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战士慈母心

2022-04-29 02:22朱千里
军嫂 2022年5期
关键词:伤病员新四军部队

2022年是我们的母亲钱骏诞辰100周年。她1922年8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林梓镇,原名钱素娟,1994年走完了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她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我们心目中最慈祥的母亲。

投身革命

母亲幼年坎坷,外祖母在她4岁时不幸得病去世,留下她与6岁的姐姐(不久也病逝)和2岁的妹妹。外祖父毕业于江西医专,但在外行医,因无法照料,只得将她们分别寄养在两个伯父家里。后来外祖父又娶妻生子,生活困窘,母亲高小毕业就辍学了,在亲友的诊所里学做护理。寄人篱下的生活,养成了她自立自强、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性格。

日军全面侵华后,家乡沦陷,邮路不通,外祖父的生活接济彻底中断,母亲和她妹妹随亲戚一起逃难到了乡下。1940年新四军挺进苏北,黄桥决战威名远扬。母亲目睹并深受新四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优良作风影响,同年10月,她毅然参加新四军,并改名为钱骏,寓意她要做一匹英勇奔驰的骏马。她被分配在一师三旅特务团卫生队任见习医生。

加入到新四军温暖的革命大家庭,生活上虽然艰苦,但母亲却在精神上感到特别愉快。她工作积极努力,为同志们看病、疗伤认真负责。1941年3月,她任看护排副排长,因工作成绩突出受到表扬,还在排以上干部测验中获得了两条肥皂的奖励。

一次,她执行海上护送伤员的任务,带领看护排的同志们克服重重困难,在伤病员多、医药匮乏的情况下,经过几天几夜终于摆脱日伪军扫荡的包围圈,将伤病员安全护送到目的地。

1941年11月至1942年5月,母亲参加了卫生部医训班,多次考试名列前茅。学习结束,她被调到三旅卫生部前方总门诊室(后改为四分区司令部门诊室)工作。

反“清剿”斗争开始后,母亲担任中等伤员分队队长,在危急形势下,紧紧团结、依靠群众,将40多名伤病员分散在老百姓家里。她每天乔装成回娘家的小媳妇模样,将药品藏在包袱里,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挨家挨户为伤病员换药、护理、治疗。后来,她又奉命带队突围到如东地区,穿海滩、越公路,突破重重封锁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反“清剿”胜利后,她被调回四分区司令部门诊部,主导建立了规范的门诊制度,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1942年10月,母亲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年秋,钱骏全家福。前排:钱骏、朱传保;中排从左至右:朱抗美、朱千里、朱爱群、朱爱东;后排从左至右:朱爱平、朱建民、朱建国、陈胜利(朱建国之妻)

艰难岁月

1942年初,经组织介绍,母亲与父亲朱传保相识。父亲时任一师三旅七团参谋长。他是1929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为人老实、打仗勇敢,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英勇杀敌,多次负伤。

那年中秋节,七团在谢家渡战斗(又叫二窎战斗)中取得了辉煌战绩,一举歼灭保田中佐以下日寇110多人,活捉18人,受到粟裕师长的表彰,并被陈毅军长授予“老虎团”的光荣称号。10月初,父母结为伉俪,由七团团长严昌荣亲自主持,举办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

婚后,母亲调到一师三旅教导大队,后又到抗大九分校工作。不久,抗大九分校按照上级指示转移到江南溧水地区办学。母亲虽然怀有身孕,仍然坚持跟随部队行军,从江北到江南,经常一夜行军50多公里路。

部队进入溧水地区后,形势又发生了变化。1943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发动第二次“皖南事变”,消灭新四军在江南的骨干力量,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父亲带领抗大三大队浴血奋战、灵活穿插阻击,并在山头用泥草人迷惑敌人,吸引火力,有效地牵制了敌军主力。他们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杀出一条血路,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最终,父亲和校领导杜屏同志带着抗大九分校重组的一支梯队突围而去。

抗大九分校接到命令撤回淮南抗日根据地,母亲被安排在当地老百姓家中“打埋伏”。当她发现“打埋伏”的这家人关系比较复杂,当即决定转移,连夜去找部队。

几经周折,母亲才找到友邻部队。部队转移时,因母亲怀孕行动不便,想让她留下来“打埋伏”,母亲坚决要跟部队一起突围。他们在石臼湖上漂泊了三天三夜,突围后来到茅山地区。在十六旅参谋长张开荆的帮助下,母亲跟随联络人员过江,辗转到达淮南,回到自己的部队,与父亲团聚。

1943年8月底,母亲临近生产,步行40多公里,来到盱眙新四军黄花塘军部医院,生下了大女儿,这就是我。为纪念怀孕期间江南、江北地跑了几千里路,历尽千辛万苦,她为我取名“千里”。

千里转战,母亲不惧生死,甘于付出。1945年2月,母亲调到苏北宝应团卫生队任保健干事,后担任代理队长。攻打宝应城时,她组织带领“开刀组”,在前线施行急救手术,为抢救伤病员保存革命力量做出贡献。

1946年初,母亲再次要临产了,为了不影响跟随部队行动,她使用催产素,提前半个月生下了第二个孩子、我的弟弟“建国”。生产10天后,她就随部队转移,住到老百姓家里还帮老乡干活,以致落下了腰腿痛的毛病。

次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母亲带着我们随家属队北撤山东。冬天大雪纷飞,国民党追兵与我们的部队仅差一天的路程,大家连走带跑地加速转移,幸亏有运输员老肖叔叔帮忙,将我和弟弟放进两个箩筐里,一头一个挑着走,我们才没有掉队。

在艰苦的行军路上,母亲还经常帮助、照顾其他同志,为大家诊疗。在家属队伍中,有3个即将临盆的女同志,母亲虽然不是妇产科医生,但为3人顺利接生。到达沂蒙山区后,大家的生活才有所改善。这一年4月,上级派船来接家属们回华东根据地,我们回到了苏中。

1948年春,母亲生下第三个孩子,取名“为民”。当时战争形势十分紧张,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忍痛将为民送给老乡帮助抚养。不幸的是,几个月后为民染上了痢疾,因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夭折。

1973年秋,朱传保和钱骏

初心不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历任华东警十旅医保干事、常州军分区门诊室室长、松江军分区卫生队副队长。

1955年,母亲响应党的号召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松江县人民医院院长、南京市中华医学会办公室主任、淮阴地区卫生科副科长、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等职,长期在医疗战线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母亲一贯勤俭持家,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严格。我们7个孩子——千里、建国、爱群、抗美、爱东、爱平、建民,在学校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而且都是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82年12月母亲离休后,仍一如既往地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她积极参加江苏省委老干部局组织的学习,在政治、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1993年,当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后,母亲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在癌症晚期疼痛难忍的情况下,仍坚持口述历史,为我们留下宝贵的革命历史资料。

1994年7月4日0点40分,亲爱的母亲在江苏南京与世长辞,享年72岁。

我们含泪写下挽联:

追求真理爱憎分明,救死扶伤为人民;

勤俭持家严育子女,言传身教是慈母。

短短的30个字浓缩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她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党和人民,她在我们心中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本文由钱骏子女根据钱骏自传及录音资料整理。执笔者朱千里退休前为空军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编辑/贡伟

猜你喜欢
伤病员新四军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