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念
【摘要】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在教育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以信息技术手段实施“专递课堂”远程支教,是解决农村缺师少教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平凉市为例,通过背景分析、试点总结、走访调研、实证研究,提出了如何对农村学校开展“专递课堂”远程支教的策略,厘清了市、县、校各层面的工作重点,提出了“专递课堂”远程支教的主要模式、运行机制,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互联网+教育”支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专递课堂”;远程支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6—0058—05
“专递课堂”是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在线互动教学的一种新型课堂,通过远程在线同步上课的方式,将地理上分散、教师资源不足的乡村薄弱学校,以互联网技术联结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偏远地区的学生同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一种成本较低、易于推广、颇有成效的远程支教模式。
2012年在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首次提出要发展“专递课堂”,提升偏远地区教育质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016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针对教育不均衡问题,提出要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建设,推广“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202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对“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三个课堂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可以说,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城乡学校优质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普遍共识,被列入我国教育重大发展战略[1]。
平凉市属于甘肃东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教育基础都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学校“挤”、农村学校“弱”的现象十分突出。据统计,2021年底,平凉市有小学715所(另有教学点309个),其中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447所,占62.5%。平均每个学校43人,平均每班8.3人。农村小规模学校优秀师资短缺,尤其是英语、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国家课程开不足、开不好,办学活力不足,加深了教育均衡发展的难度。为了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平凉市于2018年率先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先行先试工作,从推进农村幼儿园日托制、初级中学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农村中学寄宿制建设及管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订单式培养、依托职业院校建立通用培训平台等五个方面进行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于农村教育最薄弱、最基础的小规模学校和村小学,还未能找出一条行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破解之策。为确保农村学校开齐开好国家课程,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改善农村教育生态,平凉市曾先后推行“联校走教”“复式教学”、城乡教师交流支教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村教育活力。但受地理条件和区域优秀专业师资总量的限制,“联校走教”等模式在星罗棋布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学校无法大面积实施,大部分乡村学校仍然存在教学质量不高、国家课程无法开足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传递。经过多年探索,通过“专递课堂”实现远程支教,能在较短时间内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是助推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
随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指标的教育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明显改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开展“专递课堂”,实现城乡学校远程互动教学提供了基础保障[2]。自2017年起,平凉市探索“专递课堂”建设模式,在23个乡镇学区、68所城乡学校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递课堂”试验。
(一)“支教中国2.0项目”的远程支教模式
该项目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支持下的“支教中國2.0专项基金”负责实施,招募志愿者进行系统化培训、运营,在平凉市16个农村学校开展定点支教帮扶。通过在听课教室配置视频互动系统,搭建网络远程教室,志愿者不需要放弃自身工作、远离家庭、驻扎山区,通过电脑即可进行远程授课,因此聚集的志愿者较多、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功底扎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学校缺师少教的问题。
(二)跨区域课堂教学联盟的远程支教模式
静宁县甘沟学区、华亭东华小学等20多个学区、学校,依托CCtalk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和电脑、摄像头、无线话筒、一体机多媒体设备建成直播课堂,线上专业教师和线下助学教师相互合作,形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1+N”教学模式。华亭市马峡学区依托广东彼雍德云平台资源,与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二小学、重庆市酉阳县桃花源街道中心小学等多省区的学校建立“在线教育实践共同体”,开展远程教研和远程支教。
(三)“省级同享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示范项目的远程支教模式
平凉市先后在庄浪县、静宁县4个乡镇学区12所学校实施“省级同享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示范项目,对学校现有“班班通”多媒体教室进行优化改造,建立远程互动教学系统,以“中心校带教学点”模式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该项目整合了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省内高校教育资源,让音乐、美术等教育专业的在校本硕学生辅助进行远程授课,一方面弥补乡村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师范类高校学生提供了教学实习的机会。实施效果体现在四个方面:
1.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教师紧缺问题。针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专业教师短缺的现状,以乡镇学区为单位,统筹学区内各学校音乐、美术、英语等师资,统一安排课表,让中心校与村小学、教学点同上一堂课,开展远程同步课堂教学。学生在听课端教室通过视频互动的方式听课、提问、反馈,本校教师组织学生预习、维护课堂纪律、督促完成作业,从而形成了跨学校的双师型同步教学模式。“专递课堂”不仅解决了农村学校课程中美术与音乐课程开不齐、开不足的问题,还能将主讲教师专业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这种教学模式不受区域、学校的局限,可以最大化地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
2.开发学生思维潜力,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以静宁县城川镇学区为例,该学区村小学和教学点一部分学生受生活环境差、家庭教育缺失、知识面窄等影响,在课堂上很少自主发表见解。利用“专递课堂”进行远程学习,使中心校与各村小的学生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潜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利用“专递课堂”可录制、重复播放的特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后可以多次观看视频,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3.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专递课堂”立足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线上教师的参与不仅给乡村薄弱学校的学生带去了优质的学习资源,也为农村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以华亭马峡学区为例,该学区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队伍趋向高龄化,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缺乏活力。通过“专递课堂”的开展,村小学教师可以深入学习借鉴主讲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促进了专业成长。在全学区教师的教研活动中,通过相互说课、评课活动,广大教师深度参与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研究,既帮助中心校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业务能力,又为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提供了观摩培训的机会。
4.促进资源共建共享,转变教学和学习模式。传统的网络课堂,主要是基于直播技术而构建的,仅能实现“主讲教室”向“听课教室”的单向音视频直播,无法实现主讲教师与听课学生的交互,属于单向传输的教学。而“专递课堂”具备视频、音频以及数据融合交互功能,可以让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堂生成的教育资源可以实时直播、录制、自动上传至资源服务器或教育云平台学习空间,也可通过微信群、钉钉班级圈分享,使教育资源得到及时沉淀和有效拓展利用。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调研的形式,对平凉市开展的“专递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对存在的主要問题进行全面梳理。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20份,收回1540份,有效收回率95%,采取百分比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走访调研7个县市区23所学校,深度走访校长、教师54人,学生16人,随机听课3节,掌握了比较真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笔者认为,目前的“专递课堂”远程支教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硬件设施不足
“专递课堂”是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远程在线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网络带宽、多媒体设备、录播等音视频设备要求较高,许多农村学校网络带宽不足、多媒体设备老化,加之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不高,学校缺乏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对设备进行有效维护,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出现视频卡顿、网络掉线等问题,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评价机制存在制约因素
在“专递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是在原班级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任务叠加,不光要关注到本班学生,还要关注所辐射的几个教学点的学生,对教师备课、组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许多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模式没有改变,教师绩效得不到体现,导致教师开展“专递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三)课堂教学对学情把握不足
“支教中国2.0项目”以志愿者开展远程支教的模式为主,志愿者遍布全球,他们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热情很高,但是缺乏对农村的了解、对学情的了解,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以中心校带多个教学点的“专递课堂”形式,教师对学情把握得准,但是因为主阵地在中心校,教师在教学时很难关照到其他听讲教室端的学生,教学效果也很难保证。
(一)需要统筹管理模式
为了降低建设成本,要厘清市、县、乡三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进行统筹集约化建设。市级层面的重点任务在于建设“专递课堂”管理应用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对整个区域学校“专递课堂”的开课管理,包括“专递课堂”开课预约、开课任务查询、开课数据统计等。同时要支持教研员对“专递课堂”进行远程在线督导巡课,实现大规模优质资源的上传与共建共享,将分布于各主讲教室和教学点听课教室的视频资源自动上传到“专递课堂”管理应用平台中,实现对优质资源汇聚与统一管理,为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撑。借助平台,让拥有优质资源的学校与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实现交互,这是直播课堂与互动课堂构建的关键因素。县级层面的重点任务在于建设主讲教室和听讲教室,要充分利用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提升项目和财政资金,在中心校主讲教室和教学点听课教室分别部署互动录播系统,形成“1+1”或“1+N”互动教学共同体[3]。乡镇学区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实施教学,侧重于管理、评价、考核。
(二)需要整合政策资源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挤、农村空”的教育现象必将长期存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是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的基本保障,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限于师生比等教师配置原则,这些学校缺师少教的问题也长期存在。因此,“专递课堂”远程支教势在必行,任重道远。目前,在“专递课堂”远程支教过程中,可利用的政策资源较多,需要提高认识,打通障碍,整合利用。例如,目前的教师流动支教政策,每年各地都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城镇教师深入农村支教,但是收效甚微,其间制约因素很多,不做赘述。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将开展“专递课堂”远程支教纳入教师支教项目,鼓励引导更多教师参与到“专递课堂”教学中来。此外,在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改革、学校联盟和集团化办学等改革中,也可将“专递课堂”远程支教纳入其中,为“专递课堂”远程支教注入更多的活力。
(三)需要优化工作机制
“专递课堂”建设不是简单的项目建设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组织形式。目前,各地“专递课堂”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通常指派电教部门负责建设和实施,项目化运作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通盘考虑,在工作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一要健全组织运行机制,把“专递课堂”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体系,因地因校确定教学科目、教学模式,确保“专递课堂”常态化应用[4]。二要建立“专递课堂”教学团队,明确主讲端教师与听课端辅助教师之间的分工,引导主讲教师与辅助教师协同备课、协同授课、协同教研,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率。三要建立多部门协同保障机制,让基教、人事、教研、电教、督导等部门共同参与,在政策制订、教师培训、教师配置、教研指导、技术支撑、教育评估等多个方面进行协作配合,系统推进“专递课堂”远程支教的应用。
总之,“专递课堂”远程支教,是国家积极提倡的一种“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对于解决农村学校开不出、开不齐、开不好国家课程的问题具有普遍推广价值。“专递课堂”远程支教可优化配置区域内师资、资源,整合各类政策项目,能因地制宜选择“1+1”“1+N”模式进行远程支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区域以外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学生享受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
[1]甘耀明.面向农村教学点专递课堂教学的对策[J].教育信息技术,2019(10):36-38.
[2]邹慧明.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专递课堂:成效、问题及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21(04):58-65.
[3]刘圣泽.专递课堂的架构与应用模式探究[J].中国技术教育装备,2020(05):89-92.
[4]饶小李.《宁夏中小学“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指南》政策解读[J].宁夏教育,2021(05):26-28.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教育精准扶贫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127)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