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视频作为当前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也是新时期时政新闻传播的有效方法。以往时政新闻的传播略显严肃、刻板,合理利用短视频传播时政新闻,能够进一步发挥时政新闻的影响力与传播效果。新媒体的兴起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带来了更多启示与思考,如何将传统媒体的独家资源转变为更大的影响力,形成更强的传播力,这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时政新闻短视频生产与传播的基本特点,结合新时期短视频行业的发展规律,就如何更好实现时政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问题进行探讨。文章提出提升时政短视频创作高度、打造時政短视频专业化发展以及把握时政短视频话语规律三种主要思路,致力于为今后时政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媒体转型;短视频;专业化发展;话语规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4-0097-03
一、时政新闻短视频生产与传播的特点分析
时政短视频是指以网络途径传播,以时政新闻资讯共享或是解剖为主题,时长较短的一种全新的新闻内容传播形态。
相较传统的媒体新闻,时政短视频从生产到传播都具有较强的特点与时代性。这些特点的存在,也赋予了时政短视频特有的内容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在这样的前提下,时政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都面临着全新的选择与挑战[1]。
(一)时间短、内容精
时长较短是时政短视频最为鲜明的特点,一般来讲,时政短视频的时长都控制在5分钟内。以央视新闻推出的《主播说联播》栏目为例,其内容时长往往是1~3分钟,这与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的时长相比显然有着不小的差距。
在内容方面,为了对应时长,时政新闻短视频也会进行深层次地压缩,确保向用户输出的内容都是极度精炼的,这也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政新闻短视频的时候丝毫感觉不到冗余、累赘的部分。
(二)传播广,影响深
众所周知,当前时政新闻短视频都是以网络为主要载体进行传播的。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也决定了新闻内容的受众可以尝试以更多的方式参与到内容的互动中来,这也意味着时政新闻短视频的传播范围和渠道也会愈来愈广泛。受众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去收看时政新闻,如抖音、快手等平台都可以满足受众的需求。除此之外,各类的即时通信平台也构建起了相关的链接,支持时政新闻短视频的分享,所以用户也可以通过QQ、微信等平台去浏览各类信息。
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支撑下,时政新闻短视频的传播范围与渠道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时政新闻本身的吸引力与特点也使得受众在接触时政新闻的时候,更容易接受短视频这种形式,这在潜移默化间深层次地提升了时政新闻的影响力[2]。
同时,各类短视频独有的算法和大数据技术也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效的内容推荐,结合用户的个人喜好去推荐更具针对性的内容,这对时政新闻的传播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帮助受众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时政新闻内容,更好地参与到相关的讨论之中。
(三)接地气,互动性较强
以往在接触时政新闻的时候,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职业播音员的专业身份与口音,而时政新闻短视频通过生活化、通俗化的方式播报新闻,这也进一步提升时政新闻短视频的亲民性,易为更多的群众所接受。除此之外,时政新闻短视频还结合了短视频本身的评论、弹幕等功能,进一步增强了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便于受众更好地参与到新闻事件之中,能够围绕事件本身和新闻内容去展开高效的沟通互动。
二、新时期时政新闻短视频创作传播的优化与思考
(一)提升时政新闻短视频的创作高度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短视频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出口。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3]。实际上,早在2018年,短视频便已经成为网民最受欢迎的一种视听传播形式,伴随着抖音、快手等软件的开发与推广,也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发展提供了新的抓手。近年来传统主流媒体在短视频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流媒体在把握民生、时政以及社会热点话题这些素材的基础上,尝试以短视频的形式去完成内容的制作与解读,这有效地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发展。
例如,2017年央视网熊猫频道制作的《熊猫宝宝“奇一”撒娇抱大腿》的短视频,不到1分钟的内容时长将大熊猫宝宝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这条视频在海外视频平台中更是斩获了数十亿次的播放量。2018年央视开设的时政类短视频栏目《初心》同样爆红,至今取得了播放量超过12亿次的好成绩,再度刷新了时政短视频的播放记录。
新华社出品的《国家相册》和《红色气质》等时政短视频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引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舆论场的现象级作品。
以上这些新颖的内容展现方式使得相关内容的呈现更加立体、生动,也取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4]。
吉安广播电视台策划拍摄的短视频《我的初心故事》中,有以真心换真心的驻村扶贫干部,有退伍不褪色、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退伍军人,也有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村支书。以短视频的形式讲述发生在新时期红色土地上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基层干部对初心使命的感悟与传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主题,将原本高大上的时政主题讲述得更为走心,这个过程本质上也是传统媒体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的积极尝试与探索。
时代的发展总是充斥着新的契机与挑战,短视频时代的降临也意味着舆论阵地的进一步升级。为此在弘扬和发展网络主流舆论的同时,广大传统媒体也应当将时政短视频放在全新的发展高度,合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价值,更好地实现自身在短视频领域的突破与提升,有效地把握这一风口,打造时政新闻短视频精品,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5]。
(二)打造时政短视频专业化的发展
短视频的内容往往是以秒计算的,这也跟当前用户的浏览习惯有关系。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仅仅有45%的用户能够在短视频平台上坚持浏览一个时长超过30秒的视频。所以时政新闻短视频的创作者也应当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突出新闻的主题,而这无疑就为短视频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短视频基本不存在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但是在视频的制作方式和视频内容的提炼与融合上,也有很长的探索之路要走。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短视频作品本身也是不同传播符号艺术性融合的结果。这就要求在视频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从最开始的创意策划到后续的采访剪辑以及最后的制作,这些环节都需要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同时随着当前VR技术、无人机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这些技术手段的合理融入也能够有效地提升时政新闻短视频的专业水平。为了进一步增强短视频的传播效果,画面的后期制作也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与努力。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我和我的祖国》栏目为例,其以口述的方式,讲述了各行各业人民群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历程,通过挖掘每一个朴素人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共同串联起了共和国的成长之路。很多人观看后不由感慨,个人命运在国家变迁相关联的时候,作为普通人内心的那份骄傲与自豪。
该短视频的制作联合了诸多部门,充分发挥出了广电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航拍、VR等技术的支持下,同时辅助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完美实现了音乐元素与视频的节奏控制的融合,以创意剪辑的方式使得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为之感动与鼓舞。该视频发布在了央视新闻的抖音账号和微博账号中,各平台的总浏览量也超过了7亿人次。
由此可见电视新闻所独有的时政资源也可以与短视频时代进行有效的融合。相比于野蛮生长的短视频领域,传统媒体在时政短视频内容的制作与生产中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在短视频的风口下更好地站稳脚跟,传统媒体一方面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工作机制改革方面的调整;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视频内容生产方式的优化与革新。通过成立专门的短视频部门,确保从选题到制作再到传播的高效化与专业化[6],充分利用自身的时政新闻资源优势,更好地进行定制化制作。
2019年8月25日,《新闻联播》栏目正式入驻抖音、快手两大平台。其在抖音账号上发布的一条内容,便是邀请用户一起摇起来。该内容一经发布便收获了超过1200万次的点赞和10万条的评论。作为我国传统媒体栏目的翘楚,《新闻联播》栏目从1978年1月1日开播至今,从最初的黑白录播,到后来的高清直播,再到当下的短视频制作,这一转变的背后也是时代更迭的象征。时代的发展在这一档栏目的变迁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而这也为新时期时政新闻短视频的制作起到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总体而言,在新时期的发展环境下,应该通过确定统一的制作风格,重新解构、建构短视频生产、流程与叙事套路,高质量地生产主题鲜明的时政短视频内容,在此基础上拓展时政新闻短视频内容的栏目化、产品化、品牌化以及系列化,更好地推动时政新闻短视频的发展[7]。
(三)把握时政新闻短视频创造话语规律
短视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其最鲜明的特点便是最大化地解放了受众。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去分享新鲜事物和自己的情感,而这也是短视频大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短视频生态体系中,时政新闻短视频有着自己的话语体系与传播渠道。如何更好地实现时政新闻短视频的推广,其关键在于能否以小见大,更好地揭示主题。为此在时政新闻短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规律。
首先要做到的便是立意巧思。一个简短的视频内容如何能够有效地引发观众的共鸣、赢得观众的认可,这背后也需要独特的创意和表达方式。短视频自身的自我分裂式传播方法如何有效地与时政新闻的严肃性、准确性相融合,必须保证的便是要坚持精准有效的立意。传媒人不能盲目地去追随新闻热点,也不能怀揣着制造热点、爆点的心态去制作时政短视频。立意的高下也决定了短视频与时政新闻之间的融合程度。
在视频的制作过程中,时政短视频要努力摆脱传统媒体的高冷范,同时也要避免陷入商业作品博人眼球的怪圈之中。只有将内容的制作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上,才能使得内容的讲述更具体,才能实现接地气的基本诉求。
其次便是叙述组织的优化。在几十秒内要想讲清楚一个事情,就必须在开始的前十几秒中抓住受众的思维,同时确保影像内容具有更加清晰的逻辑,更加具有生命力与影响力[8]。如此才能使得时政新闻短视频展现出更多细腻而感人的细节,更好地发挥时政新闻短视频的影响力与价值。
2017年11月,由央视网推出的《公仆之路》一经播出便引爆全网。该视频在全网的播放量一周内便达到了惊人的2.5亿次,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爆款时政短视频。
在内容的制作方面,导演选择采用习近平总书记原声,以这种方式将习近平1969年到梁家河插队一直到2017年再度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公仆之路娓娓道来。这种别样的叙述方式很好地拉近了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总书记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这种叙述方式更接地气,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与喜爱。相比于以往对领导人的宣传方式,过于拘谨和严肃的内容往往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
《公仆之路》作为一次积极的创新,平添了很多人文关怀,也是时政短视频发展道路上的一次积极尝试。
最后便是守正创新。时政新闻短视频要想赢得长足的发展,其关键就在于守正出奇,坚持以创新制胜。只有敏锐地感知到受众的需求,并坚持将主流媒体的阵地与触角与受众的需求融为一体,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当前数以亿计的群众都是短视频用户的情况下,主流媒体的缺席显然是不规范的。
时政新闻短视频作为当下主旋律弘扬与传播的一个先锋触角,在内容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就需要将内容视频化、将服务视频化、将宣教视频化,致力于为不同年龄段的受众都带去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念[9]。实际上也只有如此,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才能实现自身的进步与成长。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传播性、互动性俱佳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对于时政新闻的传播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新时期的媒体工作者应当加强思想的解放,坚持与时俱进,做好短视频时代的耕耘与挖掘,充分发挥时政新闻的感染力与传播力。
参考文献:
[1] 李军.用融合思维创新时政新闻短视频[J].新闻战线,2020(6):117-118.
[2] 专访 宋炯明:尝试时政新闻短视频、动画短片、交互式体验产品的打造[J].电视指南,2019(2):42-43.
[3]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08-27.
[4] 张力心.时政新闻短视频创新路径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8(34):30,32.
[5] 朱慧.媒介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短视频的创新发展[J].齊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47-150.
[6] 王镇富.时政短视频如何传播主流“好声音”[J].新闻知识,2018(11):60-62.
[7] 王书骞.主流传统时政媒体的短视频发展路径:以《主播说联播》为例[J].视听,2020(1):36-37.
[8] 单世成.新媒体时代下时政新闻类短视频研究:以“观察者网”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9.
[9] 王蕾.融媒背景下电视时政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创新研究:以短视频类融媒产品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屈斯薇,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政务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