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寒杨 任杰 郭凌威 朱书全
历代书论中皆有论及王羲之师承张芝、钟繇、卫氏之言论,王羲之也曾自述:“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至今犹法钟张。”〔1〕虽然历代书论以及王羲之自己未曾谈及对于索靖章草的学习,但是在东晋时“索靖草书绝世,学者如云,是知趣者皆然,劝不用善”〔2〕,且“书为右军法”〔3〕的王廙甚是喜爱索靖章草。《宣和书谱》载:“王廙尝得靖书,每宝玩之,遭永嘉丧乱,乃四叠缀衣以渡江。”再者,东晋时习书者取范不限一家一体。阮元《南北书派论》有言:“崔悦与范阳,卢谌齐名,谌法钟繇,悦法卫瓘,而俱习索靖之章,皆尽其妙。”在此等环境之下,王羲之自然会受到索靖书风的浸染。《王籧常自叙》记有沈曾植语:“师又知予学《十七帖》,曰:‘右军书远承章草,旧有传本。会传章草,仅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萧子云《月仪帖》数种而已......即学二王,亦鲜新意,不如学二王之所出—章草。”亦可见《十七帖》受索靖章草影响。
孙过庭历来被认为是忠诚的右军“拥护者”亦是“继承者”,米芾《书进》曾评“孙过庭草书书谱,甚得右军法,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清张伯英曾误将《十七帖》视为孙过庭所临“宋徽宗既成秘阁正续帖廿卷,又刻孙过庭《书谱》及所临《十七帖》同置石太清楼下《书谱》久佚,《十七帖》三石,明代尚存其二,或谓河南本,或称并底本无,知为太清楼刻孫过庭书者”〔4〕。虽是误断,但也足以说明孙过庭《书谱》胎息于《十七帖》,呈现出相似的面目。以下将从索靖、王羲之、孙过庭的书风面貌以及其三人的书法主张相结合论述《月仪帖》《十七帖》《书谱》之间的传承联系。
一、理论概述
索靖所著《草书势》以骈体文的形式,对于书法的生发衍变,草书的风貌体势,做出完备的阐述。王羲之所著《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自论书》《笔势十二章并序》等对于书法的用笔、笔势、审美意趣、风格面貌等作出全面详细的论述。孙过庭《书谱》在王羲之《笔势十二章并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在有关书体发展、各体间的联系、书家于创作等方面,表述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此三人的理论主张中有许多相类的见解,下文将结合书论与三帖的艺术风格表现来论证此三者之间一脉相承的联系。
二、风貌特征探析
索靖为张芝姊之孙,章草得张芝真传,讲究法度,《书断·中》评卫瓘“放手流便过于索,而法则不如之”,《晋书索靖传》亦有“靖与尚书令卫瓘俱以擅草书知名,(武)帝爱之。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及经靖(远不能及靖?)”。可见索靖草法传承之严谨。索靖《月仪帖》之内容是“书仪”最早的一种,是供人写信时参考的文范,具有广泛的社会功用。当时作为草书的法则传扬,《月仪帖》草法规范,笔力劲健,自称其书“银钩虿尾”〔5〕,加之索靖的影响不小于卫瓘,学书者怎会从“放手流便”的卫瓘书迹入手学习?王羲之曾论及书法的取法“若只取俗字,则不能先发”〔6〕。索靖范本式的草书遗迹是初学草书者不可避开的法帖。若是说《十七帖》爽利率情若卫瓘,那么其中的沉着骨气便是源于索靖。
《十七帖》是集王羲之日常来往书信的刻帖,由其中时而字字独立、时而笔势接连映带的书风面貌可见,是典型的章草向今草过渡期间的作品。其中《郗司马帖》《邛竹仗帖》等帖中带有浓郁的章草韵味。孙过庭《书谱》承右军笔势法度,文质兼美,笔势坚劲,时有章草之古朴用笔显露其间,草法也谨传右军草法。以下将从此三法帖的笔法、结字、章法三个方面的特征来论述《十七帖》《书谱》对于《月仪帖》的继承与发展。
2.1用笔
在索靖《月仪帖》中常见两种起笔方法,一是逆笔藏锋起笔。此法源于篆隶用笔。章草本就是损隶之规矩而产生的,此种起笔方式是隶书草化的遗存,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也有论证“章草入隶字中”。如表一《月仪帖》中的“应”字,不仅在写横画的起笔时藏锋,并且在写撇画时也逆锋起笔。这种用笔方式完全是篆隶笔法习惯的遗存。而这种习惯也在后学中保存了下来,如《十七帖》中“卿”字与《书谱》中“乃”字的起笔上都有所体现。
那么这种篆隶笔法为什么还会在“新体”的书写过程中留存?从实际的用笔操作来看,笔者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笔锋的逆入是为了更好地衔接笔势。如表一中“卿”“乃”字横画的起笔之所以逆锋是因为他们的笔势是与其上面的字相呼应。其二,笔锋的逆入藏行是为了更好地发力。借势发力,笔画才能刚劲有力。黄庭坚曾评怀素《自叙帖》曰:“怀素师《自叙》草书数千字,用笔皆如以劲铁画钢木。”怀素草书多篆隶笔法且如“劲铁”,亦是此理。
此外,一拓而下也是《月仪帖》常见笔法。顺势从空中入纸,笔锋多在点画的一侧。这种起笔方式在《十七帖》《书谱》中常可得见。姜夔《续书谱》云:“有锋以耀其精神。”朱和羹《临池心解》亦云:“露锋以外耀精神。”爽利痛快这是人们对露锋、出锋的基本审美风貌的概括。如表二所列三帖之中的“故”“可”“者”等字的起笔皆顺锋而下,完全不同于篆隶之中的“泯灭锋芒”。仔细端详,顺势而下的笔画都有一定的弧度,也正是这种弧度的变化流美才形成了“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的动态美。
章草笔态中典型的收笔笔法为“击石波”。王羲之《题魏夫人笔阵图后》云“惟章草及章程行狎书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7〕。元人《书法三解》中有注解:“捺之祖,磔法也。又有‘欣字燕尾者,乃《急就章》之波法也,如水之自泉口流出其下,遇石激而过,故谓之‘击石波。”〔8〕这种笔法形态,在《月仪帖》《十七帖》《书谱》中,皆有所表现(如表三)。
由此可知,“击石波”即“磔法”,为捺画的来源,但不同于后来的捺画。这种从“隶变”中所存留下来的“波法”是由于人们为了在实际的书写过程中更加便捷、快速地书写而形成的。如表三所示,三帖中的“存”“至”“王”等字的收尾处均用这种“波法”,书写节奏短促但有力是其特点,厚重而不失爽利。经过细致的剖析,我们便可得知这三件草书作品中的内在用笔联系。6A0EA020-C1C1-4C65-9800-D5AECD279642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笔画的书写动作上来理清三者之间的沿革关系。如表四所列,《月仪帖》中的“布”字、《十七帖》中的“岁”及《书谱》中的“敬”字,这三个字起笔的撇画都是逆入平出,而不是一拓直下。那么为什么会留有这种用笔方法?细究其因,我们便得知这种用笔是衍化于篆隶形体的书写。索靖所在的西晋,书体的发展演变正处于由“旧体”向“新体”的过渡阶段,于是在形成“新体”的过程中,作为“旧体”的篆隶其笔法依然留存到了《月仪帖》当中。而我们又可在后来的《十七帖》《书谱》当中窥得这种相似的逆入平出的笔法,可见其间的传承性。
2.2结字
章草在西晋时已是发展成熟的字体,具有严谨的书写规则,正如《书谱》中所言“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索靖是张芝的忠实继承者,前文亦提及《月仪帖》是作为尺牍文范使用的。故而《月仪帖》的草法是标准规范的。王羲之会古通今,对于严谨的草法自然也领略至深,且完备地传承下来,《十七帖》中的“想”“遥”等字的草法便可证明。而胎息于《十七帖》的《书谱》更是谨遵草法,如表五所举例字,其草法皆与《月仪帖》一致。
除草法之外,以及此二帖中的结体字势,都存在着与章草相类的横向整体动势的结字,呈现出扁方状的字形。如表六所示,在草法中属于半包围结构的“而”字和全包围结构的“面”字在整体的书写面貌上呈扁状。从笔势的角度来讲,它们的用笔多朝横向拉伸,横向的笔画书写节奏都比较缓长,而纵向的笔画书写节奏多短促而有力。而这种扁平的态势是与当时书写材料的限制分不开的。秦汉时书写载体多用简牍,简牍行长而体窄,又为了满足容量大的需求,只得将字的态势压扁。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秦汉草隸字势多横向发展。如果《月仪帖》《十七帖》所处的魏晋去汉未远,在体势上还受扁平态势的影响,那么为何在楷书发达,书写材料不受限制的唐代,《书谱》却仍然保留章草遗意?笔者认为这就是草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有自身内在的传承性。
在字形面貌方面,除章草典型的横向动势结体之外,此二帖十分讲求字势的丰富跌宕。这与西晋时的书法审美自觉是分不开的,索靖草书势中,只开头两句谈及文字起源,书法之功用,之后便言“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追求书法功用之外的意象美,然后以自然万物来描摹书法形象之美“芝草蒲萄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玄熊对踞于山岳,飞燕相追而差池”。从张怀瓘对索靖的评价“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中便可看到索靖在书法姿态上的追求。
王羲之对西汉书势论中的这种意向进一步发展,追求书法以笔墨形象来表达主观心意,而不同于语言文字的表达。他在《自论书》中有言“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雅意,自有言所不能尽其妙者”,进而《十七帖》的字势结体相较《月仪帖》更为开张。
孙过庭的《书谱》中既有西晋书势论之中以自然万物喻书法的观念“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如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也有在王羲之的主张下进一步发展的观点。他认为书法有抒发情感的作用“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评价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将王羲之具体的作品同情绪中的喜、怒、哀、乐相对应,以说明书法艺术与情感表现之间的联系。孙过庭将对于生动物象的追求与书法艺术中的情感诉求相结合,认为书法艺术应该是“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
在这种对于草书形态的追求之下,在结体方面,《十七帖》相较于《月仪帖》的变化更为丰富,字形的外轮廓不再以扁平为主,将偏长的字形穿插其中,使得整体节奏富含变化。另外字势不再均以一种向右上倾斜的方向感示人,而是根据上下字之间的关系出现更为跌宕丰富的字势,如《服食帖》中的“年时”二字的组合,“年”字的重心向左倾斜,而“时”字的重心向右下倾倒。这相较于《月仪帖》较为平稳的字势更有“险中求平正”的意趣。
2.3章法
章草与今草的最大不同,便是字势由横向的动势变为纵引,进而产生了今草之中字字相连的“一笔书”出现。上下字之间的连带组合是今草书最明显的表现特征。而章草书中,大多数上下字之间距离较大,极少有连属状态,字字独立,笔势相连。《十七帖》之中的《郗司马帖》《逸民贴》《邛竹仗帖》《诸从帖》正有此种特征,字字呈扁方状,鲜有长方字形出现,且不见上下字的笔断意连、连接映带,而《书谱》对于王羲之书迹的宗法更是取立指归。其章法中也多为字字独立的状态,上下字的结合至多三字为一组,没有王羲之今草书如《大道帖》中多字连属的状态。此种宗法西晋章草中章法表现出的气息相对今草书大为不同,率真质朴,古雅稚趣,空旷而完密,表现出中和之美。
而此三帖风格如此的原因,除了规范的章草书带来的稳定节奏输出之外,还与《月仪帖》《十七帖》《书谱》所书内容及作者自身的书论主张相关。
《月仪帖》的内容为书信文范,《十七帖》是王羲之日常来往的书信信札,《书谱》是书法理论的叙述,故而书写者在书写时并不会有很大的情绪波动,书写的节奏自然稳定平和。再者,这种志气平和、不激不厉的状态与书家自身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前文提及,索靖草书相对卫瓘草书,少了放手流便多了楷则,即可看出索靖追求的不是速度的畅快、书意的恣肆。王羲之亦是不尚迅疾的,《书论》中有言“夫书字贵平正安稳”“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书谱》亦然:“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至有为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正是因为相同的审美意趣,致使他们都表现出了中和之美。
结语
索靖《月仪帖》具有“法则”的确定性,笔法和形态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关系〔9〕,是习练章草必不可少的圭臬。这种正体章草的气息在王羲之的《十七帖》中仿佛遇之,孙过庭以王羲之为不二法门,谨承右军草法,《书谱》中章草意蕴浓厚。在以往的文章中大多浅探其传承关系,而无具体析之。本文通过探析索靖、王羲之、孙过庭遗迹的风貌,从用笔、结字、体势等方面结合他们的理论主张得出《十七帖》《书谱》与《月仪帖》有一脉相承的联系。这种关系的传承一方面印证了书法发展传承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另一方面也可使我们后学者更好地把握这种传承规律并且能够进一步开拓创新,这亦是此文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注释:〔1〕〔唐〕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第124页。
〔2〕〔5〕〔唐〕张怀瓘《:书断(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第179页。
〔3〕〔南朝〕王僧虔:《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第58页。
〔4〕张存良《:书谱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6〕〔7〕〔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第27页。
注释:〔8〕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1993年版,第27页。
〔9〕刘涛:《中国书法史七卷本魏晋南北朝》,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6A0EA020-C1C1-4C65-9800-D5AECD279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