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军
在全面规范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推进拓展性校本课程建设,是当前教育一大趋势。本文结合我校开展的魔音课程,从魔音课程的研究缘起、内容编排、评价措施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在大单元理念下拓展课程的建设情况。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对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缘起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各个地方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学校文化、办学特色、课程改革是主旋律下的三大课题,能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用小学科学课内知识的拓展延伸和科学课程内研究周期较长的实验探究内容为载体,开展多形式拓展性活动,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课内指导—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课内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使他们在科学拓展性探究的过程中,有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体会,增长了科学探究能力,提升了科学素养。这是目前的主要趋势,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日渐重要。
目前的校本课程建设科学实践有不少,但缺少系统整理,在实践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主要表现为:
(一)乱——内容与教材紧密度不够
目前,拓展课程大部分脱离教材,自行设计内容,有些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的,与教材的紧密度不是很强,有些甚至超出各学段的学力范围。可想而知,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效果也有待考证。
(二)散——课与课之间联系度不够
当前拓展课开展得比较多,往往一课一拓展,有些课与课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没有大单元的思想统领,导致学生碎片化操作,不够系统。缺少一些整体的把握。
(三)糙——学生作品的评价精致度不够
当前拓展课对学生作品的关注度还是欠缺的,往往只有课堂的当堂跟进评价,学生基本不会再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二次修改,精致度不够,后续的跟进欠缺。
由于这些原因,笔者特地选了四年级“声音”单元,根据单元的知识,设计符合本单元拓展的内容。经过为期一年的实践,取得了不少的收获。
二、研究过程
魔音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四年级“声音”单元的校本拓展课程,是一门为了满足學生个性发展需求而开设的科学实践课程。本次研究从魔音课程结构、魔音课程内容实施、魔音课程评价三个维度来展现实践,具体的课程架构和实践内容为:
(一)魔音课程结构
主要包括《小魔笛的制作》《小魔笛的发声研究》《听诊器的研究》《各种各样的回声现象》《咯咯杯》等科学实践课。(见表)
它与教材是紧密联系的(见表),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育学习兴趣,获得科学知识,延伸科学视角,学会解决科学问题,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最终提升科学综合素养,从小埋下争当“乐探究、想探究、会探究、善探究”小科学家的梦想。
(二)魔音课程内容实施
在本魔音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按照活动开展进度,按照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内容的支撑,又有实践的过程和实施过程后的反思提高,从多个维度阐述本次实践的效果。
1.入项:小魔笛的制作
《小魔笛的制作》是“魔音”的第一课。学生已经对“声音”单元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通过制作小魔笛这个实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拓展声音产生的原因。同时,因为小魔笛发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也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个有效补充。《小魔笛的制作》作为第一课时,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也收集了部分学生作品,从而收取活动第一轮的小结。从学生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制作,在碰到问题后继续修改,这也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2.研项:小魔笛发声研究
《小魔笛发声研究》是拓展性课程“魔音”的第二课。学生已经完整地制作了小魔笛,并且有很多体会。本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小魔笛发声时的现象,解释其中的原理,并且能够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乐器的发声原理中。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师生共同完成调节的过程是学生最喜欢的内容。通过往上调节塞管位置,让发声的空气柱慢慢变短,这样就能慢慢调出更高的音。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小乐器跟小魔笛原理一样,这些是对魔笛发声的最好研究,也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3. 研项:听诊器的研究
《听诊器的制作》是“魔音”第三课。在制作听诊器的活动中,学生开始意识到借助仪器观察比用感官判断更便捷,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听诊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生病去医院的经历,所以对医生听诊器的研究显得特别感兴趣。我们结合学生对模型的了解,设计制作了这个板块。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掌握的情况比较好,学生能很好地解释模型与原型的关系。
4.拓项:各种各样的回声现象
《各种各样的回声现象》是“魔音”的第四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生活当中的一些声音现象。在这个板块的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补充大量的资料,完备学生对回声的拓展。学生对这些知识非常感兴趣,教师如果时间充足,还可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收看,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四大回音建筑、蝙蝠等音频、视频资料。
5. 拓项:咯咯杯的研究
《咯咯杯》是“魔音”的第五课。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但是对于咯咯杯并不了解,对于共振现象也没有太多的关注。这节课就带着这些疑问,让学生了解声音共振现象的魔力。咯咯杯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因为有动手实践,又有比较新奇的玩具,教师可以重点把共振现象向学生适当解释。作为拓展课程的收尾课,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前面所学的内容,系统整理本拓展课程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充分研讨咯咯杯的原理,如何发出不同声音的咯咯杯成了重点,这样就提高了要求,对“声音”单元的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复习反馈作用,同时课后可以布置一些小作业。
(三)魔音课程的评价
为了促进课程实施的顺利推进,学校结合课程设计的相关理念,确定了“争章评价、晋级评价”二大评价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完成既定目标。
1.争章评价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乐探究、想探究、会探究、善探究’的小科学家”是魔音课程实施的终极目标。为了让这一终极目标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自主选择科学家头像做成一个个奖励印章,用于表彰那些科学实践认真、有成果的学生。印章的奖励主体是教师,当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达到了标准,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的实践记录单上盖上相应模块的印章。
2.晋级评价
为了鼓励学生在魔音课程的學习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晋级兑换制度。创设了“学校名人墙”这个直观、有趣的展示平台,将直观的物品刺激和精神需求满足同轨并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名人墙是以精神鼓励为主的一种评价载体,学校在课程教室外的走廊上设计了展板,在展板中有一个板块是“魔音达人”,评选主要看该生是否完成了教师发布课程的75%以上,获得印章总数保持在班级前25名。评选一般学期中和学期末各举行一次。被评上“魔音达人”的学生可把自己的课程展品布置在所属专栏中,同时配上一些自我介绍、头像、日常的行为表现等说明文字。
三、研究效果及思考
随着魔音课程的推进,学校不仅收集了一些精致的拓展课程资料,而且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提升了。具体表现在:学习兴趣变浓了;学科成绩良性发展了;学习综合水平提升了。
(一)校本课程建设变丰富了
在本次课程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学校根据教材内容不断收集资料,目前已经形成1+X+Y的课程体系:1指的是课本的基础内容;X是根据内容延伸的拓展内容,它有多种组合的方式,教师根据内容可以进行微调;Y就是学生选择。这大大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厚了
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主要反映在学习的“积极性、愉悦性和亲切性”三个指标上。从调查结果看来,魔音课程实施后,参与实验的4年级共150名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九成左右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积极;八成左右的学生能体会到成功感、愉悦感,在课堂中倍感亲切。另外,从前后测算的数据看来,课堂上兴趣提升的最大群体是成绩中等的学生,从这个结果看来,学生学习自主权的解放,对中等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三)学生的科学学习良性发展了
魔音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也良性发展了。从结果看来,参与实验的4年级学生,对“声音”单元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了。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很好地解决了“声音”单元的难点,重点突出。这个单元成绩明显好于周边学校,优秀学生所占比值高了11%,特别是应用这一块,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当然,基于单元整合思想的科学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此庞大的课程,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学生的时间如何更加合理分配?大单元结构如何更加完备?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部分学生不能合理分配。再者,大单元的拓展课程群建设缺少一定的实践支撑,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毕竟样本较小。但总的来说,大单元的课程群建设必将是未来的趋势,因为它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