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园
说起书法,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条必经之路,那就是“临摹”。我的临摹学习大致可以分对临、背临和精准通临三个阶段。就在我以为临摹的学习已经达到精熟时,老师对我的评价却是:“‘形挺像,但没把‘神写出来。”对此,我十分困惑,因为当时我并不理解“神”这一抽象概念。于是我进行了针对性学习,翻阅了很多资料,对“形”与“神”有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几千年前,就有对“形”的专门研究,叫作“形而上学”。这一哲学概念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旨在探索一切事物的本质。而在我国,对于“形”的研究则更为具体,很早就已出现规、矩等工具。从古代这些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形”是基础的、外在的,可度量或描摹的。在书法当中,“形”就是字的点画、结构、欹正、轻重的变化。书法中的“形”可以是形态各异、妙趣横生的金文,可以是“蚕头雁尾”的八分书,也可以是规矩齐整、法度严明的唐楷,还可以是飘逸洒脱、势如破竹的狂草等。
身为一名书法学习者,最开始要从“形”的角度学习,即临习各种名家法帖。《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意思是刚刚学书法时,务必写好每一个点画,保证字形的整齐端正。临帖的时候还是要遵循“形”的约束。我们在临帖时,要怀着谦卑、敬畏的态度,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求与原帖一模一样,只求每一个字做到工整平稳。
如果将“形”定义为“表层的形态”的话,那么“神”就是与之相对的“内在的灵魂”。《管子》一书中提道:“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我理解的“神”就是一个人的精气神。字也有自己的“精、气、神”。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临帖看起来似乎和原帖一模一样,但是整体的感觉仍然呆板无神。这正是因为没有把字的“神韵”表达出来,还只是停留在“形似”的階段。举个例子,叠格子写作品与不叠格子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叠格子的效果更为规整典雅,而不叠格子反而可能会因减少了界格的限制,使得整体气息得以连贯,节奏的变化更加丰富多样。这样的作品,即使与原帖有出入,但也不能说它没有神韵。所以我们临帖的根本是要追求“神”。在书写过程中,我们体会的是书法家的情绪、思想、审美品位,而非刻意追求无一笔失误或败笔。
荀子说过,“形具而神生”,这一说法直接肯定了“形”与“神”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书法的“形”与“神”重在二者和谐共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在某个瞬间完成现实的“形”与超然物外的“神”的交融。这便是我们自己开创的、最自然的书写方式,最终才能写出自己的神韵。用沃兴华老师的话说,就是“写汝离披,由我自在”。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处于鲜活的状态,充满生命的活力,进一步理解和渗透书法的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