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日,南二宿舍阳台,雨夜。
这已经是来到华师大的第三个年头,三年前的那个夏夜,也是一样的下雨,我们一家就站在华师一路的南区入口,望着宿舍楼的亮光,或许就有我所在这间的那盏。时光在眼前折叠,再冷的冬天也会有夏夜不逝的热流记忆,和华师一路旁通明的保安厅一样,一直在那里。
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象过步入大学时的情境。那会是一个明媚的早晨,太阳毫不吝啬地给一切撒上金光,空气在炙烤中逐渐变得雀跃,却不会热得躁人。我梳着高马尾、穿着白T恤、背着双肩包,步履轻快,又在校门口驻足,把梦校的名字在心里默念一遍又一遍,满怀期待地迈向我四年的大学生活。
但“华南师范大学”这个名字,似乎从来没出现在我的想象之中。
梦校落败,这让我在脑海中上演了无数次的想象,最终坠入了深不见底的黑洞,没有留下一丝幻影。所有的一切都逃出了梦想的轨迹,我对未知的四年充满了排斥。再加上我自小内向、恋家,恐惧对新环境的适应期,不兴奋、不期待与不憧憬,成了开学的关键词,而来学校的那一天,便是各种负能量积攒的极值点。
二〇一九年八月三十一日,晚八点,小雨。我们一家人抵达华师生活南区。
按照原计划,爸爸、妈妈、妹妹和我应该在三十一号早晨便驱车来到广州,来学校踩点后,还能在广州玩半天,晚上坐珠江夜船看看江景,第二天再正式报到。
但因为一些不合时宜的“别扭”与“赌气”,我们将近傍晚才出发,加上下雨、堵车和对线路的不熟悉,直到晚八点多才到达华师生活区。爸爸把车停在华师一路旁,我透过满是雨点的车窗,模糊地看见了宿舍楼零星的灯光。拉下车窗,雨夜把想象中的金黄滤镜洗刷,我对“这就是我大学四年要在的地方了”的事实没有一点实感,只有指尖触摸到的冰凉雨点在告诉我,一切都在确切地发生。上天似乎要把我的大学梦撕碎得更彻底一些,就连与意料之外的华师大的初见,也不是在与大学青春宛如孪生兄弟的夏日清晨。
“下车看看去。”爸爸期待着对我说。
“现在也进不去,知道怎么走了,明天再来就行。”我抗拒地回答,希望自己与华师大的相见,可以再晚一点。但终抵不过一家人的强烈要求,还是不情愿地下车了。
我们踩着水向雨棚下的保安厅走去,晶莹的雨滴在朱红色的雨棚上、在昏黄路灯的照射下泛起彩光,似给原本简陋的保安厅天然加上了水晶穹顶。那是个不大但很显眼的地方。
“您好!我们想进去看看可以吗?”爸爸向正在值班的保安叔叔问道。
“新入学的学生啊!”那是个个子挺高的阿叔,边说边勾着头从保安厅中走出来。
“是啊,早一晚来看看。”
“哪个学院的?”阿叔热情地问道。
“文学院。”
“文学院就住南二栋,就这栋,看见了吧。”阿叔向侧前方指去,我们看见了宿舍楼侧墙上写着的“学南二栋”四个大字。
“今天应该是进不去了,你们还没有卡,没有钥匙,就算进去了也上不了宿舍。明天来,直走,右拐,就到啦。”叔叔继续细心地跟我们说。
“还是很方便的。”我朝前方的小路望了望。
“放心吧。文学院的学生都很好的,很乖,努力。”阿叔的语气中充满了骄傲,就像夸赞自己的孩子一样介绍着我们所陌生的华南师大文学院。
阿叔的这句话一下子打消了我对陌生校园的恐惧,明明甚至还没有跨进校门,华师大就给我一种浓浓的“大家庭”的感觉。
“明天你们最好错峰来,新生入学的时候,这一条路啊,私家车从这头停到那头,动都动不了。可能还要封路。”阿叔叮嘱道。
“知道啦,谢谢您啊!”爸爸向阿叔道谢。
“那明天见!”阿叔与我们告别。
“明天见!”我们挥挥手,转身又蹚着水朝车停的方向走去。
“你这学校真不错。”爸爸对我说。
“是啊!”我笑着回答。
我这才发觉车外的气温算是很舒服,夏末的凉意在细雨中呼吸,并没有大雨过后的闷热感。“明天”,大学报到的第一天,一定是个好天,我想。
已经是晚上,还下着雨,保安叔叔还是不厌其烦地与我们介绍,对我们叮嘱。自问如果我是值班人员,是否能像这个阿叔这般耐心,我很难给出肯定的回答。正因为他们爱这里的学生,所以无论何时何境,他们都会以最大的热情给予每一个学生帮助,送给他们最温暖的“第一次”的记忆。
这份“爱”,打动了初来乍到的我。
说来很神奇,就是与保安叔叔这一段简单的对话,与华师大的第一次交集,便彻底融化了我对华师大抵抗的硬壳。这儿的人真好,我一定会喜欢这里!我开始期待,期待在这里的生活、在这里的学习、在这里即将认识的每一个人。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第一印象效应”,指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学术”“科研”等硬性指标,一直是衡量大学“好”与“不好”的关键,但大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却不是这些冰冷冷的指标所能搭建出来的。“极好”的第一印象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只是保安厅外的几句寒暄与闲聊,简单到保安叔叔和蔼的语气与盈盈的笑意。这是华师后勤,这个常常藏在华师大“背后”的团队,带给我的“华师第一面”。
因为下雨,并且天色已暗,我并没有看清那位叔叔的模样。但他的语言、语气、声音、肢体动作……总之一切能打动人的细节都在记忆中格外清晰:热情、温暖、友善。
大二上学期,我与小伙伴们一起准备了一部戏剧。因为比赛日程紧,排练任务量大,常常得到深夜才能从行政楼回到生活南区。一日,已近凌晨十二点半,我们走到一路的保安厅时,正聊到排练时的趣事,不禁笑成一团。
“这么开心啊!”耳边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这才发现,保安厅外的小凳子上,一位阿叔正乐呵地看着我们。
我瞬间有些晃神,我在大脑里努力检索着这个熟悉的声音,最终与初来华师大那晚保安厅的声音匹配上。我猜他应该就是那个阿叔。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不管多晚,华师一路的保安厅永远有一盏灯、几个人,等待着最后的学生“回来”。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有些“社恐”的人,除了对熟悉的朋友,我总习惯把自己关起来,哪怕是主动说一句“你好”,都要做好十足的心理建设。出于这种性格,我很难对这些陪伴我们春夏秋冬与白昼黑夜的保安叔叔们,直接地说一声“谢谢”,但实际上已经在心里感谢了无数次。感谢有你们,在每一个辛苦的深夜,都与我们分担着孤独的恐惧、分享着瞬间的快乐,保护着我们的安全。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经大三,华师一路的保安厅已经从最初陌生的小屋变成了无比熟悉的场所。新学期返校、饭点拿外卖或者是外出游玩回来,都要经过这里,保安叔叔每一次对校卡的检查、体温的测量,仿佛都在无声地说一句“欢迎回家”。他们热情地迎接我们来到华师大的“第一次”,也用心地守护着我们在这里生活的“每一天”。
现在的我,早已深深爱上了这里,三年前与华师大意料之外的相遇就好像命运的礼物。我常常与朋友感慨这份阴差阳错的“幸运”,也调侃曾经“抗拒”的幼稚。而这份“爱”的起点,开始得很早很早,就在那个雨夜华师一路的保安厅的灯光里。
孙益平,女,汉族,江苏丰县人,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