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着力克服普通高中办学中的“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
《指南》明确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5个方面,共18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指南》提出,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严禁高三上学期结束前结课备考。《指南》特别强调,要坚持正确政绩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把“正确处理考试升学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关系,将高考升学率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结果之一,不给年级、班级、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不公布、不宣传、不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作为重要考查要点。
多维解读
扭转“唯分数”导向难在落实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很多有识之士纷纷发出改变“唯分数”评价机制的呼吁,近年来相关各方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评价机制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扭转“唯分数”的教育评价导向,难在如何落地。以成绩、升学率为标准,确实刻板、片面,但是相对比较公平,而且有可比性,在现行社会大环境之下,也有相当大的合理性。以成绩论英雄,简单易行,立竿见影。而若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倾向,就要引入其他的标准,一涉及具体的操作,就殊非易事。
当然,在现有情况下,克服“唯升学、唯分数”倾向并不是不要升学和分数,关键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能否在升学和分数之外探索出其他相对重要的、为整个社会所认可的价值和标准。为此,有关部门也一直在不懈努力。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强化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指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作为评价主要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和兴趣特长,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常态化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教育部发布《指南》,相当于写好了上半篇文章,如何切实写好下半篇文章,切实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促进形成良好教育生态,依然任重而道远。
不能再以高考成绩论英雄
教育部此次印发的《指南》,从头到尾都在强调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曾几何时,不少语数外老师经常霸占体育、计算机课,学校也不会多花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去老师暴力体罚差生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老师甚至强行拒绝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升学考试,以免拉低班级平均分。针对以上种种教育病态,《指南》都明确地提出了相应要求,可以说,条条规定都旨在扭转功利教育下的畸形现象,多方要求都力图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
一个人成绩优异,并不代表他学有所成。有的孩子虽然分数挺高,但在学校里学到的只有知识,却缺失了人生观教育,长大后误入歧途;有的孩子不堪学习压力,以致心理扭曲,行为极端。由此可见,“教书”和“育人”相比,后者的担子显然更重,只有大方向把握对了,才能促使学生快乐地吸收知识,正确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无论是老师盯着分数、学校盯着排名,还是家长盯着成才,除了自身教育观不够正确以外,还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唯分数论”的困局并没有真正破解。将《指南》中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指标落实到位,无疑有利于推动教育返璞归真的进程,也与“双减”的理念相向而驰,从而达到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