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飞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核医学科,河南 南阳 473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复杂型综合征,也是临床多发、常见的疾病,且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呈年轻化发展趋势[1]。由于早期慢性心力衰竭无典型临床体征,因此医学研究者多主张以影像学辅助检查来判断疾病,但该方式通常缺乏准确反映心功能不全客观指标,导致大部分无典型临床症状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2]。因此,当前临床重点为寻找准确、有效的诊断方式确诊慢性心力衰竭。N 端B 型钠尿肽原(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为临床新型实验室检测指标之一,近年来,该指标在临床诊断中受到广泛关注,且在2003 年被美国纽约心脏病联合会(NYHA)认证为医学十大进展之一[3-4]。然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水平、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及预后意义等尚未完全明确。为能够准确评估NT-proBNP 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意义、预后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收治的82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NT-proBNP 水平,以便判断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变化、疗效等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收治的82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美国纽约心脏病联合会分级标准(NYHA)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NYHAⅡ组(n=22)、NYHAⅢ组(n=28)、NYHAⅣ组(n=32);患者中男49 例,女33 例;年龄43~52 岁19 例,53~60 岁21 例,60~70 岁27 例,70 岁以上15 例;心力衰竭分类:左心力衰竭35 例,右心力衰竭29例,非心源性心力衰竭18 例。选取同期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57 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受检者中男32 例,女性25 例;年龄43~52岁12 例,53~60 岁19 例,60~70 岁20 例,70 岁以上6 例;受检者均经体格检查证实为无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等。所有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参考2007 年第四版《实用心脏病学》[5]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并经过临床血清学实验室、超声心动图、B 超等影像学检查,同时结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等符合治疗适应证者;②美国纽约心脏病联合会分级标准(NYHA)≥Ⅱ级;③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研究对象及其家属思维感受能力均正常,具有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详细了解研究课题,主动保密相关临床资料,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配合检测者。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肝硬化、脑血管意外、明显外伤、肺栓塞等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异常、Conn 综合征等疾病者;③肾功能异常,肌酐水平≥120 μmol/L;④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2 倍正常值、谷草转氨酶≥2 倍正常值;⑤因自身原因不能完成随访者。
本研究参考《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6]药物治疗方案。所有受检者入院后均采集其空腹状态下的外周静脉血液3 mL 做为检测标本,将标本置于肝素抗凝管内左右摇匀,室温环境下静置120 min,置入离心机,调整转速为3 000 r/min,离心15 min 后,取上清液,保存待测;应用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美国强生公司,型号:VITROS5600)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评估血清NT-proBNP 水平,试剂均来源美国强生公司仪器配套的N 端脑利纳肽测定试剂。
采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美国HP5500 型)检查受检者超声心动图,调整其探头频率为2.5 MHz,再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同时采取Simpson 法则评估左室射血分数。
心脏超声指标由采用美国GEL7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获得,包括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与二尖瓣口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比值(E/A)、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
分别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7 d、14 d、随访3 个月后复查或评估其血清NT-proBNP 水平,并详细观察血清NT-proBNP 水平的动态变化过程。
应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同时刻对比采用重复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秩相关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NYHA 分级递增,NYHAⅡ组、NYHAⅢ组、NYHAⅣ组的年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均呈递增趋势,且与对照组比较,NYHAⅣ组的年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NYHA 分级递增,左室射血分数则呈现递减趋势,与对照组比较,NYHAⅡ组、NYHAⅢ组、NYHAⅣ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NYHA 分级递增,NT-proBNP 水平呈现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基础资料比较(± s)
表1 各组基础资料比较(± s)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与NYHAⅡ组比较,P<0.05;3)与NYHAⅢ组比较,P<0.05。
左室射血分数与NT-proBNP 呈中度负相关(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NT-proBNP 则呈高度正相关(P<0.05)。见表2。
表2 NT-pro-BNP 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的相关性分析
治疗7 d 后,各组(除12 例死亡病例外)患者的病情明显改善,且与治疗前相比,NYHAⅡ组、NYHAⅢ组、NYHAⅣ组的NT-proBNP 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 后,与治疗前、治疗7 d 后比较,各组的NT-proBNP水平则呈现进一步降低趋势发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治疗前后NT-proBNP 水平比较(± s,ng/L)
表3 各组治疗前后NT-proBNP 水平比较(± s,ng/L)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治疗7 d 后比较,P<0.05。
在治疗前、治疗7 d 及末次监测后阶段中,与非死亡组比较,死亡组的NT-proBNP 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死亡组间,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 后、末次监测时阶段的NT-proBNP 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死亡组间,治疗前、治疗7 d 后阶段的NT-proBNP 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治疗7 d 比较,末次监测时阶段的NT-proBNP 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NYHAⅣ组的NT-proBNP 水平变化比较(± s,ng/L)
表4 NYHAⅣ组的NT-proBNP 水平变化比较(± s,ng/L)
现阶段,临床诊断心力衰竭要求准确、快速,特别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此类患者具有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发生风险高、死亡率高、缺乏特异性症状等特点[7]。同时极易与肺部疾病诱发的呼吸困难混淆,故而,早期诊断、评估危险分层对于有效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8]。当前,临床主要利用NYHA 分级系统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分级情况,但由于该系统评价标准以患者自身感受为主,导致临床症状和客观检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分级的准确性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心脏彩超对评估慢性心力衰竭疾病、评价心功能分级虽具有一定客观性,但该评估结果存在操作者经验、仪器等局限性,具有明显弊端[9]。近年来,血清NT-proBNP 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慢性心力衰竭疾病诊断、心功能评价的重要指标,其符合心衰检测指标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高的要求,同时具有可重复性高、结果判读价值高、操作便捷等优势,为临床诊断评估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分级、预后评估等提供有力参考。
NT-proBNP 为具有非活性特性的一种氨基酸片段,当机体左心室牵张、室壁张力增多时,该水平释放量也会随之增加。正常情况而言,BNP、NT-proBNP 均是由摩尔分泌,两者血浆浓度基本持平;然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与BNP 水平相比,NT-proBNP 水平浓度更高(2~10 倍)、体外保存时间及半衰期更长以及稳定性更好[10]。因此,当前临床、相关实验研究也不断强调上NT-proBNP对评估慢性心力衰竭病情的重要性。近年来,相关医学研究表明[11],NT-proBNP 水平是临床反映人类左心室舒张末期压的一种生化指标,且该水平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血清NT-proBNP 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呈相关性,表现为左室射血分数与NT-proBNP 相比,呈中度负相关,心功能越低,左室射血分数越低,NT-proBNP 水平升高越显著;随着慢性心力衰竭病情的发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也随之增大,与NT-proBNP 呈高度正相关。结果提示,血清NT-proBNP 的释放与左心室负荷、心室容积密切相关,而随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负荷升高、心室容积扩张,诱发心肌牵张,导致心室肌细胞合成、分泌的NT-proBNP 浓度也显著增高,这于孟成等[12]研究报道结论具有一致性。本研究中,对照组、NYHAⅡ组、NYHAⅢ组、NYHA Ⅳ组的血清NT-proBNP 浓度分别为(67.49±18.56)ng/L、(421.54±124.59)ng/L、(4 152.36±485.74)ng/L、(8 549.23±639.23)ng/L,可知,随着心功能分级递增,血清NT-proBNP 浓度呈成倍升高趋势,这与国内其他学者[13]研究报道血清NT-proBNP<125 ng/L 不推荐采取慢性心力衰竭诊断结果相一致。上述结果提示,血清NT-proBNP 水平有助于临床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此外,NT-proBNP 水平与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密切相关,分析其原因,随着年龄的升高,心脏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心脏收缩舒张功能、肾功能相应降低,加之心肌质量增加,造成房室腔基因表达特异性改变,从而引发年龄越高心力衰竭程度越严重,NT-proBNP 浓度越高的现象。有的学者[14]研究证实,根据NT-proBNP 水平指导治疗,不仅能够有效降低<75 岁患者病死率,还能够降低NYHAⅡ、Ⅲ、Ⅳ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风险,故而可用做临床评价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治疗效果的辅助检查方法。本研究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7 d 后,其NT-proBNP 水平显著降低,且随着疗程的进展,病情显著好转;同时在持续治疗14 d 后,其NT-proBNP 水平明显有进一步降低趋势。结果提示,血清NT-proBNP 浓度可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转归、预后情况。某项研究证实[15],NT-proBNP>5 000 ng/L 提示患者存在极高的短期死亡风险。本研究将NYHAⅣ组进行亚组细分,分为死亡组、非死亡组,进行分析后发现,死亡组患者治疗前血清NT-proBNP 为(11 394.25±5 624.27)ng/L,至末次监测时,其NT-proBNP 水平进一步升高至(23 451.37±9 521.54)ng/L。因此,临床应根据检测结果,对存在高危现象的患者进一步加强治疗,同时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病情发展情况,告知其治疗预后[16]。
综上所述,血清NT-proBNP 水平是临床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