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用这四个字形容从事三十年媒体工作的李振中再贴切不过。
作为一名在新闻传播行业笔耕不辍的从业者、一名出版传媒融合发展的排头兵、一名“三农”创作领域收获满满的耕耘者,李振中用自己三十年含霜履雪的采编历程,见证了中国“三农”发展和媒体融合的变迁,成就了其在每个履职单位的出色业绩。
他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人生理念,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美好憧憬为起点,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创新融合之路上越走越远,从此将青春托付给旷野,把理想交寄给群山,用热血与汗水挥毫泼墨,书写成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读书不觉已春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回望“正中”
时光如梭,岁月如梦。读书的日子是李振中最静心的日子,也是其最难忘的时光。年少的李振中曾在河北正定中学这个历练场生活学习了3年,这期间身心所获颇丰。
学校运动会前练习跨栏不小心骨折,身体的痛苦却让他收获了同学、老师的温暖和关爱;带伤参加演讲比赛力拔头筹,个人精神愉悦的同时更让他体会到集体的可贵;课程学业之外的各种兴趣班、文艺社团、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选拔培训,也让他在课本知识之外接触到更多技能和常识。那些永远讲不完、说不够的丝丝温情,永远在激荡着、影响着他。
2014年,中国教育界知名学者、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到河北正定中学调研时给学校题词:身正心定。这既是朱永新主席对学校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也是对“正中”的期待和期望。李振中在“正中”获得了知识和智慧,体味了健康和关爱,启迪了方向和未来。而这仅是他读书路上的第一步。高中毕业,李振中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农业推广专业,获得了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经济学学士学位。
(二)圆梦“人大”
一位记者在采访李振中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认识李振中,还是缘于他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硕士考试那天,简单几分钟的沟通我就能感受到他的热情和能力。后来的考试结果和班委选举也证实了我当初的判断,被选为‘人大商学院09级04班班长的他与‘人大有着很深的渊源。”
有人问李振中,为什么选择人大商学院?他的回答极其简单:“追梦、圆梦。”2007年,他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人大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学习,2009年12月成功考取人大商学院在职硕士。其间,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得到了同学和院系老师的一致认可,在班委选举中几乎以全票当选班长。“天大地大,有我人大。”每每说起这句话,李振中心中总是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汹涌的是对“人大”深深的爱。
(三)续航“武大”
“想到‘武大,感触最深的是考博、读博的4年经历,一路走来,真是万千滋味。”为了考博,李振中提前住到武汉大学珞珈山庄内部宾馆,每天恶补英语习题,一天最多休息2-3个小时,经过连续十多天的刷题,终于通过了英语考试。写博士论文时,他也几乎每天熬夜到凌晨两三点。“中间那么多次想放弃,那么多次想推迟答辩,都一点点挺过来了,如今回头看,那时的付出是值得的,既没有耽误工作,也照顾了家庭,同时还完成了博士论文。”这带给他满满的幸福感。
2014年9月21日,李振中在“武大”博士生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发言:“我曾经多少次梦想自己漫步在浪漫的樱花树下,流连忘返在碧波荡漾的东湖岸边。畅想着自己某天也能走进‘武大的课堂,近距离聆听大师们的教诲。人们都说,‘武大是学术自由的‘武大、开放的‘武大、包容的‘武大,给人梦想和空间的‘武大。今天这一切变为现实了,所以我开心、我激动、我期待!我相信今天将是我们每一位‘武大新生人生中永远值得铭记的时刻!”
昨日的誓言还在耳边,今日的李振中怀揣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证和博士学位证双证书离开“武大”整整5年,“绚烂浪漫的樱花大道我还没有走够,美丽荡漾的东湖我还没有游完,‘武大大师的教诲我还没有听足。在‘武大的4年,是我人生中的重要续航站。”
天道酬勤 勤能补拙
走进李振中的办公室,令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布置精致、绿意盎然的办公室环境,而是一幅挂在办公桌对面的书法作品——“天道酬勤”。
1996年1月1日,央视农业频道开播,李振中的记者生涯也由此开始。短短几天的工作经历就让他认识到,要想做好记者工作,就必须先学习。“我所学的专业是经济管理,跟电视几乎不搭边。电视制作的很多技术性工作,像节目策划、采访、编辑、灯光、切换、制作等,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
为了尽快融入工作,李振中开始向一些老编导、老摄像取经;为了尽快进入状态,他投入了吃饭、睡觉之外的全部时间,学习如何采访、如何撰稿,研究摄像机、编辑机的使用技巧。当有采访任务时,他总是自愿做编导摄像的助手,观察老记者的拍摄手法和采访艺术。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电视行业的喜爱,再加上对摄像、编辑工作的领悟,让李振中很快就能独立执导科教电视片。
随着技术的熟练和视野的扩展,李振中对电视的爱好一发不可收,对整个电视制作流程也越来越熟悉,2000年起,其连续4年工作量在央视农业频道排名第一。“当时栏目规定每个编导工作量是一年播出130分钟节目,而我一年平均能播出700分钟节目。”对他而言,没有指标就是最大的指标。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记者成长为栏目的主力编导,直至栏目主编,李振中的电视人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曾经在南京制作过一期企业参会的宣传片,硬是三天三夜没合眼,从策划、撰稿、采访、拍摄、编辑、录音直到合成,一个人用三天时间完成了正常情况下一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从那开始,我知道自己身上没有什么不可能。”
2004年5月,农业频道进行机构改革,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当时农业频道的每年广告收入不过2000多万元,而全国城市电视台广告收入30强的最后一名牡丹江电视台广告收入达到2700万元左右。作为国家级电视媒体,广告收入如此之低,频道领导迫切需要引入新鲜血液改变现状。结合李振中一直以来的工作业绩与潜力,领导们希望他能够竞聘广告部副主任,以扭转广告部的颓势。
“我有些犹豫,是继续维持原本的生活轨迹还是接受挑战。”经过深思熟虑,李振中最终抓住了这一迈上人生新台阶的重要机遇。上任后,他开始大胆改进广告经营思路、重新规划广告时段、重新设计广告产品和广告营销战略,并清理整顿广告代理公司。这些措施在农业频道产生了巨大震动,一举扭转了广告部收入增长缓慢的态势,一年时间广告收入便突破4000万,提前实现竞聘目标。
2005年,李振中跟随中国广告协会出访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参加戛纳广告节时,这些经验得到了法国电视台广告经营人士的赞同。
“到2006年我离开广告部,改任中国农影音像出版社社长时,广告收入已成功突破了一亿元。这对很多成功企业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10年没有改变的农业频道却是一个崭新目标的实现。”
2006年7月4日,又一个难题摆到了李振中面前。农业频道下属的中国农影音像出版社连续多年巨额亏损,已经入不敷出,几近倒闭。有着丰富经验的他被领导安排“救火”。直到现在他还清楚记得刚到出版社时的尴尬景象:大部分员工在办公室边嗑瓜子边聊天,9、10点钟才陆续来上班,下午3点基本就找不到人了,或者在干私活。基于此,他意识到,出版社的问题不只在于经营方式的落后,更在于企业团队建设、管理制度、战略规划、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欠缺。经过调研思考,李振中从加强团队建设入手,靠凝聚力提高士气,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业绩的目的。他与所有员工谈话,让他们讲出对出版社未来出路的看法,又一一走访客户和同行,了解市场趋势及先进经验。
李振中时刻以身作则,工作中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爱护员工就像爱护自己的亲人一样。出版社曾经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等联合举办了一场全国农家书屋公益晚会,由于晚会要在央视播出,要求很高,全社人员连续一个月时间加班加点,终于在11月30日录制完毕。第二天,他便给全体员工放假休整。可在这次活动中最苦最累、压力最大、熬夜最多的他,第二天却仍在办公室继续工作。在其领导下,出版社不久便“脱胎换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扭亏为盈。在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行业效益日渐萎缩、音像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大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出版社经营收入连续多年大幅增长,一再突破历史新高,在业界产生巨大影响。
李振中在《消费日报》的工作业绩也获得众人夸赞。创造了报社成立37年历史上经营业绩历史新高,报社员工平均工资增长了4.5倍,绩效翻番、福利大幅增加、食堂改善,拖欠十多年的离退休老干部职工的工资、社保、医药费、采暖费等全部补齐,赔偿了多起报社常年欠款,解决了一系列历史遗留官司等。他也以自己的努力、敬业和爱心赢得了大家的真心。
铁肩担道义 妙笔著文章
在央视农业频道工作了25年后,李振中来到中国食品报社任总编辑,在2018年底又转任消费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无论在电视台还是报社,他都是一名媒体人,始终不忘从事媒体宣传工作。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护人员舍己救人奋战一线;解放军奋勇向前紧急驰援;各地志愿者无私奉献,他们都是一个个“逆行者”。
作为一名记者和资深媒体人,李振中在战“疫”中积极行动、主动作为,让记者手中的笔成为锐利武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坚决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防疫阻击战,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抗疫的动人篇章。作为报社主要领导成员,他坚持靠前指挥、及时反应、克服困难、精心策划,确保消费日报社正常运转,有序、高效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
(一)创新思路、精心策划、开设抗“疫”系列主题宣传
疫情就是命令,报道就是责任。在李振中的带领下,《消费日报》积极发挥中央行业媒体的专业优势,积极做好抗击疫情的宣传报道。自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起,报社便精心策划、统筹安排,组织了有关疫情捐赠的行业企业采访,并利用新媒体进行联合报道,及时为行业发声、为企业声援。1月28日(大年初四)相关人员开展网上办公,组织策划有关疫情防控的专题、专版。
在人员紧缺、防控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下,消费日报社克服了重重困难,积极落实有关单位的要求,坚持本地工作人员到岗、外地员工在当地远程办公,保证了报纸的正常出版、网站内容的适时更新、微信公众号的制作发布,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社长、总编辑,李振中不仅全力指挥报社的各项工作运行,更积极传播知识与力量,扛起新闻媒体的宣传责任,连续完成了《万众一心迎挑战 众志成城战疫情》《应对疫情理性消费》《相信北京》《让记者的笔成为助力打赢疫情阻击战的锐利武器》等系列文章20余篇,获得新华社、人民网等各大媒体和中国记协、民进中央等部门的关注与转载,多篇文章阅读量过百万。
(二)不负使命、明确定位,全力为行业发展服务
作为服务轻工系统的行业报,《消费日报》立足轻工行业,服务消费领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共刊发涉及中轻联以及代管协学会、轻工各行业稿件200多篇。涉及自行车、缝制机械、钟表、家电、陶瓷、乐器等三十多个行业。发布的稿件包括《轻工业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稳定经济运行告行业书》等中轻联抗疫工作的动态消息,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孙燕明彩绘记录战“疫”感动时刻》《高公博木雕作品刻画医者仁心》等展现工艺美术大师以艺战“疫”的积极姿态,反映行业问题,展现行业在特殊时期如何积极作为、战胜疫情、保证行业平稳运行的文章。
(三)及时发声,迅速稳定民心
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逐步进入稳定局面时,北京新发地突发疫情反弹,瞬间打破了人们刚刚有些平静的心态,此时要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查清传染源、摸清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速度,同时更要迅速稳定人心。于是,李振中连夜撰写了评论文章《相信北京》刊发在《消费日报》头版头条。文章指出,北京针对此采取多种措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布置。迅速的处置应对体现了北京高度、北京速度、北京温度和北京力度。这篇评论因为贴近民生,直击百姓关注热点,舆论关注度很高,刊发后社会反响很大,得到多家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转载,阅读量超400万,体现了《消费日报》关注民生的定位。
(四)发挥新媒体矩阵优势,进行抗疫主题宣传报道
李振中主动发挥媒体人优势,带领报社员工充分发挥新媒体矩阵优势,通过全媒体进行抗疫主题宣传报道。为了正常开展工作,新媒体部门克服种种困难,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据不完全统计,消费日报网“众志成城抗疫情”栏目累计发布稿件超过5万篇,各新媒体平台累计上线稿件超过1万篇。
(五)发挥媒体作用,助力果农发展
在了解到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的农产品因新冠肺炎疫情出现果品难买难卖、大批滞销情况后,李振中立即带领记者深入果农生产一线,与果农面对面交流沟通,出主意、想办法。最终与平谷区政协共同举办了“抗疫情爱农助农”活动,通过报社的宣传策划和电商平台销售等多种方式,帮助镇罗营镇销售滞销农产品,为果农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好评,镇罗营镇政府特意为报社送来“感谢信”。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李振中立足媒体行业、挖掘企业特色、捐赠抗疫物资、宣传典型事例、投身疫情报道,获得社会各界认可,荣获民进北京市委颁发的“民进北京市委抗疫先进人物”表彰。“我希望通过努力能让大家看到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感受到有力的‘媒体力量和强大的‘中国力量,让记者手中的笔真正成为助力打赢战‘疫的锐利武器。”
出版古树绽新芽 亦道春风为我来
李振中在新闻传播领域拍过电影、导过电视、出过报纸杂志、从事过音像、接触过网络,唯独没有接触过图书出版。2021年,他只身来到国家一级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就职,初涉图书出版行业,他便开始对出版社整体工作进行调研,力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空间。
“回顾走过的路,追求行稳致远的我总以为自己还年轻,却忽略了岁月的脚步,有一天在审阅图书出版选题时突然发现,风景依然在,人已非少年,在图书出版这个新的阵地,我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为完成新的使命而努力。”李振中经过认真调研发现,出版社要想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做出一系列调整。首先是设置融媒体中心,促进出版社融媒体业务的开展,为重构人员体系、产品体系、营销体系、广告体系、宣传体系等提供支撑,以全新的经营思维和运行模式争取实现出版社全方位突破,在新时代做出新的贡献;其次是弥补图书出版板块的缺陷。少儿图书出版占据全国图书市场半壁江山,然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在少儿图书出版方面存在发展规划问题,为此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深耕细作,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进行差异化竞争;最后是改变《瑞丽》期刊经营不善的现状。《瑞丽》作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重要业务板块,是时尚领域顶级品牌,但其没有抓住发展机遇,连续多年经营不善,出现大幅亏损。《瑞丽》必须探索其在新时代下如何自我良性发展,坚守品牌、整合资源、拓展市场、改变运行模式,力争实现期刊业务盈亏平衡,努力让这棵古树绽放新花。
其实,李振中很早便与图书结缘。十多年前,他撰写的第一本专著《赢者有道》就成功入选北京市出版创意产业园区项目资金支持以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市场销量达到20万册。之后他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先后出版了《农业音像制品市场战略和营销体系研究》《问道新型城镇化》《一个记者眼中的大国农业传播》和《消费时评》等专著,市场反响很好。
李振中是努力的、勤奋的,他用一部又一部作品记录了人生,用文字和视频丈量了中国新时代的改革进程。他创作的一系列影视和文字作品先后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龙奖、中国纪录片奖以及中国经济新闻奖等国内各类新闻出版奖项近百个。他像古龙笔下的侠客,可以仗剑长啸,也可以纵情狂歌、醉卧乡野。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不幸、赢与输,乍听简单明了,然而一个人的成败绝不可能如此简单。从距离石家庄50公里的赵县小村庄,到300公里之遥的北京,他跨过的是无法测量的距离。李振中常说,做官、做事、做生意,皆在做人;官场、职场、商场,皆是人场。与人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御事者,与其巧持于后,不若拙守于前。在动与静、行与思中,他感悟到天地人之间的“道”。
李振中以自己的亲身奋斗告诉大家,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智慧的选择比天生的才能更重要,科学的设计比盲目的奋斗更重要,有事可做、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才是人生成功的终极目标。接受采访的李振中,带给人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他说,做事交往要以德而不以术,以道而不以谋,以礼而不以权。这些话简单、真实、深刻,也因为深刻而永记心间。未来,他深知前路悠长,任重道远,唯有保持“十年磨一剑”的恒心与毅力,用沉稳的心态面对接踵而来的一系列挑战,与团队成员一起共同攻坚克难、携手前行,方可伴随媒体融合发展的脚步,完成时代交付的历史使命。
郑苗苗
《新闻文化建设》 刘丹