快速发展需求,麻省的电子通信、计算机、生物物理学等学科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带动了学校整体的学科水平和学校知名度日益提升,麻省理工成为世界知名大学[2]。国内高校方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均拥有十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位居国内高校的榜首;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拥有的数量次之;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拥有五个,其他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四个以下。对比这些数据,不难发现,这些知名的“双一流”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比例占前列。高校国重的发展助推了一流大学的建设,二者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 助推一流学科的建设发展
我国目前实验室有四百多个,高校国重占比70%左右,均是依托优势学科或国家重点学科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运行办法要求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发挥其壮大优势学科发展、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的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以来,整体上极大地发展了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与发展,也为新兴学科的发展创造了发展条件。高校国重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围绕国家经济战略需求,优化布局,协调资源,设定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研究领域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广泛开展合作协作,协同创新,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不断进行学科交叉,由此为学科的交叉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一流学科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3]。
二、“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内涵发展的必要性
内涵发展在于质的发展,质的提升需进行理念的创新,开拓创新发展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一流的竞争力。高校国重内涵式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的客观需求,也是高校国重提升创新竞争力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内涵式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
《关于高等學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要求坚持内涵式发展。根据“双一流”建设的周期,首批入选的“双一流”大学已进入建设的中期评估,那么后续的建设中,给首批未入选的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国重是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平台创新等各项优质资源的汇聚地,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更是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推进器。在“双一流”的建设下要求,围绕其建设的主要任务,进一步做好高校国重创新发展内涵的顶层设计,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在集聚创新人才,提升科研创新、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等方面做好规划,全面提升高校的“双一流”竞争力。
(二)内涵式发展是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的客观需求
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给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为加快创新型国家,面向国家和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及整体布局,创新机制体制,提升科技原创能力及国际影响力,打造“升级版”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和2020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高校国重属于学科型实验室,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为学科、科技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长期的发展中,一些高校国重长期依赖传统优势的发展,研究方向设置、人才创新力、创新平台等发展未进行优化调整,长期没有重大创新成果。因此,在国家科技战略及科技创新体系优化调整总体布局要求下,引领学科发展,成为科学技术问题解决的核心力量、顶尖人才的培养基地、服务社会的主力军,高校国重进行内涵式发展也是科技创新环境的客观需求[4]。
(三)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国重提升自我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从高校国重自身长期发展而言,主动探索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其自生发展下去的内在要求。依托传统学科优势的高校国重需在不断发展中创新,如果长期不做优化布局,在竞争的态势下,难以形成重大原创的突破,引领会变成跟跑,并最后沦为淘汰。此外,科技创新带来了新型学科的发展,高校国重更应做好顶层设计,从各方面提升创新动力,集聚一批创新力的科技人才、提升创新科研能力、协同创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的成果转化机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助力“双一流”建设、助推科技强国。
三、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国重运行管理是按照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遵从“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由依托单位根据实验室组建情况制定有关的管理细则,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一些共性问题[5]。
(一)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不完善,固定人员重引进、轻培养,缺乏科学化的流动人员管理机制
随着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提出,高校国重大力采取措施,从海外引进人才,科技队伍的数量越来大,但对人才发展缺乏总体长期规划的管理制度、缺乏针对内部人员培养的方案,造成引进的人才与学科发展难以融合,人才引进闲置,资源浪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员是组成大类划分为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目前高校国重固定人员的比例逐年在增长,流动人员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人数比例明显不对称,造成了实验室“易进难出”的局面,与“流动开放”相违背,人员缺乏竞争意识,致使人员科研创新积极性不高。另外,高校国重流动人员因为缺乏流动性,也会导致缺乏新思想的交流,造成实验室创新能力不足[6]。
(二)布局不合理,投入不足,科研创新提升动力不足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发展期间有些实验室发展未及时根据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而及时调整,也未根据国家战略发展调整进行长期合理的规划,缺乏合理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经费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下拨的拨款,经费渠道来源单一。依托单位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综合全校发展,结合学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考虑,给予重点实验室经费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配套到位,影响实验室在人员引进、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长期发展和成果产出。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办法要求,支持实验室发展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运行、基本科研业务以及仪器设备改造更新支出。经费使用在实际使用上缺乏灵活度,使用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调研和科学依据,在资助科研课题时,课题重复或水平不高,创新研究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没有充裕的经费支持也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运行,会导致一些需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失去经费支持,科研创新技术缺乏经费支持,导致研究创新后劲不足[7-8]。
(三)开放合作的平台不完善,国际合作形式单一,合作效果不佳
高校国重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开展对外开放与合作,普遍做法是因为评估指标的要求开展诸如设立开放课题、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学者访问讲学、企业横向项目等合作交流工作。没有长期规划的合作平台,国际合作多是个体间的合作,选择合作的领域一般与自身的研究方向或领域一致或相近,学科交叉比较窄;与企业的合作多单一的项目为主,其结果产出的效益没有示范效应,难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科的发展。开放课题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指导,致使开放课题基金使用效率低下,重复设置,未能形成课题组预期的成效[9-10]。
四、“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国重内涵式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宏观背景下,科技体制创新、“双一流”建设导向下,高校国重要实现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需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凝练特色,集聚优质资源,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南京工业大学,2007年获批建设,建设发展期间借鉴国内外优秀实验室发展经验,围绕国家、主管部门及依托单位的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设计与长期发展规划,在带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合作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并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为依托学校的高水平大学及一流学科建设做出支撑。本文依本实验室的经验做法为例,也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国重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
(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布局,定位准确,明确研究方向,促进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深化学科的交叉融合,高质量推进学校的“双一流”大学建设
做好顶层设计,定位明确,制定好研究方向,以学科为抓手,结合区域、行业发展需要做好整体布局,打造优势特色研究方向,依托优势学科发展,交叉融合,促进高校、高校国重的发展。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好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致力于解决制约过程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等瓶颈问题,构建化学工程与材料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平台,制订了材料结构与传递现象、材料制备的化学工程方法、材料的化学工程应用三个研究方向。在建设发展中,实验室发挥依托的特色优势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的特色,与学校的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相结合,引导并带动材料、化学、生物等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各研究方向间开展协同创新,联合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提升原创力。这一举措发展了材料化学工程这一新兴交叉学科,而且有力支撑了学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依托学科的发展,提升其研究领域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11]。
(二)深化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机制,集聚学科的创新人才、创新群体的打造,促进人才队伍高质量的发展
高校国重的人才队伍聚焦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加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及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构建具有竞争力且持续创新力量的人才队伍。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国际一流人才队伍为目标,依托国家、地方政府及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和计划,采取引培并举的措施,在依托学科和实验室自主课题的支持下,设立人才引进专项,注重将所引进人员特长与实验室原有优势研究方向相结合,结合引进人才的特长开辟新兴学科发展点,吸引了一批青年才俊加入,为实验室的竞争力提供储备力量。本实验室发展十年来,人员较建设之初增加一倍多, 40岁以下研究人员占45%,具有海外经历人员比例近85%,形成了以院士、领军人才为学术为带头人,高层次中青年专家为学术骨干的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大批国家级项目,实验室的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团队建设方面,实验室通过组织承担重大项目培养人才,打造特色科研团队,形成了一支基础研究强、技术转化能力突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强的创新团队。经过发展,实验室入选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拥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以及其他省级创新团队。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本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优势竞争力的智力支持,在服务过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12]。
(三)加强科研条件的投入,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增强开放合作与交流,积极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高校国重需立足国家的战略需求,以学科建设为依托,聚焦行業需求及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积极促进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及国民经济发展。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依托单位的支持下,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改进并完善科研条件。目前实验室有一独立的科研楼,建立了测试性能完善的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实验室以研究方向为核心成立了国际合作中心,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知名研究领域的大学、科研机构及科学家深入开展项目、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开放课题合作为抓手,探索招标课题等新的合作形式,提高合作质量,提升合作成果的层次,夯实开放合作基础。实验室协同创新,提升实验室运行管理水平和公共实验研究平台的能力,构建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协同创新中心,与各级地方政府共探合作机制,主动聚焦化工企业高质量发展亟需,与大型企业共建创新中心,致力解决化工、材料、环境、能源等工业化过程中的共性关键问题,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在学校体制机制改革的支撑下,跨区域转化成果,区域协同发展,新科技人才和创新成果涌向各地,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13-15]。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是原始创新的核心支撑,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优秀人才培养发挥极大的功能作用,提升其内涵发展,创新发展机制,必将深刻影响“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发展,助推国家的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商筱辉,姜金秋.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本质与建设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4-18.
[2]王荣德,王鋆.世界一流大学与拔尖人才培养[C]//2010中国-芬兰高等教育论坛文坛,2010:381-389.
[3]龚慧林.浅谈新时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战略[J].科技风,2019(17):254.
[4]李雪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新要求[J].科技经济导刊,2016(14):160.
[5]汪敏娟,仲盛来.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的问题与经验做法[J].时代教育,2019(9):103-104.
[6]尹达,申大魁.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思想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122-124.
[7]宋书香.国家重点实验室关于大型仪器设备采购控制过程探讨(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20,29(3):214-219.
[8]刘宁,郭爽,徐召,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4):265-267.
[9]汪敏娟,吴松强,仲盛来.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浅析[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4,31(1):225-227.
[10]以评促建 科学发展——跨入优秀实验室行列的体会[J].中国基础科学,2009,11(6):49-50.
[11]洪流.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与路径[J].江苏高教,2017(11):33-35.
[12]尹艳丽,周克兵,于鹤龙,等.提升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9,22(3):234-236.
[13]刘皓.对美国国家实验室基于数据的素描[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1):39-44.
[14]王立霞,陈巨莲,张峰,等.国际联合实验室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5):5-9.
[15]王炎坤,危怀安,肖红缨,等.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经验篇[J].中国基础科学,2006(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